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学、人口学学者们将更多的笔触伸展到家庭的领域。随着离婚率的增加,人们对单亲家庭的关注也逐渐增大,在此,笔者愿对单亲家庭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使大家对国内外的单亲家庭状况有所了解.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单亲家庭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出现,同时由于“性解放”思想的蔓延,大批未婚母亲出现,单亲家庭引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单亲家庭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单亲家庭概念逐渐引入。从字面上看,…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台湾的人口婚姻状况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与模式。与大陆地区相比,台湾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晚婚、人口的不婚比例偏高、离婚现象相对普遍、已婚有配偶比重较低,而丧偶情况复杂。但在夫妇年龄差、离婚率变动趋势、新郎新娘受教育程度匹配模式等方面,两地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老年人的不婚与离婚、婚姻市场的“婚姻拥挤”、离婚率的持续攀升,是目前台湾面临的主要人口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鉴并修正了西方解释父母离婚对孩子影响的相关理论,提出中国式的综合分析模型。该框架强调子女的学业成绩对其福利的重要影响,将“家庭结构”概念扩大到“亲属支持”,把“家庭冲突”拓展为“父母素质”,并引入“社会人文环境”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子女的学业成绩与其福利总水平具有最大的正相关,以学业成绩为中介变量的路径分析的综合模型,是符合中国实际和有效的;离婚后同居监护人是否称职对子女福利的直接影响比离婚前的夫妻冲突更为显著;亲属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家庭解体对子女福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婚姻稳定性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预示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经历子女离婚,然而子女离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父母健康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从老年健康的角度出发,强调来自家庭层面子女离婚的影响,并从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等方面分析子女离婚如何影响老年健康及其发生的机制,探索家庭内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与联系。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分析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当前我国老年人而言,子女离婚仍是少数,但子女离婚会对老年父母健康带来冲击,表现为有离婚子女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评身体不健康、慢性病患病数量显著更多、精神健康水平更低;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的健康负面影响具有持久性;相较于儿子离婚,女儿离婚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觉身体不健康;子女离婚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具有性别异质性,离婚更易影响女儿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伟 《人口学刊》2001,(1):28-32
由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在市民的离婚原因上也有较大差异。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 ,社会最开明的城市 ,在其离婚原因上也可显现出来。 30年代 ,在上海市民 12种离婚原因中 ,双方“意见不合”的比重高达 73 % ,表明男女双方在意识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同时期在广州、天津、北平、成都等城市的离婚原因中 ,“意见不合”的比重都很低。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水平 ,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6.
苏萍  张娜艳 《西北人口》2007,28(2):48-50
近年来,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的产生有其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但笔者认为,“过劳死”现象更深层次的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中国文化的“官本位”思想入手,探索知识分子“过劳死”之根源。  相似文献   

7.
张晏辄  邹博文 《人口学刊》2020,42(2):103-112
澳大利亚每年的离婚人口数量较高,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数量占到将近一半,每年有超过40000名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正在承受着家庭离散之苦。与情感方面相比,经济上的变故给离婚家庭未成年子女带来更大的冲击。根据对澳大利亚离婚家庭的家庭收入、房屋拥有率、租房费用、资产总量以及经济压力这几个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离婚对澳大利亚家庭经济水平具有严重负面影响,是导致澳大利亚离婚家庭子女福利降低的根源。随着离婚家庭经济水平的降低,澳大利亚离婚家庭的儿童保育费用下降、儿童教育支出减少、子女发展受到明显抑制。为此,澳大利亚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在改善离婚家庭子女福利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成效,具体措施包括明确财产和抚养费分配的原则、优先考虑儿童最大利益、制定“儿童抚养计划”等。随着中国离婚程序的简化,中国离婚率已经从1984年的0.39%升至2018年的3.2%,超过了英、法、韩、日等国家。中国受离婚影响的未成年子女数量也随之不断增长,他们正承受着离婚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压力。澳大利亚对离婚家庭子女的支持政策值得我国借鉴,建议我国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确定抚养人,合理确定抚养费数额,加强抚养费执行与监管,这将有利于改善离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维护未成年子女利益,从而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客观看待离婚 共筑和谐家庭——对中国离婚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秀华  夏淼 《西北人口》2006,(2):63-64,F0003
本文通过对我国离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离婚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今后我国离婚率将继续上扬,离婚现象将更为普遍,这将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因此要求人们客观看待离婚,重视婚姻质量,提高婚姻素质,共筑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最新的离婚统计资料为据,对当前中国的离婚状况和离婚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离婚率的上升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虽然未来中国的离婚率将继续上升,但上升是缓慢、稳定和有限度的,离婚水平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历来有注重婚姻家庭稳定的传统;造成目前离婚增多的各种原因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原因已经受到抑制;抑制离婚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将对婚姻稳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将提高婚姻的质量和加强夫妻的关系;在离婚人口增加的同时,再婚人口也在增加,中国的婚姻家庭在总体上是稳定和健康的。我国婚姻的前景是,人们在有关婚姻和家庭问题上已经并将享有越来越广泛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相似文献   

10.
"搭伴养老"现象与老年人再婚难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向群 《人口研究》2004,28(3):94-96
“搭伴养老”是指老年男女双方不进行结婚登记而生活在一起,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老年“再婚”生活方式(应属于同居的范畴) ,同时包含养老的内涵。近年来,这种现象在我国很多地方不断出现,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本文就搭伴养老反映出的老年人再婚难的问题、老年人再婚需求、老年人再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帮助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1 搭伴养老现象反映出老年人再婚难的严重问题搭伴养老现象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得到了很多人的接受和认同。《承德晚报》2 0 0 2年2月4日有一篇报道,题为:“老年人再婚‘走婚式’受欢迎”。《羊城晚报》2 0 0 2…  相似文献   

