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我在老干部局工作的便利条件,常有机会与老同志们探讨学术理论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一次在谈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多么需要人才时,一位老同志向我推荐了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他说:“新时期要有所为,不可不读上海《人才开发》”。他并送给我两期《人才开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仅这两期《人才开发》,就使我头脑豁然清新,获益匪浅。两期中的篇篇文章都激起了我思想的波浪。  相似文献   

2.
在工间休息时,拿一本书读读,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对我们读者来说,最爱读自己的书──《人才开发》。 每当收发员送来几本《人才开发》,职工们顿时停止闲侃声,争相抢阅,并专心致志看起这本书来。有时,一本《人才开发》不知翻阅了多少次,书上已沾满了油渍,纸张有些发黄了、破旧了,文字也不大清晰了,还被视为“宝贝”。你看了他又看,真是“爱不释手”。 我是《人才开发》的老读者。每一次读这本书都有新感觉,每一次读她都有新收获。近10年来,坚持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受益不小。尤其是歌颂和赞扬人才方面的篇章,读后使人…  相似文献   

3.
《人才开发》杂志十分重视业余作者,借助别人脑袋办好刊物。对此,我有切身体验。 记得第一次参加《人才开发》杂志社召开的组稿会,那是在1994年10月14日。会议一开始,主持会议的开诚布公地说:“我们这次会议主要是组稿会,多年来,我们在创办《人才开发》杂志中深切感到,办好一份杂志,除了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努力外,还得依靠业余作者,请你们提供一些新鲜活泼有力度、深度的稿件。”这番高论使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作为多年的新闻记者和编辑,我曾参加过不少组稿会,但把业余作者当作一种人力资源来开发的也许还是头一回。  相似文献   

4.
《人才开发》杂志创刊至今已经10年了。10年来,上海人才研究会和杂志社的同志们,在人才开发理论与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藉此机会,对《人才开发》杂志创刊10周年,致以真诚的祝贺,对同志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人才开发》杂志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非常关心人才开发事业的老同志,谨表衷心祝贺。20年来,《人才开发》杂志正确宣传新时期人才策略,积极为人才开发服务,为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才开发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今年也是我们国家建国57周年,本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展望     
10年前,《人才开发》创办之初,同仁们就立下宏愿:办一流杂志。同时,采取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借钱办杂志,决心背水一战。10年就要过去了,杂志入不入流,入几流,读者自有公论。不管如何,都要开拓进取,更上一层楼,不辜负读者期望。 10年一瞬,历史长河一小段,不足挂齿,然而,这3600天也充满了苦甜酸辣。值得自豪的两个字:奉献。一、办刊的初衷,奉献给读者一本格调高的读物,奉献给社会一本为改革开发摇旗呐喊的舆论工具。二、办刊  相似文献   

7.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人才开发》杂志创刊至今已10年了。但我与《人才开发》的联系是较晚的,始于1993年;当年杂志的第6期发了我的以《人才的自用及外护》为题的第一篇文章,就这样,我与《人才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她的积极的作者和忠实的读者。 近来,又翻阅了近几年的《人才开发》,总的感觉是,作为中国人才类的核心期刊,杂志的信息量大,内  相似文献   

8.
在《人才开发》出满100期之际,作为它的读者、作者和曾经的记者、编者的我感慨良多,不吐不快。 我曾订阅和保存过的报刊不下百种,但一种杂志可以从创刊号到最近一期始终占领我书架和书柜一席之地的,唯有《人才开发》,这就是我作为读者对这份杂志的厚爱。在《人才开发》创刊不久,我就成为它的基本作者之一,至今已有50多篇各类文章通过它与读者见面,也是通过它,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热情  相似文献   

9.
《人才开发》已经弹指十年了。 我研究人才学十余年,创立特殊人才学也有十年了。我看《人才开发》杂志,因为我搞人才学。从这一点出发,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偏好,但同时也正由于这一点,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因了解而言之有据,不易偏颇。 在我所接触的国内近十种人才报刊中,《人才开发》是办得最好的。一是选题的广泛性与深度结合得适  相似文献   

