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个世界”理论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重大转折 ,也是中国外交政策转型的开始。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从而实现了中国外交的彻底转型。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构建和谐世界,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全世界人民的热切期盼."和谐世界"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新时期我国的和平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对建立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度提出的外交新理念,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延伸,是新世纪我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创新。本文对其丰富的内涵展开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4.
"三个世界"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亮点之一,本质上是一个反对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战略.它的形成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是"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统一战线和分清敌友等思想在国际战略领域的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全球化时代地缘战略特质的精准把握与深刻体认,2005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三面旗帜,逐步形成了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核心的新地缘战略。大力开展多边外交、形塑和谐周边、构筑和谐稳定的大国关系、强力推进发展中国家外交,是其重要举措;层次分明逐级推进、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战略策略更具柔韧性与灵活性是其基本特色。和谐世界理念下的新地缘战略必将对我国新时期的地缘外交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勉  郇瓛 《阴山学刊》2010,(4):111-116
"和谐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已成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和谐世界"政策是"和谐社会"政策的国际延伸。"和谐世界"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秉承了中国外交一贯的价值观;是中国外交新阶段的标志性话语符号。"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的观念代表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国际政治理论的新范式、国际关系未来的新憧憬。  相似文献   

7.
和谐世界与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前对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理解与界说正处于热烈讨论之中。对这一新理念应从价值指向、政治诉求、学理要义三个方面予以审视和挖掘。和谐世界的理念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反思并重新确立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外战略的标志性成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涉及意识形态、国际定位、外交哲学。这一战略转型,无论对于中国本身还是对于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外交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外交能力大小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变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命题,就是要主动塑造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应有的外交体系和外交能力,外交能力建设自始便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外交能力建设,以“两个大局”为时代坐标,着眼塑造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外交能力建设应以外交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外交理论创新为引领,以外交布局的谋划和推进为主线,以战略实施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支撑。外交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实现国家实力、战略目标、外交方式的相互匹配,同步推进外交体制机制改革与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外交实务也要加强学术发展和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历史进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20世纪,中国共产党对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新局面的认识形成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思想,对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认识形成了“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对冷战后世界发展潮流的认识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在适应20世纪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认识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引领21世纪世界交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张忻  孙健 《学术探索》2007,1(2):84-87
江泽民同志论述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核心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倡导世界多样性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和标本兼治等五个方面,构成了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入研究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努力把握江泽民同志分析、应对国际形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可能世界”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缺陷导致“可能世界”不具有本体论地位的思想。逻辑学家都是从技术层面论证后者 ,还没有重视从哲学层面加以阐释。通过区分“逻辑必然”和“现实必然”提出 :本体世界是可能世界的根据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论辩证法与人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和世界之间充满着机缘,世界离不开哲学,哲学也离不开世界,哲学的世界是一种理论上的世界。虽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有一个,但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却有多个。通过归纳我们就会发现,各种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可以分为两种性质的世界,即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即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世界的逻辑,是一种对人进行觉解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历史和人的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产生及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伴随着对人的世界的觉解。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辩证法和人的世界在本性上具有适恰性,两者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东西方古典美学核心观念的两种不同美学形态,"和谐"与"中和"美论之间既存在相通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相通之处体现着人类初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同之处则见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各自独具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和深化,从中可以看出二者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文史哲》2002,1(3):98-102
追求“闲”、“空”之趣是中国传统自然诗的一般特征,陶渊明和王维是典范作家。但由于王维深受禅宗义理的影响,其“闲”、“空”之趣的生成方式较陶渊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观照方面,王维突玻了陶渊明“非A即B”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由“非A非B”到“即A即B”的模式。其二,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王维诗歌也一改陶诗的“去俗”之趣,以“合俗”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而表达一种“不言言”、“不物物”的真意。  相似文献   

15.
王新民 《河北学刊》2001,21(4):93-97
本文意在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一历史考察.从"实事求是"一词作为一种求实学风的提出,一直到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从世界观的高度对"实事求是"赋予新的含义,揭示了"实事求是"含义的演变和发展.希冀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事求是"的含义,更好地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其永恒主题是人、世界和超越存在。但是,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哲学,其主题是随着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不断演变的。本文从时代精神境况人手,着重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各个时期哲学主题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哲学的“世界”主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多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涉及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与理一分殊说,剖析了佛家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论,探讨了道家的一生万物与以多归一论。指出这些理论当然带看唯心论的成份,却涵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智慧,值得很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把握全球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是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这一过程在当代表现为全球化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把握和参与全球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武洲 《云梦学刊》2001,22(6):63-64,76
“现代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理论内涵一直无法界定。学术界对于“文学现代性”的讨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与时尚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暗访”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蔽搜集信息的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揭露性的报道。用得恰到好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因暗访而成为“侵权行为”者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接连不断。在我国还没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和记者既要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又要有效地规避新闻官司而进行自我保护,已经成为新闻界不得不面对和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