11.
衣华亮 《西北人口》2008,29(2):86-89
海外华人“搭伙夫妻”现象不仅是当前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所谓“搭伙夫妻”,是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结婚,由于与配偶无法团聚,临时与他人结成像家庭般的伴侣关系而居家度日。从孤单寂寞方面的心理原因、异性渴望方面的生理原因、物质条件方面的经济原因、社会压力方面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会产生诸如影响婚姻的瓦解、家庭的和睦、滋生家庭问题和导致犯罪行为、导致华人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的滑坡等方面的社会负面影响,并指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以期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离婚态势分析和婚姻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有关离婚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离婚的态势、特点和原因,并展望了中国未来婚姻之趋势。认为导致当代中国离婚诸多现象的原因。除了很多学者强调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及家庭伦理的关系变化、道德调节机制弱化、婚姻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冲突、责任缺席等伦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建议通过法制、道德和心理相结合的社会调控。既保障合法合理的离婚自由,又反对轻率离婚。并预测中国在本世纪离婚率仍会稳步上升但保持较低的水平,离婚文明化成为社会趋势,离婚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减小。婚姻关系将更加自主、自由、健康和平等。家庭形式将更加文明、立体、民主和多元。  相似文献   

13.
“单身”热潮的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双燕 《西北人口》2008,29(5):49-54
单身现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尽管今天的“单身”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有其相似特征和产生的深层原因,并且对社会产生了物质、精神、制度文明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初步的建议和对策,引导和规范“单身”行为,使之朝向更积极的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14.
衣华亮 《西北人口》2009,30(1):125-128
“搭伙夫妻”不只是国外独有的社会现象,业已伴随社会转型在国内悄然兴起。其中。打工族“搭伙夫妻”现象尤为典型,理应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这种新的群体性现象的产生到底是填充感情还是饮鸩止渴?是无奈还是无情?本文采用社会学理论,从其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学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现有的各种统计资料,描述当代中国离婚的总态势和特点,确认具有高离婚风险的人口群体,进而分析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并提出消除当代中国婚姻中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思路。作者认为性格志趣差异、家事冲突、感情淡薄和性生活失调是离婚的直接原因,这些微观决定因素之所以和离婚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择偶观、家庭观、性事观和离异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择偶观的变化使经济婚姻和“三快”婚姻(相识快、结婚快和离婚快)增多;家庭观的变化使婚姻生活中的志趣矛盾、家事冲突和感情转移更加激烈;性事观的变化使现代婚姻的生理基础面临新挑战;离异观的变化则使保障离婚自由成为当代中国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感情确已破裂的夫妇寻求离婚的解决办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选择“丁克”家庭的多学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克”家庭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都市已经相当普遍。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在中国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出发,从宏观上说这种现象暂时还不会产生多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现象,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视。  相似文献   

17.
《人口学刊》2019,(2):30-42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人口流动造成的亲子分离、夫妻分居不利于婚姻稳定和家庭发展。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江苏省数据,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流动人口离婚风险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呈现双峰结构特征,离婚风险有代际递增趋势。其中1960年前出生队列的流动人口离婚风险相对较低,未出现明显的"倒U型"特征。1961年至1980年出生队列的流动人口离婚风险存在时间滞后性是造成流动人口离婚风险双峰特征的主要原因。1980年以后出生的流动人口离婚模式表现出"闪婚闪离"的特征。在影响流动人口离婚风险的因素方面,婚后夫妻双方共同流动显著地降低了离婚风险。流动距离对流动人口离婚风险有强化作用,证实了家庭对婚姻的约束作用随流动距离增加而降低。子女因素和核心型流动家庭结构对流动人口离婚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代际兴替而增强。为了维持婚姻稳定,年轻一代流动人口更加重视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实践和婚姻在维持家庭功能完整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决定把一九八二年定为“老人年”,并于今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六日在维也纳召开老年人问题世界会议。老年人问题已引起世界各方面的瞩目。对这个问题,我们理应十分重视。可是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却存在一种谈老色变的倾向,把一对夫妇生一孩政策和人口“老龄化”这两个本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事物,对立起来。如何唯物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此,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还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这需要用事实来回答。  相似文献   

19.
钱佳  崔晓楠 《西北人口》2024,(3):117-126
中国离婚率的走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夫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在当前自由恋爱式为主流的婚配背景下,学习和工作场域成为适婚个体在婚姻市场认识潜在对象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因此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相识成为夫妻相识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8年五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研究“学校相识”和“工作场所相识”两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显著更高,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39.043%;(2)“工作场所相识”的离婚风险峰值出现更早,约在婚后7年,而“学校相识”的峰值出现在13年左右;(3)分教育程度看,高教育程度群体在“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更高,其中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45.611%,而低教育程度群体内不存在该差异;(4)分出生队列看,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效用在不同出生队列组中均显著且比较稳健。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夫妻不同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讨论集中于婚姻稳定性维度。然而,稳定的婚姻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幸福的婚姻。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  相似文献   

20.
1898-2009年离婚变化历程可以十分直观地折射出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我国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诞生了若干部与婚姻相关的法律,离婚由城市最初的星星点点转向农村后来的燎原之势,离婚空间场域变换导致离婚数量增长。从解放初期到"反右"初期,再到"文革"末期,知青返城、新《婚姻法》的修订,《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我国迎来一次次离婚潮。1980年代改革开放并没有停住离婚者的脚步,反而使离婚率呈一路上扬的态势。本研究截取1898-2009年间若干时间截面,选择典型的群体,解析各时期较为典型的离婚事件,阐释国家制度变迁对婚姻离散的影响,进一步阐释婚姻制度对中国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