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基于Levinson的污染物统计分解方法,对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进行了分解,并分析了技术、结构以及国际贸易效应在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4年进口行业结构开始有利于中国大气污染物的减排.综合来看,技术效应是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速减缓、烟尘和粉尘排放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并没有向“绿色”方向优化;国际贸易在制造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动中发挥作用较小,但进口的行业结构正向有利于污染物减排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大需求"与甘肃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构成来看,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态势。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具体分析这“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利于考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应用效果。另外,这三类因素能够独立量化,定量分析所需的数据容易获取,且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结构变化效应原理并运用VAR模型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关系,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受到了自身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冲击的显著影响,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也受到了自身和产业结构变动冲击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0引言伴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变动的研究主要以定性说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影响,或从全国农业生产面积总量变动加以考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当于粮食流通的制度变迁,包括对生产、流通领域管理制度的变迁,粮食流通体制作为政策、制度变量与农产品市场一起成为  相似文献   

5.
徐倩 《江苏统计》2003,(2):18-19
本文通过定量研究测算了江苏省1978-2000年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变动系数及劳动结构效应,发现在劳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劳动结构系数有降低的趋势,总劳动结构效应呈倒“U”型变动,边际劳动结构效应递减,经济增长与劳动结构效应则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得出我省“十五”期间仍有调整劳动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的社会发展观。全面小康不只是经济问题,将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的系统调整,第三产业将会大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许坚 《青海统计》2005,(1):14-15
“十五”计划是新世纪开局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西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更是西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形成和成长的最重要时期。要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在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科学决策。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市工业经济,对西宁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和选定作浅析。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收入是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综合反映.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及其增减变化,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受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研究农村居民增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出2002-2007年度中国隐含碳排放总量和分部门的排放量,并应用结构分解法研究了排放强度、生产技术、国内需求结构、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五个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放强度和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生产技术、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从部门结构上看,贸易结构因素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分布特征的变化,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贸易结构的变迁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小;另外,虽然直接碳排强度明显下降,但受碳排强度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共同影响的完全碳排强度却几乎没有变化,反映出能源政策在各部门的实际效果受到生产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构筑“橄榄型”社会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各阶层成员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收入分配结构,在这个结构中,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省基于自身特殊的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在产业结构方面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本文对海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一个尽量全面的梳理,在描述海南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度、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分析,研究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动态研究,分别从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的变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消费品的消费结构变动度和消费结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重要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现状的认识,有利于制定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调节好供求矛盾,而且对于正确引导居民消费,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而对浙江的居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以来,江苏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和战略性重组,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一、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三次产业构成呈现出明显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动趋势。1997年到200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达到3.6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林牧渔业结构的优化,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关键。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近11年来我国农业、林业、渔业、牧业产值和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得出了林业、渔业、农业、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量,提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应优化农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引导,优化布局、发展可持续农业,加大资金投入、壮大龙头企业,加快非农产业调整,改变农业结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力资本结构的角度出发,以人力资本水平与居民收入高低有关联为前提,研究各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系统中的分配状况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计算,构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指标,结合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指标,试图通过格兰杰检验验证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中受教育的均化程度与居民收入分配均化程度是否具有因果关联。实证结论为:各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系数是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变动的原因,但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却不能影响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动,二者是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三新”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是及时掌握和监测“三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考虑到这一类调查总体单元变动比较迅速,抽样框信息变动大,无法及时覆盖总体的最新特征,依此抽样框得到的样本数据结构与总体的分布结构差异较大,样本的代表性较低,会对总体数量特征的有效估计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调查总体单元的变动特征,把抽样框中的单元划分为保留单元和转移单元,在此基础上,依据样本单位分层结构的变动,设计了基于“三新”企业分层抽样单元权重动态调整的估计方法。首先,通过事后分层方法挖掘出不同层的单位特征,并预测抽样框各层容量;其次,依据层规模的变动预测对目标变量估计量的权重进行修正;最后,通过自我加权设计构造出总体动态变动后数量特征的复合估计量,并对其进行优良性讨论。在对“三新”企业的模拟数据进行多次重复抽样实验中,相比于固定抽样框下的传统方法,基于分层抽样单元权重动态调整的估计方法具有更高的抽样效率,构造的关于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量具有无偏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摘  要:为测定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创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列标尺量模型。它将部门的结构系数变动分为直接产品消耗系数的变动和增加值结构系数的变动。该模型对中国1992-2002年间部门结构变动作了计算分析,主要结论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农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商业饮食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增加值结构系数的变动,但直接产品消耗系数对其他工业、建筑业、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的影响也逐渐显著,列标尺量模型的提出为产业的规划调整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总产出结构变动的投入产出分析入手 ,在讨论总产出结构的基础上强调技术变动和最终需求变动的粘连效应不可忽视。本文还介绍了 Sonis和 Hew-ings的 Mobius三角形法。在与此相关基础上 ,介绍了 Sonis的影响矩阵分析法 ,以及与此相关的动态乘数与动态增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LMDI方法,采用“三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7-2014年的CO2排放总量进行分解,探讨了8大区域的CO2排放特征及其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并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口结构及人口总量6大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文章基于CO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分4个阶段考察了区域CO2排放特征及各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8大区域中,京津和南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在影响CO2排放的因素中,人均产出的变动为主要助长性因素,能源强度的变化为主要抑制性因素,能源结构变动的助长性逐年减弱,并在近年成为抑制性因素;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也由助长性因素转为制约性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需要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的技术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