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国可亡,而史不可灭"是"史学救国"学术理想的基础;"对历史文化,爱护之若生命"促使文化守成思想的形成;"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自然确立了他史料考证与关注现实并重的史学方法。另外,从总体上看,陈寅恪文化守成主义史学思想当然也有其历史贡献及缺憾。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杰罗姆.弗兰克,将如何切实可行地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视为自己生命的主题。因为深受霍姆斯与汉德两位大法官的影响,他选择怀疑主义进路进行回应。实用主义的哲学立场、视角主义的历史观、民主政治的政治理想、多种心理学渊源作为弗兰克怀疑主义进路重要的理论支撑,为他坚定怀疑主义进路提供了明确指引和充足动力,也是他从怀疑主义进路确立法律现实主义思想的主要理据。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迈向哲学的第一步是怀疑。”①这里所说的怀疑并不是一种哲学派别,而应该理解为一种科学方法。哲学史上的怀疑主义与科学研究中的怀疑方法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一、怀疑主义与科学怀疑的区别及其联系怀疑主义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因其鼻祖为皮浪,所以又称为皮浪主义。他曾馆守这样一个信条:“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②对于早期的皮派主义来说,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方面绝对夸大,逐步向不可知迈进,它不仅是一种认识理论,而且…  相似文献   

4.
智者学派思想中的怀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怀疑主义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这种否定真理、消解理性的怀疑主义周期性地在历史中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智者学派的怀疑主义最终被苏格拉底哲学纠正过来,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的最后归宿还有待探讨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孟德斯鸠(1689—1755),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在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美学诸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在史学领域里也是业绩辉煌。时下学术界对其史学思想的专门论著甚少。孟德斯鸠生活的时代,正值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由盛转衰。以国王为首的袍服贵族和教会僧侣所组成的统治阶级,与政治上完全处于无权地位的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手  相似文献   

6.
戴高乐坚持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欧洲联邦主义一体化运动。再次执政后,他积极支持一体化运动。这并石代表戴高乐邦联主义思想的改变,而是想以此影响一体化,政治联盟计划便是他的邦联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戴高乐的邦联主义思想根源于其民族主义理念,服从于他的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7.
德娄斯是语境主义最主要的代表者之一,他把怀疑主义概括为"来自无知的论证"(argument from ignorance,简称AI)。为解答AI难题,德娄斯提出了认知立场强度、敏感性规则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他的语境主义思想。本文就德娄斯对AI难题的解答展开论述,探讨德娄斯对怀疑主义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庄子·齐物论》中的三问三不知到《庄子·应帝王》中的四问四不知,无疑都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的怀疑主义倾向。考察庄子思想的理论来源,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怀疑主义认识论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应该有一个思想上的酝酿过程,主要由老子的"不知"思想发展而来。老子的"不知"思想为其提供了基本的语词、内容、范式,本身已经具有了一种怀疑倾向。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于诸多方面将这种怀疑意识推向极端,使之正式"升格"为怀疑主义,并为怀疑主义提供了一个由"不知"到"真知"的归宿。但是,庄子怀疑主义在此后的发展可谓后继乏人,这主要是由其学说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法国革命在德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尤其是经历了思想的伟大洗礼。德国自由主义者接受启蒙思想,信奉古典自由主义国家保护安全的信条,要求取缔全能的警察国家,削弱绝对统治色彩,实行某种程度的宪政。但是随着法国革命的推进,德国自由主义者开始怀疑现代国家起源的古典理论——“社会契约论”,一种更为保守的“历史有机国家”理论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不过,“法治国家”思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有机国家”向绝对主义国家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法国人格主义的产生法国新康德主义者沙尔·雷诺维叶(1818—1903)是这一哲学流派的预言家。1898年雷诺维叶的《新单子论》一书问世,五年后,即在他逝世那一年,出版了他的《人格主义》一书。人格主义作为特殊的哲学流派是在很久之后,即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总危机时代在法国形成的。在作为法国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特殊流派的人格主义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卡博内尔(Щарль-ОливьеКарьонель)把他论述19世纪下半叶法国史学问题的著作中的一章定名为“实证主义史学:没有实践家的学说”。这一标题包含的论点是否准确,要看如何理解“实证主义”这一术语。如果从狭义上把它理解为“孔德主义”,那末,我们不得不同意这位法国学者的意见。但如果从广义上把史学中的实证主义看作以结构和规律范畴的方式理解历史实际的一种方式,同时看作用现象学范畴认识结  相似文献   

