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贤者喜宴》■译注(十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本译文上承译注(十三)。 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叙述日巴坚死后的吐蕃政局,其间包括达磨赞普执政及被刺。 日巴坚死后吐蕃一蹶不振,急转直下。达磨赞普与权臣韦达纳坚等一起反对佛教势力,他们首先集中力量剪除原来支持佛教势力的首脑人物,既突然又猛烈,致使佛教势力群龙无首。继阐卡贝云无罪被杀后,娘丁埃增也被杀,至此两位佛教参政的高僧钵阐布全部被除。然后反佛势力便对寺院和僧人采取严厉措施;拆寺庙、烧佛经、驱逐外族僧侣,  相似文献   

2.
藏文史书中多把"达磨灭法"归结为吐蕃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故形象地描述了达磨赞普的灭法行为,使其成为历史的罪人。但是,经过对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文献史料的互补分析,发现欧松赞并非达磨之子,拉龙·贝吉多杰亦不具备弑杀达磨赞普的客观条件,而且达磨赞普虔信佛法、修持佛法,并且著书立说。据此,笔者认为"达磨灭法"之说,很可能是欧松赞后裔所杜撰,不能用来分析和判断导致吐蕃王朝灭亡之根源的史料依据。事实上,吐蕃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吐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即达磨赞普与其侄欧松赞的政权之争。  相似文献   

3.
《贤者喜宴》(■)译注(十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译文上承译注(十五)。在这部分译注中,主要是记载吐蕃属民奴隶起义。其次叙及达磨赞普王族经过起义的打击逃往吐蕃各地的情况。 如果说达磨赞普被刺是吐蕃王族失去王权的开端,那么这还仅是其王族内部的问题。但是云丹、约松两王子争权割据,却是一统王朝的分裂之始,这是吐蕃史上前所未有的。继而招致的“伍约之战”(),它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第一,表明吐蕃王族矛盾不可调合,彻底分裂已不可逆转。这种矛盾是以王族争权为现象的奴隶主阶级间的矛盾,其矛盾和斗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这不象以前各别贵族靠施以诡计搞个宫廷政变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以二王子为招牌,各自背后有外戚、贵族出面,并拥有大量军队,各有一定的根据地,双方采取长期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形式,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二十余年的混战,从参战的王族来说,除去耗尽了其本身的力量之外一无所得。而全局性的战争却在吐蕃属民面前彻底暴露了吐蕃王朝的可  相似文献   

4.
《贤者喜宴■》摘译(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本译文接续前次译文(本刊1980年第四期)。在这部分译文中,《贤者喜宴》作者着重叙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事绩。作者巴卧·祖拉陈哇征引了详实的罕见史料,对松赞干布的一生作了客观而忠实的记述,通过松赞干布的各种活动,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上的兴起过程。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情况:松赞干布继承其父囊日松赞的风雨飘摇中的政权,首先内惩奸臣异已,外讨叛乱属部。政局稳定之后,立  相似文献   

5.
《贤者喜宴》(■)译注(十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译文上承译注(十六)。本文记载了吐蕃王族后裔的传承情况,(主要是约松一支的情况),这一支虽分布到各处,但主要是以阿里为基地,然后分衍到卫、藏、山南、藏北及东部青海的湟水流域。这说明吐蕃王朝垮了,但其王族依然存在,他们各据其地为政,虽然仍谓之曰“赞普”(或),但只是一地之长而已,与昔日“赞普”相比,唯有其名而无其实。然而总观其时诸王后裔之行为,他们对阿里地区进一步地开发和管理还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其它各地之发展也与诸王裔的推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译文上承摘译(八)。在这部分译文中可以看到,在桑耶寺建成之后,像著名的叶尔巴寺、曲卧日寺及谐拉康寺等一些修道场所又相继建成,再加上注释中所记述的吐蕃各地的各种修道处,表明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时吐蕃不仅是形式上的建造寺院,而且已重视实际的修行,并且还出现了吐蕃族的高僧,像著名的拉壠贝吉多吉和娘丁增桑波等等。这样,吐蕃开始了由本民族僧人收徒传教的局面,僧众之多已  相似文献   

7.
前言 本译文上承摘译(十一)。在这部分译文中包括墀松德赞晚年退位修道、穆尼赞普及穆底赞普执政与相继被害、穆尼赞普的所谓“均贫富”、佛教“四大供”、恢复桑耶专供养、上述三代赞普时的译经,“三喜法”的制定、唐南诏突厥“三方会议”以及墀德松赞颁布兴佛盟书。 通过这部分史料表明了如下几个现象。第一,吐蕃赞普势力迅速衰落,王妃幕后干政而势力大增。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墀松德赞违背历史潮流,抛弃了其远祖及其父  相似文献   

8.
公元838-842年,赞普迭玛在吐蕃境内发动了一次毁灭性的禁佛运动,公元841年,唐武宗也在中原掀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灭佛运动.我们发现,达玛灭佛和武宗灭佛的社会背景基本一致.可以说,当佛教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成了一种障碍,灭佛行动也就成为了必然,达玛和武宗只是代劳而已.  相似文献   

