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酒》诗主旨新探郭满禄《饮酒》诗二十首在陶集里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历来论家不穷,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亦有不少论者仅仅据二十首中若干首诗或若干词句,便给《饮酒》诗下这样那样的结论,这就未免失之于偏颇与武断。本文拟就对陶渊明二十首《...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离开人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认真、全面地评述他的《饮酒》诗的论者并不多见,而从他二十首《饮酒》诗中,仅摘录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几句,或至多援引一首诗作为论据,便认为陶渊明“静穆”、“悠然”者,历代有之。笔者在本文中欲对陶渊明的二十首《饮酒》诗,做一次综合探讨,以便对这一组诗和陶渊明的为人作出较全面的评价。陶渊明的《饮酒》诗主要反映了他哪些思想情绪,从诗前的小序便可以看出其大概。其小序有云:  相似文献   

3.
曹操《步出夏门行》是他留下的二十多首诗歌中的受人赞赏的名篇,也是他采用乐府旧题来写新的内容的代表作。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诗的一个旧名,据《宋书·乐志》又名《陇西行》。曹操写的这首诗共有五章,前面一章叫“艳词”,即诗的序曲,后面共有四章又称四解,可以独立成篇。除“艳词”是用散文形式写成外,四章诗全是四言诗。  相似文献   

4.
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有关《诗经》的论述和段玉裁的《诗经小学》是清代《诗经》训诂中的双璧。段氏多以《说文》、《尔雅》、群经证《诗》;而王氏则更重于以诗释诗,以诗证诗。在贯通三百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诗例、章法、句式、字义、用韵等方面发凡起例,循此以求,“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这就不能只局限于一字一句的训释,而必须窥其全豹,通其大要,发其内蕴,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总结出那些带根本性的条例,用以指导实践,把训诂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的新诗有《红烛》和《死水》两个集子。《红烛》收集的是从一九二○年七月发表的第一首新诗《西岸》起,到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写的《红豆篇》为止的作品,共一百零三首。《死水》收集的是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作品,共二十八首。《死水》是《红烛》的发展。从《红烛》中还看不出闻一多鲜明的创作特色,但在《死水》里则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对新诗发表了不少好的见解,他的诗作是这些理论实践的结晶。闻一多一生写的新诗不多,而能显示出鲜明特色的也只有二十多首。但诗贵精不贵多,这些作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的影射诗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喜制谜语诗,他和王安石持不同政见,曾以《花影》诗影射王氏新党的起落情况。诗云:“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此诗惟妙惟肖地明吟花影,又逼真传神地暗射王氏。一句指王安石于熙宁二年(公元1070年)拜相执政,换了一帮人马;二句指保守势力尽力撵王下台未果;三句指王安石被罢相。其诗灵机自运,意旨诡秘,神韵盎然,堪称谜语诗精品。曹操的药名诗相传曹操有一次得病,请名医华佗医治。他欲试华佗之才,先写好一首药名谜语诗:“胸中荷花兮,西湖秋英;夜空无云兮,初入其境;长生…  相似文献   

7.
周振甫先生的《谈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载《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认为《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三十九岁时作。此说虽有旧说作依据,但从这组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从对第十九首和第十六首的诗意来分析,我们认为此说不能成立。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出仕时期。他在《归园田居》诗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陶渊明虽然不是毫无间断地一直出仕,但是,在这十三年中,他基本上是在出仕,即使闲居在家时也存在着出仕的愿望。只有到了四十一  相似文献   

8.
袁崇焕诗存世不多,《三管英灵集》载诗六十六首,加上广州中山图书馆藏《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所载诗十二首,去其重复,总计有诗七十五首。袁诗无编年可查。《三管英灵集》是按古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序列编次的。现就袁诗的写作年代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袁诗的写作年代问题。大致上可以分类如下: 第一类诗可知其写作年月。这一类诗最早的一首当算《秋闱赏月》写于1619年旧历8月中秋。袁崇焕是这时考中进士的。他在诗中写道:“战罢文场笔阵收,客程不觉遇中秋。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锁蟾宫任我游”。诗中告诉我们:秋闱收场之后即是中秋,表达了他认为一定高中的得意心情。  相似文献   

9.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优秀的爱国诗人。“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刻《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除集杜诗二百首大多算不得创作外,他的重要诗作都收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中,加上早期诗作,计七百首,是一笔值得珍视的文学遗产。他  相似文献   

