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斯洛在人本心理学运动中"精神之父"地位的确立,主要归因于他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思考。其"以人为中心"的方法论的提出,动摇了主流的科学主义方法论的根基,确立了人本心理学运动的基调。考察其内涵,分析其是非功过,不仅是完整把握西方心理学发展脉络之所需,于思考我国心理学发展之路亦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2.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从心理学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中间突起一个谈“人”的马斯洛,对人文科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震动。随后,从心理学到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再到整个西方行为科学,一直热到今天。对于马斯洛,国内有的论者认为马斯洛开辟了现代心理学的新航道,也有人说他不过是抽象人道主义的心理学翻版,更多的人则是认同西方学者所谓“第三思潮”的判定。我认为:马斯洛的确开辟了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而在传统的哲学人本主义中也寻得了新的逻辑基点和行为科学中的现实落点。这是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中的科学人本主义倾向。从哲学的视角进行深层剖析,马斯洛的理论意向是极富启迪性的,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整个哲学总体进步中,马斯洛无疑是一个需要扬弃的理论环节。本文将就马斯洛的思想进行一些深层哲学探讨,以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也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自60年代以来,他的科学观和心理学理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他自始至终贯彻人本心理学派的主张,即建立一种新信念,与日益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作斗争,与20世纪非人性、泯灭个性的感情倾向作斗争。从本质上说,马斯洛是要对近代西方人文科学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当代机体论、整体论加以整合。他极力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沿用的19世纪唯科学主义的传统方法,尤其是机械论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对当前出现的种种…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本"的复归.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周珊 《南方论刊》2009,(11):60-61,64
需要五层次论作为马斯洛人格心理学的核心,自提出以来,人们对其的评价就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需要五层次论的基本内容,对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进行简要剖析,试图达到全面地、客观地利用该理论的目的,从而使人们更加科学地、有效地在实践工作利用该理论。  相似文献   

6.
对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目的在于重新系统介绍和解释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针对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批评,提出了一些商榷性的意见,并对马斯洛需要理论做出了一些新的评价。我们认为: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真正缺陷是它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一种层次分明的结构,而未认识到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该理论的贡献则在于革命性地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精神病患者和动物转为正常人,并指出人的普遍本质是自我实现,这使得人的本质渐趋清晰和完整。  相似文献   

7.
邢联 《南方论刊》2008,(4):90-91
本文通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理论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分析,来阐述在其理论中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与满足其需求的客体和媒介之间相互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宁 《社会科学》2007,55(12):101-106
当代哲学语境的中心话语是凸现个体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与此相应,当代心理学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从"主体心理学"转变为"存在心理学";从"独白的心理学"转变为"对话的心理学";从"本质论的心理学"转变为"建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从抽象研究转变为现实研究;变静止研究为动态研究;变封闭研究为开放研究;变单向度研究为整体研究。只有这样,心理学研究才不会被当代中心话语边缘化,也才能真正树立在社会文化和心理生活中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人本心理学美学与道家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到古代东方思想学说中寻求启示,是当代西方思想界的一大时尚,人本心理学美学在这方面也显得相当突出,其代表人物阿伯拉罕·马斯洛经常引述老庄的言论,他将自我实现者所达到的最高的存在价值和所获得的高峰体验称为“道”或“道的”,将自我实现者的精神状态称为“道家式的”,处处透露出与中国的道家美学之间很深的渊源关系。为什么人本心理学美学能够跨越时空的差距和文化的隔膜在道家美学中寻得某种渊源呢?其原因乃在于这二者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着共性。首先,二者都具有某种人道主义的倾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英美学者提出了所谓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上的"反道德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是两种主要的立场.道德评价的正当性、剥削与正义、革命与道德是三个主要的争议主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上不存在"反道德论"问题,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道德的反动性的批判是与对无产阶级道德的进步性的颂扬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目标。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对这一理论的坚持、弘扬、提升构成了新时期党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支点。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社会运动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极大的拓展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时空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姚顺良 《东南学术》2008,42(2):105-113
本文立足干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指出入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从实践出发,马克思确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并第一次建构了"需要的社会体系"和"需要的历史序列".文章在阐发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同时,对其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马斯洛的"似本能"的需要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模式,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目前的文学理论"西马化"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论、意识形态泛化、实践本体论化或实践存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实际上多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袭用来的。为了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义与活力,我们有必要对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以反思和辨析,这也是眼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春苹  马德成 《理论界》2005,1(3):67-6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含义,必须弄清"谁"以人为本、"本"是何意、"人"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对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本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马捷莎 《河北学刊》2004,24(3):74-78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国内外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截然对立的"对立论";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完全纳入人道主义体系的"归结论"。其实,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归结的关系,而是一种交集关系。  相似文献   

16.
1、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a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应该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早己萌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美国心理学家贾霍达都曾提出过这种设想或思想.  相似文献   

17.
人的问题是当代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人的问题的研究,,也是歧见迭出。在西方,存在主义者萨特就曾断言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空白”;相反,法兰克福学派则把马克思主义宣布为“人的学说”或人本学。在我国,极“左”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片面突出阶级斗争理论,把人的发展问题完全抹去了。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理论界也愈来愈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人的问题的研究,有人甚至也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或人本学,似乎它和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没有原则区别。这实际上都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某种误读和误解。  相似文献   

18.
提到马斯洛,跃出人们意识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需要层次理论,不知始于何时一直延续至今的由管理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在特定目的下编就的这一马斯洛理论的抽取本,因千百万遍的重复变成了马斯洛毕生倾心建构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全部。相反,他在著作中唯恐天下不识君而再三再四地对自己理论性质所做的昭示:“普遍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一种新的人生哲学,一种新的人的概念,一个新的工作业纪的开端”却不中被忽略或弃忘,这不能不说是马斯洛死不瞑目的悲剧。马斯洛是什么?应该看到,在马斯洛不无得意地宣布自己的理论是维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之后又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的时候,其本意决非指自己在动机范畴中对人固存的五个待等充填的需要“空间”或“空桶”的发现,而是他所提供的“理解和思考的新路线,人和社会的新形象,伦理和道德的新概念,以及运动的新方向”,即一种关于人本质的整体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探索,也就是,根本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付黎旭  董卫 《学术探索》2012,(2):171-173
本文根据西方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完善人性的理论,提出赋予行为动机以利益,经过事先、即时、事后构建利益来产生长时程兴奋,辅以预警机制、自律机制、调节机制来维护、保养、再生长时程兴奋,可解决不喜欢学习和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而实现"高峰体验",挖掘身体的最大潜能,享受学习、生活、工作并做出业绩,实现人性的完善。最后,本文经过教学实验,并以马斯洛的科学价值论,对此机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在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的讨论中,许多人为价值多元论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辩护.这显然是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观对全部人类历史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本文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的高度对价值相对主义的实质进行剖析,并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批判.旨在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