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比较河流动力学与海洋动力学的不同,揭示水流动力学机制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海洋动力学机制使西方文明彰显出开放、多元的梯形结构,河流动力学机制则构造了大河文明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工业文明高效率、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成就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其价值内涵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将主客体人为分离,视人类为自然的绝对主人,过于自信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能力,已成为工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诟病。将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共同价值诉求,这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论人类未来文明是物种文明——兼评其他两种未来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传统至现代通行的传统文明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取代传统文明观的未来文明观,和重新设计人类未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主要有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与高懿德所提出的物种文明观。物种文明观以为:传统至当代的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未来文明在本质上则是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物种文明"这一概念是对未来文明本质的准确定义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只是探寻和走向未来物种文明形态的中间过渡环节,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未来形态。和谐文明观作为对未来文明观的一种描述诚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未把握未来文明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未来文明观。  相似文献   

4.
5.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6.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工业文明的继承,而且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在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与缺陷的同时,还应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具有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由于经济起步较晚,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治理环境污染,探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马克思著作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包括自然生态思想、经济生态思想、伦理生态思想及环境生态思想,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文明不断更新的过程,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渊源传承和现实的实践根基,蕴含生态生存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共赢观等丰富的内容,对于青岛践行生态生产、生态消费、生态法治、生态民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国社会民主党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历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从排斥、承认到深化的认识过程,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通过创新政党理念、确立发展模式、转变执政方式、落实环保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这对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要强调社会物质、文化基础的构建,更要注重上层建筑的引领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历史和文化基础的差异,我国在治税思想、纳税意识、权利义务观念、政府与纳税人关系的理念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在分析这些差异的形成及深层根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作为我国税收立法的首要原则,优化我国的宏观治税环境;培养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使纳税人的税收观念趋于理性化;明确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并强调政府对基本税权的保障;加强政府与纳税人的合作,净化税收征纳关系,使我国的税收法制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与理性。  相似文献   

14.
比较研究是人们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对政治文明建设进行比较研究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比较研究 ,必须坚持可比性、全面性、实践性和价值性原则 ,认真分析各国政治文明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从而继承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从叶剑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到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即"四个文明",最后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今天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发展变化,对于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与劳伦斯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人类文明进程关注的文化心态。劳伦斯立足英国工业社会的文化背景,表现工业文明对人及其两性关系的异化,探索西方文明社会的出路。沈从文则主要是在半封建的或前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乡村和都市的背景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表达着对都市文明或直接、或间接的批判态度,试图用乡民身上充溢的生命力为老迈龙钟的民族注入活力,实现民族再造。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竞争力也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理性判断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竞争力所处的位置和存在问题,应设计一套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我国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和珠江三角洲(广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差距,进而提出相应改善对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镜像和载体。安徽沿淮地名真实地反映了淮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水利发展和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对安徽沿淮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