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自2010年9月7日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关于此次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观点各异。本文从美国的《纽约时报》和中国的《中国日报》这两个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报纸上重点摘取了自9月份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利用批评性语篇分析之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方法,对两份报纸上20多条新闻标题进行了具体定性分析,旨在发现隐藏在新闻语篇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揭示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新闻语篇所反映的国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的对外战略,改变了中国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开启了反对以苏联为主的霸权主义的外交新局面。在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过程中,珍宝岛和钓鱼岛之岛屿因素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北部边疆的安全问题突出地摆在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面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对钓鱼岛问题的初步"搁置",以未提及的方式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岛屿问题上的"一动"和"一静",是促进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钓鱼岛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都作出激烈回应,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给予回击;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处理钓鱼岛事件中表现出情同手足、并肩作战的姿态,让日本及国际社会不置可否;台湾在处理钓鱼岛事件上有自己的立场和方式,而这种立场和方式也成为中国大陆在两岸问题的纠结;钓鱼岛事件对两岸关系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两岸关系能否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更上一层楼,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4.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给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了神秘"面纱",媒体此时发挥了微妙作用。从2010年开年至"撞船"事发前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可以发现,日本政府是国际传播的强势主体,报道的题材选择和倾向性选择受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和文化主导,同时也受传播规律的引导,这种传播还能反作用于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婧 《国际公关》2022,(2):113-115
体育,无论是作为展现国家形象的一个维度,还是作为推动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途经,其重要性都愈发凸显.在世纪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人类更需要通过"体育无国界"认识到团结的可贵.体育报道也成为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外媒体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例,分析探讨对外报道中应避免和改进哪些问题,如何...  相似文献   

6.
以话语分析为视角,以产经新闻网有关莫言获诺奖的报道为分析样本,对其在这样一个政治性不是很强的"软性"题材领域的新闻中,成功建构出较强烈的意识形态意涵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呈现,通过探究其新闻话语中意识形态的建构策略,凸显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极化"现象。我国受众对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应有充分的认识,提高接触外媒过程中的辨别能力与批判能力,对外传播中应有效学习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建构策略,使我国对外传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钓鱼岛争端的舆论战中,美国主流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报道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然而,美国主流媒体并未能在争端报道中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其建构的钓鱼岛媒介镜像潜藏着新闻偏见,影响了国际受众对钓鱼岛局势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综合分析钓鱼岛媒介镜像失真的各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江永 《百姓生活》2014,(11):57-58
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战争之机,在《马关条约》谈判前窃取钓鱼岛,其后又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窃占钓鱼岛50年。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末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当局对包括甲午战争在内的侵略罪行,没有彻底反省和认真清理,是使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报道取材框架及新闻报道框架的实证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2000—2014年)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民族风险事件的报道数量基本稳定,少数年份出现峰值,报道框架未发生较大改变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倾向;在消息来源方面坚持其作为官方媒体权威的话语权,注重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新闻报道框架方面谴责一切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同时一再强调分裂势力不等同于全体的少数民族公众,在报道中倾向于弱化骚乱事实本身,突显出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1919年11月16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组织日人围殴中国青年学生引发冲突,造成中国一名警察死亡多名市民与学生受伤。随后中日双方展开交涉,迟滞一年方得以解决,史称福州事件。中日双方围绕此事进行多次谈判协商,最终日本军舰撤离福建并道歉赔偿。日本《时事新报》《福冈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报纸对此均有报道,都认为此事的爆发源于中国排日运动,将中日交涉期间造成交涉停顿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所为,并未如常关注日方的错误及日本才是此次事件爆发主因这一问题。日本国内报纸有意渲染放大中国排日运动、抵制日货的后果,主张日本政府对华强硬,而并无关于日本道歉赔偿的报道。由此可见其报纸报道的选择性,以及作为宣传媒介的日本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的帮凶。  相似文献   

11.
宋其干 《中华魂》2011,(2):72-72
读2010年9月7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有关报道感怀 行云四海有龙蟠,井底青蛙欲蚀天。 堪笑东瀛无甲子,不知今夕是何年?  相似文献   

12.
对外报道对于正确传达中国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报道的英译不同于单纯的汉译英,其翻译更注重传播效果。对外报道英译的有效策略是在政治内涵、文化内涵、语言表达等方面追求译语与源语的最佳关联,从而保证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它不仅有正反之别,而且具有时代特点。典型最有说服力。利用典型报道,给读者以启示,可以有效地搞好舆论导向。因此作为校园内最重要的大众传播手段的校报,如何搞好典型报道,更好地贯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成了校报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典型报道在校报的地位以及搞好典型报道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报纸在报道政治时事新闻时是否真的能够摆脱政治逻辑的约束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闻理论问题.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当代香港发行量最高的市场化报纸<东方日报>与台湾国民党报纸<中央日报>对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报道,结果发现第一,市场化报纸报道时事政治新闻时更倾向于使用"人情趣味框架"而非"议题框架".即使在处理一些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时,市场化报纸也会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处理务求生动明晰;与此同时,市场化报纸在建构框架时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把事件纳入宏观的历史条件中,从而赋予事件具体的时空意义,也给读者创造了相对开放的新闻解读空间.第二,市场化报纸尽管使用大量的技巧模糊框架,淡化立场,在组织框架上非常注重以均衡的篇幅报道事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但框架的高层次结构还是会表现出其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日本媒体9月8日报道称,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黄尾屿以北约164公里进行“未经同意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海疆问题专家王晓鹏指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在钓鱼岛海域活动根本无需向日本通告.日本借赖斯访华之机炒作中日海洋争端,目的是希望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向日本提供终极安全承诺.  相似文献   

17.
在批评报道经常涉及的谴责、眨斥态度呈现上,法官理解与掌握的法律尺度与编辑记者相比,更倾向于意见、情绪表达的理智与分寸:媒体从业者对报道"客观性"尊重这个问题上,更多地采取"新闻构成要素基本真实即可"的行业标准,法官面对媒体因实际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客观、真实时,倾向于将苛刻的客观性要求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三鹿事件掀起了中国奶界的大洗牌,而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也发人深思。文章从三鹿事件反思我国舆论监督报道面临的窘境,进而提出了改进报道艺术、提高报道质量、突破舆论监督瓶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问题之一,日本主张依据国际法"无主之地、先行为主"原则,拥有钓鱼岛主权,实际上日本是通过甲午战争手段获得钓鱼岛。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知道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日本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实现对钓鱼岛所谓"所有权"。通过战争手段获得领土,在国际法上属于非法获得。日本窃取中国领土钓鱼岛,真实目的就是一方面限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窃取以钓鱼岛为核心的巨大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0.
钓鱼岛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后被日本强行侵占。二战后,日本被迫遵守有关的国际法文件归还了从中国攫取的台湾、澎湖列岛及东北地区。而本因一并交还的钓鱼岛却因为美国敌视新中国的原因没有实现,美国擅自非法地将二战中临时占领的钓鱼岛“交还”给了日本,从而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埋下了种子。尽管钓鱼岛目前仍被日本侵占,但这改变不了它归属中国的法律性质。本文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对钓鱼岛的领土归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对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的观点一一剖析。作为学术文章,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才是根本。因而,本文力图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国际法为准绳,客观地评析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