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言小说的理论论述言皆琐碎,尚缺系统梳理与总结。本文在文言小说本质的理论——文言小说的观念和体制特征;文言小说创作的理论——文言小说传录与休闲、摭实与虚构的关系;文言小说价值的理论——文言小说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三个方面置喙述及,并见文言小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文言小说自唐传奇而达于顶峰,自宋以后就一蹶不振,直到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出现才打破文言小说创作之沉寂。其实,紧承唐传奇的宋代文言小说,总体成就虽不及唐传奇,但也出现过洪迈、刘斧以及李献民等一系列大家。但是,正是由于唐传奇后文言小说创作衰落的这种认识,使得学界鲜有全面关注宋代文言小说的研究力作。近期赵章超先生《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的出版(重庆出版社,2004年),充实了文言小说研究的这一薄弱环节。总体说来,该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其一,文献资料详赡。著者查阅了宋代百余种史料笔记,索隐钩沉,爬罗剔抉,并对这…  相似文献   

3.
文言小说从短篇到长篇的运用在林纾手里得到完美的演绎,并掀起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旋风。甚至可以说,林译小说及其创作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因此,晚清民国以来的读书人几乎多多少少都读过林译小说或其创作,其中自然也包括"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们。然而,深受林纾文言小说影响的"五四"文化先驱们发起的白话运动却宣告了文言小说的终结。林纾作为古文的殿军也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激烈的反抗而很长时间被认定为历史进步的阻碍者,林纾及其作品从此很长时间沦为历史的弃儿,但这更多地可能是"五四"运动发起者们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4.
孔庆庆 《兰州学刊》2011,(12):161-165
最早的"小说"一词,实际上指的是文言小说。文言小说的自觉审美创作不代表白话小说的审美自觉,白话小说的产生、发展与说书艺术密切相关。从说书艺术的渊源来看,说话艺术的出现应该早于话本,而话本创作是对说书艺术的模仿。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内容上没有承袭前人之嫌,虽然它们的模式大都相近,但是其故事已经不再见于史书,是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且数量巨大,形成自己固定的模式和美学风格,可称其为一个文学流派。尽管它的情节关目颇具浪漫色彩,但毕竟是对真实的人与事的文学化反映,这正代表着它的成熟。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自觉审美创作便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5.
全古小说的编纂是对我国丰富的文言小说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和总结,富有科学价值。文言小说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含,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时期不同的方面和思想观点,同样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文言小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文言小说创作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魅力无穷,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它对其他文艺作品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整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是一种极有价值功德无量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邹颖 《学术研究》2023,(5):171-179
21世纪以来北美地区文言小说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在问题意识方面,北美学者聚焦于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创作动机的思考。他们以文言小说所呈现的口述语境、信仰世界、文化焦虑等为观察对象,对文言小说的概念和读法进行反思,并深入宗教、政治和性别等多个研究场域。在新文化史等理论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语境化、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梳理其学术脉络和理论语境的基础上,也应看到这一汉学研究视角的启发性与局限性,借以探寻让文言小说回归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从而深化有关文言小说的文体属性、体制特征以及文体功能的认识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禅林佚事小说是由宋代僧人创作的反映唐宋禅林中高僧大德的逸言高行、奇人奇行、禅徒入道机缘、士大夫参禅问道等的文言小说.其叙述角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立型全知视角,一类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其叙事方式主要有:角色模式的主角与对象的关系主要是主观的;叙述结构上偏重记言;善于把记诗记言记事相结合.其文化成因与宋代小说创作大气候、禅林内部危机以及教内教化文体的变革有关.禅林佚事小说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世说新语>是主要记载玄学家"魏晋风度"的佚事小说的话,那么禅林笔记则属于描述唐宋"禅家风骨"的佚事小说,堪称中国文言小说史中交相辉映的双璧.  相似文献   