10.
《人才开发》杂志创刊至今已经10年了。10年来,上海人才研究会和杂志社的同志们,在人才开发理论与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藉此机会,对《人才开发》杂志创刊10周年,致以真诚的祝贺,对同志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和“科教兴市”战略,要求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人才开发是一件直接关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大事,在上海跨世纪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开发》杂志,创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以其专业和前沿的内容引领一时风气,领中国“人才学”之先声,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二十五年来,通过《人才开发》这一平台,为中国的人才开发给力,成为改革开放有力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海迎接“三年大提高”的日子里,迎来了《人才开发》创刊100期,可喜可贺。作为这份杂志最早的工作人员之一,似乎对这份为广大人事与人才工作者所关注和喜爱的刊物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为,我所知道,《人才开发》从创  相似文献   

13.
《人才开发》月刊已创办10周年,在这3600多个日日夜夜里,杂志编辑部为人才开发、人才交流、人才培养、人才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各界人士的知心朋友和温暖的“家”。 我是一个军队转业干部,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在党和政府鼓励下,走自谋职业的路,为军转工作探索一条新路。在这期间,有幸结识《人才开发》编辑部的同志们,得到了他们的热情鼓励和帮助。军转干部自力更生、白手创业,不仅是一条艰难的路,而且是一条充满  相似文献   

14.
尚志同志:时值《人才开发》创刊20周年之际,谨以本人名义向你表示祝贺。20年来,《人才开发》在你的精心培育和领导下,带领全社同志,正确宣传新时期的人才开发策略,积极为人才开发服务,为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才开发事业做出了贡献。作为杂志的社长,你已年愈高龄,但却能以旺盛的精力把《人才开发》经营  相似文献   

15.
《人才开发》今年10月创刊已整整10周年了。回顾这份杂志走过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艰难而有成就。现在正可以10年刊庆为契机,冷静地坐下来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思考一下问题和前程,以利再干,开创新局。 《人才开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创刊之始,我们就下定决心在党的领导下以民间形式,自由结合,有关社团支持,依靠社会力量,自主办社,以刊养刊,自负盈亏,不花国家的经费,闯出一条新路;拓宽视野,面向社会,联系各界,为社会开发人才服务,作出自己一份贡献。10年来,我们排除了各种困难和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了这一方针,在有关领导和社会支持以及本社先后任职同仁的奉献努力下,实现了每月按期出版,  相似文献   

16.
在世间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报道,中国的人口已经满12亿。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3亿。 如此众多的人口,是一座庞大的“人才山”。 金山银山,比不过“人才山”。“人才山”是一座真正的“宝山”。 人才开发,是最重要的开发。有了人,有了人才,金山银山才能开发。 在中国,报刊如林,《人才开发》杂志独树一帜。《人才开发》杂志,不登老道斗法,也不载血案惨案,而是不断发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声,致力于人才  相似文献   

17.
赵启正: 庆祝《人才开发》杂志11年了,很高兴。 《人才开发》杂志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全国许多人才类刊物,办不下去,垮掉了,但我们仍然活着,而且办得很好。 11年前,当时是在组织部老部长叶尚志同志主持办起来的。那时候的问题很简单。到底存在不存在人才这个概念?当时常说要做螺丝钉……今天没有疑问了,当时是有疑虑的。现在社会进步,不只是需要人才,而是急需人才。东南亚金融风波,对东南亚的经济打击很大,货币大幅度贬值现在感到很凄凉,企业家,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家都很紧张。某国有位先生对我说,我胳膊麻了,腿也不行了,怕是脑溢血,我说他  相似文献   

18.
《人才开发》杂志自1986年10月创刊以来,至今年10月整整10年了。值此本刊诞生10周年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人才开发》成长的读者、作者和领导、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989年9月我受命担任《人才开发》杂志社主编,至今年2月也有6年零5个月。6年多的历程,感受颇多。感受最深的是,我过去长期在组织、人事部门从事  相似文献   

19.
《人才开发》,你生逢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长在改革开放之沃土中,承蒙各位编辑、学者的精心哺育,已由一个“丑小鸭”变成“小天鹅”了。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友谊剪不断,或许是我看着长大的缘故,或许是爱之急切情之真切的原因,今天的《人才开发》,不知让我如何去说你。 首先,你长得耐看了。刚破土的你,脸面粗糙,五官不正,每次的到来都让我觉得有一种长不大的感觉。现在我看到的你已是眉目清秀,脱胎换骨,在众多人才刊物中已渐露大家风度了。  相似文献   

20.
《人才开发》创刊10周年了,很值得纪念。10年,对于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十年树木”,《人才开发》已从一棵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我衷心祝愿它茁壮成长,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阴凉和幸福。 人生不能没有老师和朋友,我一生同样有很多老师和朋友。但是,在我众多的老师和朋友中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人才开发》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