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通常把"80后"写作称为"青春写作"。关于青春和青春的感怀是这批写作者不约而同的主题。对于他们来说,青春是一种深切的成长体验,也是想像飞驰的舞台。而在"80后"写作者的爱情故事里,常常不约而同地出现某种"风格"的类似——平淡无奇的躯体修辞与性描写。这样的"风格"并不仅仅是"身体写作"之后的审美疲劳,而是"80后"写作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对抗正统秩序的符码。  相似文献   

2.
都说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两者往往会因为各种问题碰撞爆发"星球大战"。但现在很多人都有了新追求——异性闺蜜。"异性闺蜜"到底是情感世界中的一味良药,还是深藏未露的定时炸弹?男人说——男人对于红颜知己的感情属于第四类情感,这种比爱情少一些,比友情多一些的情感让男性得到了更多层次的感情呵护。满足征服欲雄性气质十足的男性,对异性的追求属于天性。多一份异性对自己的贴心呵护,能  相似文献   

3.
《离骚》和《九歌》中抒写“人神恋爱”的章节都以爱情的发生发展为基本线索,它们不但有着如出一辙的情节模式,而且情感意绪都笼罩着孤独、迷茫的色彩,然而爱情的追求不在爱情本身,而在于情感的安慰作用,它裹挟着诗人屈原的命运悲剧和人格力量,成为情感的载体和个体情绪的发泄方式。  相似文献   

4.
何谓"福",我们又应当如何追求"福"?古代的先贤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周易》之中也有涉及。经孔子之手后,"福"字有了新的涵意——人们从祭祀中走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论加强新时期爱情歌曲创作的价值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流行爱情歌曲的兴起,曾被视作思想自由与解放的标志。然而貌似繁荣的文化生产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危机"。爱情歌曲创作愈来愈偏离"艺术本身",爱情歌曲的创作要不要承载"审美"?是选择"娱乐"、追求简单的快乐?还是选择"回归"?精英文化在流行歌曲创作中应发挥何种作用?这是保证流行爱情歌曲创作乃至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蒙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文学影响走上创作道路。他在建国初期以饱满的青春激情和审美浪漫主义创作了《青春万岁》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作品。前者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日常生活经验,塑造了一群女中学生的美好形象,描绘并赞美了共和国初期灿烂的现实。王蒙50年代的创作属于青春写作,虽然个别作品暴露了官僚主义工作作风且流露出感伤和无奈的情绪,但他对美好生活的诗意描绘和热情赞美,对青春的礼赞和理想的憧憬洋溢其中,表现出浓郁的青春浪漫主义诗情。  相似文献   

7.
潘海鸥 《兰州学刊》2008,(12):174-176
文章通过对闻一多爱情诗歌的细致解读,分析其爱情诗的情感线索。闻一多的爱情诗交织着诗人对于爱情诗人既执着追求又理智地舍弃的感情,对于婚姻既依恋于它的温馨又遗憾于它的平淡和苦涩的复杂情绪。闻一多在爱情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心态充分印证了他既现实理智又浪漫热情的复杂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8.
王涘海 《云梦学刊》2008,29(2):122-124
"十七年文学时期",由于片面夸大人的阶级性,忽视了人的共性,爱情已经被权力异化,爱情只不过是"十七年文学"中社会主义革命、政治或建设主题盛宴的佐料和点缀,可有可无,主流意识形态以其强大的张力使得爱情的心声淹没在高亢狂热的政治话语之中,即使出现爱情的因子,也被披上了"政治"的外衣,主人公对爱情的选择与追求实际上象征着其政治理想的归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心灵的归属.  相似文献   

9.
黄忠顺 《阴山学刊》2004,17(1):61-64
杨沫的<青春之歌>将"个人记忆"织入"宏大叙事",以最具个人化特质的爱情叙事与"政治"叙事巧妙缝合,在经验与超验之间建立暗喻转换的关系,使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爱情经验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在由爱情履历里三个男性所构成的精神履历里的三个阶段中统一起来,一举获得成功.其中,作为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女性性别的文化意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部小说局部的明显不足和修订本的失败则缘于"个人记忆"的欠缺和消退.  相似文献   

