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黄侃对“声近义通”现象产生原因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近义通”作为一种训诂学上的术语,涵盖了有清一代乾嘉学派的一种学说,即“声近义通说”.这种学说的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乾嘉学派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把文字当作语言的符号,彻底冲破字形的蔽翳,自觉地运用声义互求的办法进行训诂,“这样,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乾嘉学派之所以提出“声近义通说”,是由于他们在总结前人训诂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不但同声符的形声字往往义通,甚至字形毫无联系,只要音同或音近,也每每同义.首先提出这种见解的是戴震.戴氏在《六书音韵表序》里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又在《转语二十章序》里说:“各从乎声,以原其义.”“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而其义亦可比之而通.”其后他的学生段玉裁、王念孙继承其师的学说并有所发展.段氏在《广雅疏证序》里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注释、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或《段注》)可以说是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术界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段氏《说文注》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在词义训诂方面因声求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内容是:一、考察段氏《说文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是我国文字学史和训诂学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然后人亦多斥其“妄改许书”。《说文注》对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之增删校改,是以《汲古阁说文订》 (以下简称《订》)为基础的。要探讨段氏改订《说文》文字的缘由,如不参考(《订》而仅从《说文注》出发,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得其解的。  相似文献   

4.
语源是事物或现象的“得名之由”,即命名的根据.有时为了弄清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需要从语源上求得彻底的解决,段玉裁在注释《说文解字》时正是如此,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段玉裁的语源理论是在他的训诂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例如他的“声义同源’说。“声  相似文献   

5.
吴庆峰先生《音韵训诂研究》(齐鲁书社 ,2 0 0 2年 10月版 )一书 ,是由他二十多年教学科研所写的文章汇集而成 ,皆为其多年治语言文字之学的硕果。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音韵和训诂两部分 ,许多文章曾在《中国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汉语研究》等重要杂志上发表过 ,其中不乏精彩之处 ,读后让人有涣然冰释 ,茅塞顿开之感。笔者三览之余 ,收获良多 ,从中也窥见作者为学之大端。第一 ,重视古音 ,深入发掘 ,融会贯通。本书所选音韵方面的文章皆为古音学方面 ,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古音的重视。综观古音学史的研究 ,其着力最多的应属段玉裁…  相似文献   

6.
评《说文注》得失探乾嘉学幽微———读《说文解字注研究》夏先培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是众多《说文解字》研究著作中的经典。乾嘉之学是汉民族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高峰,段玉裁是乾嘉之学的杰出代表,《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同源词(即同族词)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时,提出了“音近义通”的说法,尤其是在清代乾嘉时期,王念孙、段玉裁、郝懿行等人,研究更为精深,阐发更加详明。如王念孙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又说:“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段玉裁也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郝懿行也说道:“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对于他们的贡献,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一、“声近义通”学说和“声近义通”现象1.1 “声近义通”学说 “声近义通”(亦称“音近义通”或“声通同训”)作为一个训访学上的术语,本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提出的一种学说,其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9.
通过《声类表》的解析,既可进一步证明《声类表》与戴氏的《转语二十章序》是一书的首与身的关系,更可以阐明转语之法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藉以证明《转语》确是音韵训诂的必读的书。1 《声类表》结构及用途分析《声类表》是具有“146”个等韵图的等韵专著,又是适应转语需要的转语等韵图,因此它是一种特制的声义兼用的等韵著作。  相似文献   

10.
在浩繁的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中,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是很重要的一部。这部书不仅对《说文》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注释,而且在许多地方都有所发挥,有其独到的见解,对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都作出了不少贡献。但这部书中也有一些错误,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里准备就段氏《说文注》中有关形声字、假借字的论述作一些辨正。  相似文献   

11.
乾嘉年间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全盛时期,那时,群星灿烂,相映生辉,而段玉裁则是其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他以自己优异的学术成就,在我国语言学史上闪烁出不息的光芒。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或懋堂),江苏省金坛县人。段氏一生著述甚富,代表作是《说文解字注》,音韵方面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六书音均表》中。他不但在文字训诂方面贡献很大,而且在古音韵学方面也有所发明,著名的“同声必同部”理论就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下面试就有关这一理论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已经重印发行。这部书是训诂学和文字学的重要著作,而段氏在注文中引用了一些四川的方言和名物以印证古语古事物,是其特色之一。本文仅就此一特点,略作介绍,并对这一训诂方式在训诂学上的源流和地位略加申说。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苏金坛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在他的一生中,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近十年的  相似文献   

13.
俞樾是晚清著名学者,他宗段王之学,精于训诂校勘,一生著述颇丰。然而前修时贤对清代训诂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乾嘉时期的高邮王氏及段玉裁等人身上,而对俞樾却没有系统性地研究。今喜得山东师范大学王其和副教授的《俞樾训诂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一书,正好可以弥补学术界的不足。全书采用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理论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对俞氏在校勘、训诂、雅学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本书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 ,段玉裁在研究《说文》上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这与他在古音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而《说文解字注》之所以能独树一帜 ,正是因为段玉裁将其古音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注释《说文》 ,采用声训的方法 ,着眼于形音义三者互求 ,从而有了突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运用的声训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广雅疏证》乃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依托《广雅》一书以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堪称传统小学著作之典范。段玉裁《〈广雅疏证〉·序》誉之为:"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并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在疏证《广雅》的训诂实践中,王氏父子博考群籍,触类旁通,不仅整体上融会贯通《广雅》全  相似文献   

16.
《说文》中戼丣为两个独立的声符,但清代即有学者认为二者实为一体,不必强作分別,今人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大多也认同戼丣同一。本文通过对段玉裁《<说文>劉字考》及清代大量相关资料的分析,同时结合甲骨文对用牲之法"卯"字的研究,提出以下两点:段玉裁坚持《说文》的戼丣之分,强调的是形声字的语音分化及谐声规律;段玉裁和清代其他学者对"劉鐂"等字的细致考证,也对确定甲骨文中用牲之"卯"的具体含义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段玉裁的古声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谈起古音学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段玉裁。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当时就被“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然而,这仅仅是就他的古韵分部而言。至于段玉裁的古声类观,不是无人提起,就是被人斥为“不憭古声之故”,而“闇于双声”。这都是对他的误解。段玉裁在《答江晋三论韵》书中曾经指出:“古之双声,非今三十六字母之声;古之叠韵,非今二百有六之韵。”可见他对古今声类的不同也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段氏生前并无专书专文论及古声类学,他对古音声类的看法,大都零星散见于《说文解字注》中。本文即是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冀图以此揭示段氏在古声类学上的一二用心。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训诂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原因就在于段氏在训诂研究中建立和遵循了动态性原则、体系性原则和形音义互求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他采用了适合汉语特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以形体为依据,推许书每字之本义;以本义为核心,求词义引申之轨迹;以语音为枢纽,讨语义发展之源流;以经传为依据,辨语言实际之应用。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运用考据学、校勘学的方法和他的文字学语言的正确观点,参核两宋以前群书所引《说文》大徐本为底本,综考小徐本及其它本子,对《说文》进行了大量的、精审的增删改订的工作。以《说文解字注》“糸部”字为例,用数据统计的形式把段玉裁对《说文》研究的具体成果加以展示,以证段氏《说文》研究用力之勤,成果之巨。  相似文献   

20.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