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粤语是中原汉族移民带来的 汉语是汉人的语言,粤语却不是粤人的语言。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然而事实如此。 众所周知,广东在秦代之前属于“百越之地”。“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其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那务”“那霍”“那录”中  相似文献   

2.
学术辞典     
百越 百越在史书上又称百粤或越、粤 ,百越之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扬汉之南 ,百越之间”。这说明中国古代在秦汉之前 ,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 ,主要分布居住着越人。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也引臣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粤杂处 ,各有种姓。”以今天的地域来看 ,著录有载的百越大致上有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扬越、句吴、于越、瓯越、东越、闽越 ,岭南地区的南越、骆越、西瓯 ,云贵高原和湖南等地的隽越、夷越 ,湖北归至四川奉节一带的夔越 ,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山区的…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名有不同层面的层级分布与类型分布,其基本结构可以从音节构成、语形结构等方面反映出来。辽宁地名具有长度以三音节、四音节为主,语形结构以带有定位的专名与带有定类的通名组合居多,分布与地域的地理风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连,地域社会文化特色鲜明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岭南地名中某些现象的考释要借助于语言学.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考索岭南地名得知,岭南地名中存在着古越语与汉语的接触、借代和交融所构成的新的语言形式,这不仅反映在通名与专名的词序不同,而且构词形式也不一样.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不但在语言学、语言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对民族团结的实际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价值。一方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方音反映了吴语和云南方音的一些特征,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也表现各地方言词汇的不同;另一方面,《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反映诸如壮语、彝语、布衣语等许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此外,《徐霞客游记》在地名学上有关通名的记录有其特色,采用吸取民间用语和以形状特征来定通名。在所记地名的命名法中,主要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百越”最初是我国东南地区在历史上的民族的概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无所谓“百越”,直到战国秦汉之际,随着中原统治阶级的伸入,才出现“百越”这一概念。所以《汉书·地理志》载:“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  相似文献   

7.
傣语、壮语、泰语等语言。同属壮傣语支,因此这些民族语的地名通名有许多共性,而且傣族和泰族后来在文化上接触频繁。而且都信仰小乘佛教。都从巴利语中借进了一些通名;这些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地名通名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较这些地名的异同不但可以了解历史上这些民族的分布和迁徙,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民俗文化例说杨淑敏语言是人类思想活动以及文化的载体,文化、习俗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因此,语言负载人类文化、习俗也就具有某种形式上或同或异的时代性。同时,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所以语言反映文化、民俗也应因族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重庆地名的词语结构大都属于"专名+通名"结构,其指位性、社会性较强;重庆地名用词独特而丰富,反映重庆山城特有的地貌特征和文化景观;现代重庆地名不仅体现地名的实用性,而且反映重庆山城蕴含的独特文化,呈现出结构科学化、用词典雅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语法结构是语言中最稳固的部分,一般不易受外来的影响,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语言关系中,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成分,以完善自己的语法规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秦汉时期,壮汉语曾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三国志》载,秦汉时期的壮族地区是“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迥异,重译乃通”。显然,汉  相似文献   

11.
城市楼盘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映射着时代色彩和文化光辉。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成都市六城区最新楼盘名称做具体阐释,分析楼盘名称的多种结构形式,揭示通名多样化和双音节化的新趋势,阐释专名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越族先民自古就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一些海岛上。长期的水上活动,炼就了越族先民善于驾舟的本领。《越绝书》说:“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是“越之常性”。从江河和沿海活动,逐渐到进行远距离的海上航行,是古越人水上活动能力的必然发展。百越先民是开拓我国南方海外交通的先驱,他们同南迁的汉人一道,共同开发了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事业。 1 秦汉时代,番禺、合浦和徐闻等港口,已是我国南方海外交通贸易的门户。番禺(今广州)濒临南海,扼三江(北江、  相似文献   

13.
作为百越族群之首的于越,不仅在我国东南地区古代民族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为今天这样“多元一体格局”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可贵的贡献。但直到现在,对于越的历史我们还了解得不多,尤其是对它的早期历史。《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夫谭生元常(应为允常,下同),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元常矣。”所谓于越早期的历史,指的就是允常“兴霸”之前的于越历史。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政区地名用字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1048个乡镇级以上地名,总共使用汉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所用汉字用在了地名末尾.这些地名尾字多数是通名汉字.使用次数最多的5个汉字分别是"龙、溪、石、家、山".重庆地名用字有如下特点:尚"龙",与"龙乡"龙文化;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桥"字地名与"桥都"文明;姓氏地名多,是"插占为业"移民政策的结果;通名变专名,现代地名命名方式之一;异体字.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声调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反映语音高低变化的语音单位.汉语语音学中的“四声”即就汉语的声调而言.“四声”是个历史范畴.在传统的音韵学中,一般说,“四声”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语音学中,“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中,存在着利用声调的不同来区分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的现象.比如:物体自有精粗美  相似文献   

16.
动词、形容词的重迭式,在许多语言里都存在,但重迭的语法意义和形式则各有不同。以汉语来说,动词重迭表示“偏量”。如:看看、说说,表示“看一下”、“说一下”之意。单音节词重迭连说两次:说说、笑笑;双音节重迭则把原词连说两次:讨论讨论、研究研究。形容词重迭表示“全量”,大体相当于加了一个“很”字的意思。如:好好、红红,表示“很好”、“很红”之意。重迭形式,单音节词和动词一样,连说两次;双音节词与动词不同,第一第二音节须分开重迭,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等等。  相似文献   

17.
汉俄两种语言在构词方法、构词手段、构词模式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然而汉语和俄语竟毕是两种类型不同的语言,除了相同点外,还有许多不同点。即使是相同点也并非完全相同,往往是大同小异,同中有异;有的甚至是小同大异,名同实异。本文不打算全面阐述这两种语言的构词体系,只是对几个有关的问题作一些比较,以便揭示它们构词法的特点。一关于词素汉俄两种语言的词素,除具有“音义结合的最小构词单位”这一共同含义外,还有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1. 汉语词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索。尽管汉语中也有双音节词素和多音节词素,但数量很少。双音节  相似文献   

18.
千古之谜——“楚越同祖”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位处长江中游、今湖北秭归的夔国是否与楚同祖,也不在于百濮或百越中的个别部落是否与楚同祖;而在于位处长江下游,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春秋时期崛起的、灭吴称霸、后灭于楚的越国是否与楚同祖。自秦汉以来,特别是自魏晋以来,已构成千年古谜,学术界始终未能完全解除其疑团,至今学者们的谜底仍然迥异。或谓:“由夏人和楚人同当地人民融合而建立的越国,对我国东南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在汉代也称为汉族。研究中原汉族与周边百越民族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大课题。百越,也称闽、越、粤,古民族名。商周至秦汉时分布于江南地区,聚居于东南一带及沿海岛屿,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於越、句吴、闽越、西瓯、骆越、南越、山越、山夷、僚等。自古以来,百越民族就与中原的华夏族(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文献记载,尧曾“申命羲叔,宅南宅,曰明都”。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所谓“南交”、“交趾”,均指五岭以南的百越地区。禹的传说,在百越聚居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比比皆是,虽非尽属信史,但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禹时与百越先民已有一定关系。到了商代,百越民族已经形成,而中原华夏族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商王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周边的部落或民族都必须以土特产向其朝贡。《逸周书·王会解》载:商初,伊尹受汤之命曰:“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  相似文献   

20.
论秦代以前越族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林琳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正如《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