8.
段庸生  王欢 《晋阳学刊》2011,(6):116-120
中国文言小说的创作理论主要包括:题材采录与文言小说发生;连缀编次与"公余"创作心态;"摭实"表征与虚构本质。"采录"的观念反映出中国文言小说早期发生的"原初"形态;而"连缀"的主创方式,正好适合了文人"休闲"的生活状态及"公余"的写作心态,培养了文人"不朽"价值观念以外的另一种"立言"的方式,是对"原道""、征圣"及"文章经国"创作方式的突破":摭实"表征下的诸多虚构手法,既是文人出于"征信"而自我约束的文化心理,又通过虚构对"摭实"进行反正,提升了文言小说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信”是文言小说的共同观念,并非是史家小说观念与文家小说观念的实质性区别。在文言小说的实践活动中,“信”一直成为作家的心理潜动而影响其创作活动。但是,“信”并不摈弃虚构,只不过采取了“取信”的叙事策略而达到了“信”与构想的巧妙重叠。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自其问世以来 ,对清中叶以后的文言小说的创作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时间仿效聊斋志异而作的文言小说纷纷继起。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的《新齐谐》 ,沈起凤的《谐铎》 ,满族作家和邦额 [乾隆时人 ]的《夜谭随录》 ,长白浩歌子 (乾隆时人 )的《萤窗异草》 ,以及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等。然而 ,遗憾的是 ,几乎不曾有人注意到它对白话长篇小说所造成的影响。事实上 ,《聊斋志异》不惟对文言小说的创作发生影响 ,而且 ,还直接启迪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创作。根据我们已经获知的材料 ,发现乾隆年间 ( 1 736 - - 1 795…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莺莺传》中所体现出的宋人对唐传奇名篇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宋代的众多小说类书、选集对保存唐代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人对传奇作者、本事、创作动机等方面的考据较有参考价值;宋人对唐传奇名篇多有题咏,对其审美和情感意蕴有所阐发,更大量采用其中典故,促进了传奇名篇的广泛流传;宋人的文言小说创作,常常去模仿唐传奇的名篇佳作,白话小说和戏曲也从中取材。  相似文献   

13.
明清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1368—1911),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作品之多,令人望洋兴叹;其总体成就,在我看来,并不亚于唐宋文言小说。下面就以文学思潮、小说观念和文言小说形态类型的变化更迭等为主要线索和评述内容,分为四个时期,对明清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做一个试探性的简要的勾勒。  相似文献   

14.
宋懋澄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文言小说作家,所作《珠衫》、《负情侬传》等屡被改编为通俗小说和戏曲。贯穿宋懋澄全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纪实性强,主要表现在两类作品中:时事类纪实作品和人物传记类纪实作品。宋懋澄文言小说的纪实风格在明后期小说创作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明代江西科举之风兴盛,受其影响,不同功名的江西小说作者在小说创作倾向上出现明显差异。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为取得功名的科举得意士人,其官宦经历作品多为笔记小说;白话小说作者则因科举失意,转而编写宗教宣验小说、类书体小说及历史演义小说等。科举还进一步对小说文本的生成及传播产生影响,《剪灯馀话》的评点及禁毁事件、《国色天香》的叙事与体例都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身世遭际方面,两位作家生前皆落寞孤独,身后却名声远播;在小说创作领域,两人都表现出对神秘恐怖题材的偏嗜,且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言小说创作深受史传文学传统和史官文化精神的影响,具有明确的"补史"意识,遵循史家"实录"原则,发扬批判精神,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张伟  潘峰 《东岳论丛》2007,28(3):69-72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在借鉴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小说的核心地位。首先,蒲松龄诸多“异史曰”中向我们传递了有意为之的信息,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又让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采用直缀与横切交融的叙事策略,从而使得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了明显的新变。通过二者对人物关注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小说进步的轨迹与发展趋势,及其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除<聊斋志异>外,清代文言小说的整体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始,以年代为经,以研究性质为纬,大致梳理了清代文言小说的研究概貌.文中指出了20世纪清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不足之处:纵向比较而言,清代文言小说的研究远远逊色于魏晋六朝以及唐朝的文言小说研究;横向比较而言,同是小说领域,清代白话小说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说,都是文言小说研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写作此文的目的,除回顾上个世纪清代文言小说研究的历程以外,还有希冀学人能够给与清代文言小说更多关注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