9.
本译文上承摘译(五)。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墀松德赞在消除统治集团内部以玛祥为代表的反佛势力之后,他在信佛大臣的支持下积极寻求佛教,欲图以此做为吐蕃赞普巩固政权的新式精神武器。他从两方面着手,即印度和汉地。本文中的菩提萨埵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藏文典籍《贤者喜宴——吐蕃史》不仅叙述了吐蕃赞普的业绩,还大量地记载了吐蕃政治、军事、法律、文化、行政建制等方面的丰富史料,全面地反映了吐蕃的社会和历史。该书取材丰富广泛,而且吸收了大量原始资料,例如吐蕃赞普诏告、会盟誓词、吐蕃小邦、氏族分布、五茹六十一东岱名录等等均为罕见史料,有重要史学价值,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本文主要论述了此书的内容、特点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不少科学家。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就是唐代吐蕃医学界最著名的医学家。 据《医学总纲》、《隆多喇嘛全集》等藏文史料记载,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公元708年生于西藏堆龙给纳,家里世世代代以医为业。其祖父和父亲都是藏医大师,精通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分别担任过吐蕃赞普艺松芒赞(650年——676年在位)和兑松艺波杰(676年——704年在位)的御医。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出生医生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十分喜好医学。从小就跟随其父学医。在医学方面,颇有见识。童年时代,就可开方,为人治病。据说,十岁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704——755年)就知道他的医疗技术,并送他到桑耶学习,进行深造。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本译文上承译注(十七)。本文主要记载阿底峡进藏前后的吐蕃社会、经济及佛教情况。而主要记载吐蕃奴隶起义后的佛教衰败情况,同时记载原作者对这些情况的评论。 从本译文看,吐蕃奴隶起义后的三大变化最为显著,一是阶级变化,原来的许多王室后裔沦为一般属民,而原来的奴隶或平民却扬眉吐气,作者如实地指出了这点,这是其它史书所不载者,反映了作者对政治变化的重视。另一大变化,就是奴隶起义后广大  相似文献   

13.
本译文上承摘译(七)。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桑耶寺开光、藏人受戒出家、订佛教大法、立兴佛盟誓碑及译经等情况。 桑耶寺开光约在公元779年。开光议式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佛教议轨在吐蕃的第一次实施。而且得到赞普王族及各大臣的支持。开光物资、差役是经过长期准备的,但主要宗教负担却从此落在属民肩上。本文说开光十二年及属民欢庆情况,明显地带来夸张  相似文献   

14.
一、解题公元七世纪初,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在青藏高原上兴起了吐蕃王朝。吐蕃兴  相似文献   

15.
在吐蕃历史上,有很多王妃为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松赞干布的汉地王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王妃墀尊公主以及墀德祖赞赞普的汉地王妃金城公主等。本文将重点介绍赞普墀祖德赞的王妃贝吉昂楚。她出生于吐蕃王朝崇佛贵族属卢氏家族,笃信佛教。她不畏艰险,和吐蕃高僧钵阐布贝吉云丹和定埃增一道远赴敦煌兴佛,组织并亲自参与了吐蕃在敦煌发起的规模宏大的抄经事业。藏经洞出土古藏文佛教文献留下了大量由王妃贝吉昂楚校对的佛教文献,本文将其所校对的吐蕃佛经题记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6.
《贤者喜宴》■摘译(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译文上承摘译(六)。在这部分译文中,《贤者喜宴》作者主要记载桑耶寺的建立。此外还记述了在建寺过程中吐蕃与印度,吐蕃与突厥的关系。在译文中还可以看到墀松德赞三位妃子崇佛建寺及出家的情形。在注释部分,据《汉藏文书》,还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墀松德赞之母金城公主建寺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将其宗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化干戈为玉帛。此事在汉藏民族团结和友谊的关系上垂史千载,为人们所称道。遗憾的是,同是汉家公主,同样嫁给吐蕃赞普,同样为汉藏友好作出了贡献的金成公主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她的事迹至今湮没在史迹的汪洋之中,知者不多。因此,本文试图将金城公主入藏过程略加叙述,并谈谈她在汉藏民族团结和友谊中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公元七世纪以前,古代藏族即散处在今青海南部黄河源头及通天河附近。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在划分军政区域、设官授职、创造文字、制订法律、统一度量衡的同时,又进一步向青、康拓展。公元638年,松赞干布率大军攻破青海东部吐谷浑,进而占领党项(今青海南部及四川松潘一带)、白  相似文献   

19.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十三载,以洞晓玄经对策上第,补华阴尉。代宗时,召为左拾遗,后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官终常州刺史。他与萧颖士、李华齐名。倡导古文,成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敕与吐蕃赞普书》是他为唐代宗李豫写给吐蕃赞普弃松德赞(乞立赞)(754——797年在位)的一封敕书。它不仅是一篇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边事文,同时也是一篇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文艺书简”。值得我们重视。现先将全文引录于下:  相似文献   

20.
本译文上承摘译(四)。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墀德祖甸晚年兴佛、王子墀松德赞诞生、墀德祖甸与金城公主去世、舅臣玛祥擅政、佛苯两种贵族势力的权力之争、桑希和赛囊两大臣分赴内地及印度求取佛经、剪除玛祥、重振佛教,以及迎请印度高僧寂护和莲花生等。 墀德祖甸晚年继续保持同汉地的密切关系,他派使者向唐朝皇帝求取汉地佛经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