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嗣奭《杜臆》笺释杜诗,取的是一种体验式路向,借重个人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复杂人生经验以契入杜诗,并由此掘发杜诗的"真"、"正"之美。这既是对传统"以意逆志"法的回归,同时也是一次超越。  相似文献   

2.
只握过一次你的手,我的心便长成一株相思树。 即使身躯如同树干会被罡风听折,思绪会被骤雨无情湿透,我也会拥着你与风共舞。  相似文献   

3.
黄爵滋的《读山谷诗评》,专门论评黄庭坚诗作,对黄庭坚诗歌出入众作饱参本色、自成一家的创新精神、渊雅富赡的用典艺术、透彻老横的艺术境界、纵横捭阖的文法结构以及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进行了多方面评说。黄爵滋的论析,固然体现了他自身的美学趣尚,但也确实纠正了后人对黄庭坚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4.
《颜氏家训》对前人的名、字与小名多有批评,有的切中要害,如翁归、翁宠,命名时确实考虑不周;有的将名与小名混为一谈,如虮虱之与犬子、狗子、驴驹、豚子,未能注意各自的产生背景与特点;有的认为字面不够吉利,如孟少孤、许思妣,忽视二人取字时纪念父母的心意。令人产生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颜之推遵循儒家规范,站在士族阶层立场,批评有悖于自己观念的命名取字现象;以现今标准看,这些批评意见,不少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有的则显得不切实际,需要我们分析对待。  相似文献   

5.
读《王荆公诗注补笺》献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之亮教授的《王荆公诗注补笺》中存在以下若干问题:首先,在对王安石生平行实履历的叙述上,许多地方征引蔡谱时缺乏考辨。其次,文献材料的征引缺少必要的辨别考证,具体表现在对王安石诗文系年的错误、交游考证不足等问题上;再次,笺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足够的重视,继续沿袭了前注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孔子删《诗》”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人们在并无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竟然长期对此表示怀疑,甚至完全予以否定,这样的学术趋尚显然值得深思。基于对“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诗》三百”与“季札观乐”、“思无邪”、“孔子删《诗》”的权利以及“孔子删《诗》”史书无载等五个方面的文献参证与综合论证,不难发现“孔子删《诗》”是完全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双关是《风》诗中使用较多的修辞方式。其双关类型主要有四种: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境双关以及混合双关。语音双关也就是所谓谐音双关。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是《风》诗里双关修辞用得最多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张天健是研究唐诗的专家,对旧体诗词创作也颇有心得,在数十年的教学与学术生涯中,精研唐诗,出版了约一百二十多万字的著述。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还亲力亲为,实践示范旧体诗词创作,出版《听雨西窗试剑鸣》。近年他又从格律诗中精选一百首七绝,辑为《听雨敲诗录》。在此括其生涯,知人论诗,从游履、落难、亲情多方面解读《听雨敲诗录》,以知社会沧桑巨变,诗人笔底波澜的创作,这也可窥见杜诗饷馈后世文士创作诗词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关于训诂术语"读曰"与"读为"的功用问题,历代学者在理解上一直存在分歧。我们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这两个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所有的训诂术语并不是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每个训诂术语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训诂学家的实践运用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0.
吴任臣作《字汇补》补正《字汇》。其中补字部分为补充《字汇》漏收之字。吴任臣将《字汇》漏收的古文、籀文、讹字等异体字收入《字汇补》内。《字汇补》补字部分共1 2730字,数量庞大的异体字字料,对异体字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事迹的儒家重要典籍.历代对<论语>进行诠释的学者众多,佳著如林,吴惠敏教授及其新著<论语趣读>是其中优秀者之一.透视吴著,具有慧眼识珠、理路新颖,立意深邃、求证精审,深入浅出、见解独到,考究个案、深入透辟,汲取众长、资料翔实,结构谨严、分类允当,文笔流畅、情采飞扬等优点,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的<论语>解读著作.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出版后,学界所作的增补辑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宋诗分布的区域广,涉及的史籍文献浩博,因此增补辑佚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翻检史籍文献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为《全宋诗》漏收、同时也为其他《全宋诗》辑佚文章所未及注意的佚诗,计有100余首。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大般涅槃经》的译出与弘传,既证实了竺道生此前关于顿悟成佛与一阐提成佛义的论断,也带来了涅槃学的兴盛,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与玄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从而引发了其时艺术理论的某些细微转向.本文尝试就《涅槃经》的传译对王微画论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6.
《辞源》在汉语辞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书证是该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辞源》的书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瑕疵.文章具体指出《辞源》“辵”部书证存在的问题共35处,包括书证有误、书证晚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西游补》这部小说在时空叙事上颇具特色,具有“放”和“收”的双重特征。延长交错的时间及多维叠加的空间相互交杂,并且以无序的方式构成二者的转换,将“放纵”的时空以一种近乎“意识流”式的手法呈现出来;《西游补》的时空在整体上还呈现出典型的圆环形结构,小说时间和空间的叙事遵循了“圆形”的建构法则,显现出“收”的特征,完成从虚幻到现实的转换;梦境的文学表达程式为《西游补》的时空叙事提供了平台。同时,时空的“放”与“收”也对应了孙悟空作为心猿“心”的“放”与“收”,艺术时空与心灵之思交织,显现出“破情根”“立道根”的中心主旨。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芙蓉风》1999年出版以来,《文艺报》已作过专版讨论,著名评论家曾镇南在此次讨论中发表了《几摩红楼,别是一楼》的评论文章,给予极高的评价,作者郑君华从60年代中期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就立志创作并开始构想《芙蓉风》这部被评论家认为“有《红楼梦》韵味”的作品,30年磨一剑,缍在世纪末奉献出这部沉甸甸的长篇巨作。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古<诗序>"释文残缺情况入手,讨论了简文的残缺情况,以及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补字,提出楚简补字必须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在具体补字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楚简的形制、字数、前后文等因素,遵循楚简简文句式重复的规律等,并以这些讨论印证了学者归纳总结的9类直接补字的相关句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美学以"蒙养"和"氤氲"为基本原则。"氤氲"是画论典籍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画论典籍翻译的难点之一。在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撰写的《石涛画语录》中,"氤氲"二字既有"影"和"气"之义,亦是石涛绘画理论中的术语,英译时应根据语境和画论专业知识详加辨析,选取最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