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 ,在对外政策上推行了一条侵略、扩张的路线 ,尽管其外交手法不断发生变化 ,但最终目标却始终未变 ,即企图建立一个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日本帝国。本世纪 2 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华所推行的“币原外交”和“田中外交”即是实现这一总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分析了 2 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华外交变化的原因、特点 ,揭露其对华政策之实质。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口急剧增长,并由此引起了较为严重的粮食问题。日本政府将向海外移民作为排解危机的重要途径。日本殖民主义者则打着"人口过剩"、"粮食不足"的幌子,对华逐步实施移民侵略,以达到其谋占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国力渐趋强盛。为达到征服世界的目的 ,日本于 1 93 1年 9月 1 8日发动了征服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战争灾难 ,使中国的财政金融业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日本右翼势力宣称 ,“从历史角度来考虑 ,我们怎么也无法把那段日本历史看成侵略的历史”。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现代财政金融业从起步到抗战时期的挫折 ,正是日本对华战争为侵略战争的又一历史明证。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施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侵略暴行.本文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政策及组织、对中华文化的劫掠与摧残、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等三个方面概括论述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罪行.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侵略中国开始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战火。”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对华侵略,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捐弃前嫌,主动调整政策,几经周折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再度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甘处岛国之境",推行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海外扩张政策。青年时期的荒尾精承袭"征韩侵华"思想,提出"兴亚主义"与"宇内统一论",竭力为日本政府的海外扩张政策张目。潜入中国后,荒尾精在湖北汉口设立乐善堂,大量招募日本"志士"与浪人从事情报搜集与经济渗透活动。汉口乐善堂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日本军政商界的支持,使之成为盘踞华中地区的日本间谍核心机构。荒尾精的思想与言行是明治时期日本对华认识和政策的一个侧面,其"兴亚主义"和"宇内统一论"思想在当时日本具有一定影响力,但质而言之,不能改变其侵略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形成美、英在太平洋地区共同对付日本的局面。这对中国抵制已成国家命运重大威胁的日本侵略,是有利的国际条件。以此为依托,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一改此前皖段政府所为,宣布实施与美国及协约各国一致行动的外交政策,得到美方积极回应。"联美制日"外交取得重要成果:通过联络美国及与之结盟的英国,中国成功参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国际安全机制,开始受到《国联盟约》及《九国公约》为核心的国际公约保障,外交上不再孤立,并因此赢得一段应对日本大规模侵略的准备时间。北京政变后,直系失去对中央政权的控制,"联美制日"外交受挫,这为日本扩大侵华目标提供了方便。直到济南事变发生,中国才重新回到联络美国抵制日本侵略的外交轨道。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原因吴新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其本身尚未摆脱对欧美国家的屈从地位时,便开始走向对外侵略扩张、奴役邻国的道路。这种侵略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国内与国际背景。现简要分析如下,以求行家指正。一、日本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治时期是日本建立近代国家体制、走向海外侵略扩张道路的重要时段.明治维新前后,“兴亚主义”逐步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以曾根俊虎为代表的日本青年军官承袭“兴亚主义”,试图以此理论为指导实现“征韩侵华”的目标.曾根俊虎在“兴亚主义”影响下,进入中国从事军事间谍活动,并以对中国的认知,向日本军政界提出一系列对华政策建言,而后为实现其“兴亚”主张,创立“振亚社”与“兴亚会”.兴亚主义代表人物曾根俊虎的言行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亦是这一时期日本对华侵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1.
一德川幕府孕育明治维新的母胎,就是德川幕府二百多年的封建制度。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日本受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如果日本社会的本身,沒有经过德川幕府的阶段,叫明治维新的运动是不会产生的。因此之故,我们在讲述明治维新之前,应该先明白什么叫做「德川幕府」。所谓德川幕府,就是十六世纪时,日本的武人支配全国的中央机关。在一六○○年,德川家康将他的反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各项改革措施使日本在短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力增强的日本开始对外实施扩张战略,并首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台湾和中国的藩属国--琉球、朝鲜.在这种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大爆发,从而在清政府内部产生了要求征讨、惩治日本的"征日论".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很快成为东方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逐渐取代欧洲帝国主义而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1927年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灭亡中国而称霸亚洲和世界的方针。(《田中奏折》)这个扩张计划,为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程所证明。  相似文献   

14.
阐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律移植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背景,分析这一特殊时期日本法律移植的内容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进行法律移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明治维新后对华战争侵略性质,推卸战争责任的谬论进行评论,揭示排斥侵略战争观点的“自由主义史观”之严重后果;展现日本进步人士主张追究侵略战争责任,深刻反省、赎罪和赔偿的正义行动。作者指出,为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21世纪长期稳定的发展,日本政府应该用真实的历史教育年轻一代,树立唯物主义史观。  相似文献   

16.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在这危机时期,日本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这两件事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大多讲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并非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它发端于日本明治维新,经过长时间的蕴酿和推备,并在多次侵略战争和签订  相似文献   

17.
1919年,以《大阪朝日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纸对中国国内的社会动态进行了密集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华态度经历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过程:从—开始积极倡导“日中亲善”,到巴黎和会后对中国强硬批评;从五四运动期间感到愤怒和失望,再到五四后期对中日关系表达深切担忧.日本报纸的这种态度变迁,与日本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对华政策与外交形势密切相关.在政府的严密管控下,日本报纸一方面通过倾向性报道配合本国的外交方针,同时亦反过来试图影响政府的对华立场.有关这一历史事实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以及改进对外宣传方式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订了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陆政策",其核心是"满蒙"政策.日本在基本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一期侵略目标(吞并朝鲜)后,立即着手为实现第二期侵略目标(独占"满蒙")进行各种准备."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第二期目标的基本实现.事变的结果,不仅使日本实现了既定的侵略目标,而且又以"满洲"为基地,准备实现第三期侵略目标,即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华贷款开始于1979年,结束于2007年,在2000年时曾到达顶峰,此后逐年递减,最终走向终结。日本终止对华日元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元贷款作为日本"经援外交"的一项最传统、最重要的措施,其终结从根本上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同时,贷款的终结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先后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而且,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