10.
苏武和金时习的和陶诗《和饮酒二十首》在同题、同形式的和作中所写的内容大部分是不同的。苏武的和陶诸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自己丰富的情感,社会化的印记较浓,体现了借和渊明《饮酒》诗之形式,烧自我块垒的特色;而金时司因为是一个隐返多年的迫民.故在他的《和陶诗饮酒二十首》中,体现了他隐退山林的生活内容以及坚定的归隐决心,因此个人化的特色较鲜。从艺术上来说,两人的和饮酒诗也各呈自己的特点,苏武的和陶诗在质朴平淡的形式之下,蕴含着无比丰富和意味深长的情意;而金时习则以古朴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隐迪生活,努力使诗表现出一种闲静清淡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年十一月底,陈毅从海安进入盐城,从这时起到一九四二年底离开阜宁去延安,二年时间内,据我们所能见到的他共写诗二十多首,其中收入《陈毅诗词选集》的八首,其余的十几首,散见于盐阜区党的机关报《盐阜报》和阿英主编的《新知识》杂志,我社将这些诗作收进《湖海诗词新编》中。陈毅在盐城期间写的诗不算太多,在他一生的诗作中只占很少的数量,但它的特点很明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乐史本《李翰林集》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云:“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收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乐史所谓校勘云云,意者以为只是把李阳冰《草堂集》与乐史别收诗歌十卷作了校刊,删去重复的诗篇,编成《李翰林集》二十卷。乐史别收歌诗十卷,是何人所编,不得而知。以合并后编为二十卷来看,他收的十卷诗与李阳冰编《草堂集》重复甚少。否则,就不可能再编为二十卷。  相似文献   

13.
<正>像波兰作曲家萧邦在西方音乐史上以"钢琴诗人"名世一样,朱英诞这个名字,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就意味着诗。自1933年在报刊发表新诗《印象》起,至1983年创作最后一首新诗《飞花》后不久谢世,朱英诞的写诗生涯长达整整半个世纪。他一生留下了三千多首新诗,一千多首旧体诗,可以说是以诗始,也以诗终。他曾自称"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以他自己与众不同的诗,新诗和旧诗,还有同样与众不  相似文献   

14.
刘向《说苑》中“引诗”61首,有13首诗与《孔子诗论》相同,其它48首诗篇皆不见于《孔子诗论》。对13首诗进行比较的结论是:二者在解诗方法上截然不同,《说苑》“引诗”没有受《孔子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应该是张衡《思玄赋》末的系诗,而不是晚了百年之久的曹丕的《燕歌行》。关于这一问题,拙文《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辨》(见《齐鲁学刊》1987年第一期)已作简论。张衡的这首七言诗,明冯惟讷《诗纪》曾予收录,可见他也确认它是一首诗。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逯先生的辑校完备谨严,比起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可谓“后出转精”。但在该书中,逯先生收录了《思玄赋》的一首歌(四言),却未收那首七言系诗。他颇不以《诗纪》收录《思玄诗》(即赋末系诗,题目为冯惟讷所加)为然,在按语中,他认为那是“《思玄》系辞”,  相似文献   

16.
唐诗再补录     
所辑为《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未收之佚诗。计二十首。分别辑自《新编萧山县志》《康熙会稽县志》《天台山全志》《苎萝志》《光绪诸暨县志》《兰亭考》等书籍。为了证明这些佚诗的可信 ,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见菊花不只是观赏名花,还可填制枕头,健身疗疾?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07,(2):18-20
目前,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在全球上映。 《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出自黄巢的一首诗,这个农民起义军领袖留下的诗不多,其中三首颇为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黄巢喜欢菊花,电影中的菊花意向大概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9.
王运是晚清较有影响的诗人 ,其《八代诗选》代表着他对汉魏六朝诗的诗学倾向 ;夏敬观《八代诗评》在《八代诗选》的基础上对王氏评语进行阐发与辨证 ,且更多的从诗歌史的角度讨论八代诗史 ,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两代学人的学术传承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虽不着意为诗,也没有专门的诗论存世,但是从他与朋友的一些通信及与门徒的一些谈话当中,我们可以约略看到他对诗歌的一些看法;同时,从他仅存的二十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诗歌风格自然淡泊,深沉含蕴的特色。陆九渊主张“事外无道,道外无事”、‘“艺即是道,道即是艺。”把“道”和“艺”结合起来,形成‘攻道合一”的观点。他认为‘诗《大雅》多是言道,《小雅》多是言事。《大雅》虽是言小事,而主于道,《小雅》虽是言大事,亦主于事。”①他把诗的写作好坏归于“道”,他说:“一部诗的历史往往是有道则盛,无道则衰,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