12.
泰亚尔·德·夏尔丹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天主教神父。自本世纪20年代起,他定居中国20余年,曾与中国学者斐文中等一起发现“北京原人”,因此闻名于世界。泰亚尔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基督教思想或正统新托马斯主义有些差别的理论,即“基督教进化论”,也被称作“泰亚尔主义”。他的“离经叛道”致使他一生路途坎坷。从1926年开始,直至1955年泰亚尔去世,他的学术活动不断受到法国和罗马天主教当  相似文献   

13.
《怀疑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是黑格尔耶拿早期批判怀疑主义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论文。这篇论文,一方面,通过论述古代怀疑主义与舒尔策的怀疑主义之区别,来阐明舒尔策怀疑主义的困境与古代怀疑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引申出“真正的怀疑主义”的内涵,即它本质上被视为通向真正哲学的一个过渡阶段,并且最终所关涉的是澄清“真正的怀疑主义”在黑格尔最初的哲学开端以及整个思想发展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位置。因此,怀疑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中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并具有积极意义,即怀疑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生成过程中扮演着解构性与建构性的双重角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黑格尔与怀疑主义的关系视为黑格尔整个思想发展的索引。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同志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奠人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和实践,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李大钊同志是个民主革命者。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李大钊同志的爱国热忱,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探求出路。从青年时代开始,他便勤奋地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当辛亥革命爆发时,李大钊同志对革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寄予无限的  相似文献   

15.
埃德蒙·罗斯柴尔德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法国分支成员。他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定居点,帮助遭受沙俄迫害的东欧犹太难民移居巴勒斯坦。埃德蒙在与复国主义思想家的交往中逐渐认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在一战爆发后积极活动,推动了《贝尔福宣言》的发表。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儿子詹姆斯以及儿媳多萝西也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怀疑主义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苏格拉底经由皮罗到恩披里柯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哲学流派。分析了怀疑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思想渊源,并对作为怀疑主义基石的怀疑主义论式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编纂的《资治通鉴》,在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对于司马光在史学上的地位,史学界的评论虽或有高低,但总体上都一致肯定他的贡献.至于他的思想,解放以来史学界的评论几乎是全盘否定的.现有的思想史无例外地斥之为唯心主义、天命论.直至最近出版的《中国通史纲要》还是认定司马光“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者”.其思想中是否有可取之处?此事从来无人问津.有人甚至说,他的《资治通鉴》只不过以历史材料的丰富、真确而见长,他在史学上的地位仅此而已,在思想上则没有什么长处可言.我们认为这种评论未免失之于偏激.本文不想全面评价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仅就其反对佛老、怀疑鬼神怪异的无神论思想略加剖析,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质疑传统史学的客观真实性,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线性进步史观以及历史知识中的权力话语,解构了宏大叙事.国内外学者对后现代史学的评价不一.对于后现代史学,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后现代史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历史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兴趣、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因素,让我们对任何的历史言说都保持一份警醒、怀疑和距离.另一方面,后现代史学对历史的文本性、对历史写作的语言、对隐喻和想象成分的强调,解构了历史的稳定性、客观性,容易导向虚无主义.如何避免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层面上的激进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博杜安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人文主义历史理论家,他对历史方法的探讨开始了法国人文主义者重新界定历史的企图。他的“整体史”观念是要通过融合法学研究、制度史研究和社会研究,扩大历史研究领域。因此,博杜安的整体史观念是西方史学迈向近代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由于清教主义自身积极性与消极性共存的复杂性,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认同、接受与怀疑、超越共存,他一方面肯定了宗教思想与价值,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清教社会对人的精神的负面影响.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表现出他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接受与怀疑.他的接受反映在研究人道主义及灵魂的再生方面,而他的怀疑则表现在揭示被清教伦理道德压抑的人性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