10.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同类题材小说。它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经历,不仅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一种时代精神——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更重要的是挖掘了造成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餐饮业 重庆经济的一块"大蛋糕" 据沈宏非先生考证,郁达夫在追求王映霞时,日记里关于吃饭次数的记载大大超过拥吻的次数.这一考证尽管不能充分说明吃比爱情更重要,但至少阐释了一个道理:爱情的境界虽然归宿精神范畴,可爱情演绎推进的过程却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2.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邓春玲 《南方论刊》2014,(7):100-101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爱情主题从六朝志怪小说的"人鬼相恋",到唐传奇的"始乱终弃",从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的"痴情女子负心汉",再到《聊斋志异》的"痴情女子痴心汉"。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路线,这是古代作家对理想爱情积极思考、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福尔斯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人在荒诞、丑恶、冷酷的现实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虑、不安、彷徨与痛苦。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追求“完美自由”的存在主义者、查尔斯——追求“完美爱情”的浪漫主义者、蒂娜——追求“完美婚姻”的现实主义者的性格评说,我们可以感觉到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有机结合,品味出在丑恶冷酷的现实中人性的挣扎,以及作者对自由和完美的追求和渴望。  相似文献   

15.
餐饮业 重庆经济的一块"大蛋糕" 据沈宏非先生考证,郁达夫在追求王映霞时,日记里关于吃饭次数的记载大大超过拥吻的次数.这一考证尽管不能充分说明吃比爱情更重要,但至少阐释了一个道理:爱情的境界虽然归宿精神范畴,可爱情演绎推进的过程却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小说《追求》中的王仲昭,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时刻浮现在他的意识上的便是他所追求的一个"身材苗条的女子"陆俊卿的身影.他选定新闻事业,只是为了通过这项工作,获取陆女士的爱情;他半步半步地"改革"报纸的第四版,也是为的得到她的"嘉许的笑容".当陆俊卿的形象出现在他的幻想中时,对他来说,这"苗条的艳影"便  相似文献   

17.
解读骑士文学中"典雅爱情"描写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宗教禁欲主义为主流意识的中世纪,描写"典雅爱情"、歌颂意中女性的骑士文学,固然在一定层面上表现了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突破,但其中也裹挟着"强烈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对骑士文学中"典雅爱情"的审视,认为骑士的恋母情结是圣母崇拜的世俗化,贞洁崇拜是对教会所标举的精神婚姻的响应,他们所追求的"典雅爱情"实际上是教会要求骑士效忠封君的投影.  相似文献   

18.
仲浩群 《船山学刊》2007,(2):159-161
阿朱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悲壮的,也是崇高的,她对萧峰的感情既有对英雄的仰慕与痴爱,同时,又隐隐流露出对于父爱的潜意识渴望。对阿朱来说,爱情重于生命,其放弃生命之举像是经历痛苦思索后对爱情做出的伟大奉献。  相似文献   

19.
葛红兵的《沙床》是一部深刻思考人类终极命运和揭示后现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心灵无所依傍的小说。对存在与虚无的质疑,对爱情和病苦的直面,对天地万物的审视和谛听,对生命和青春流逝的悲情和无奈,对孤独和隔膜的探寻和反诘,使得这部小说在世纪末情绪的总体氛围中呈现出卓尔不群的人文光辉,透过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表象,超越声色犬马和醉生梦死的浅层,  相似文献   

20.
周全德 《齐鲁学刊》2008,1(1):32-35
儒学和基督教均对人类婚爱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基督教以"诛心"式的禁欲扭曲两性婚爱的完整性,而儒学则以对自然性爱的宽容奠定了两性婚爱的心理审美化基础。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两性爱情的探求带有理性主义的特征,而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两性爱情的追求则被打上情感伦理及意象美学的印记,换句话说,西方爱的传统是在爱情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爱的习惯则是在人生中获得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