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花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气息、浓烈的艺术风格震憾着千万人的心扉,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据花儿的流传地域,花儿可分为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和宁夏花儿,它们各有特色,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儿茶园”是近年来在青海各地兴起的融花儿和饮茶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花儿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花儿茶园”在培育花儿歌手、满足城乡群众对花儿的需求、弘扬和传承花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宁夏六盘山花儿是不同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的一个独特门类。2009年,宁夏六盘山花儿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一起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宁夏六盘山花儿长期以来却受到人们的忽视。以宁夏六盘山花儿为研究对象,从专著、论文两类进行整理。在专著方面,宁夏学者屈文焜、武宇林分别在《花儿美论》、《中国花儿通史》著作中对宁夏六盘山花儿进行了专章专节论述;在论文资料方面,从语言、文学艺术层面、音乐学层面、文化层面,以及其他层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花儿的传承困境应对入手,提出应加强对花儿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培养,将花儿引进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花儿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建设规范的花儿数字化网络保护工程。指出花儿为民风之"风",唯有西北大地上歌声如风。分析"花儿"传承的应对误区,认为只有遵从"风"的运行规律,对花儿传承人、花儿歌词、花儿生成的文化语境三方面进行优化,走保护与创新并行的两条路,社会转型时期的花儿才能良性传承,才能与社会之"风"同行。  相似文献   

5.
河湟花儿中论述花儿的花儿朱刚如果细心翻阅河湟花儿资料,我们就会发现,河湟花儿作为一种整体的演唱艺术,她不仅大量地反映人们所熟悉的男女性爱、社会不公和人民大众追求想往幸福自由这些主题,而且还有一部分花儿是论述花儿本身的。这种花儿我们暂以“论述花儿的花儿...  相似文献   

6.
概说一、花儿学名称的来历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二、花儿学研究的范畴。1、花儿作品的收集、整理。2、花儿的演唱、创作。3、花儿学资料的积累。4、花儿学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文实先生是一位较早的“花儿”研究者,他从“花儿”与《诗经》的比较、“花儿”与散曲的比较,“花儿”的产生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花儿”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花儿”研究中的奠基鼎力之作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儿在这里争奇斗艳,花儿的旁边伫立着一棵大树,静静地看护着这里美丽的花儿。风姑娘也时不时地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这里,和树叶说上几句,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花园,和花儿玩起来,一会儿摸摸花儿娇嫩的小脸,一会儿挠挠花儿的痒……花儿们笑得花枝乱颤。当然,有时风姑娘还会带些礼物给花儿。  相似文献   

9.
“花儿”的衬词是“花儿”演唱中的一大显著特色。中国民歌的演唱大都是有衬词的,但象“花儿”的衬词这么丰富和复杂却是我们在任何民歌演唱中很少遇到的。“花儿”衬词的丰富多彩令听歌者赞叹不止,它的复杂变化又让研究者难以把握。可以说,在演唱中“花儿”衬词和它本身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离开了衬词,“花儿”也就很难成其为“花儿”了。因此,“花儿”研究者有所谓“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说法。本文拟就“花儿”的衬词进行一些概括性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而“花儿会”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传统“花儿”演唱集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是西部“花儿”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此地蕴藏着原生态淳朴、粗犷的古老“花儿”,极具研究价值,亟待挖掘和抢救。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花儿”这一民俗文化依然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西北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媒介。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12.
1962年前后,青海省花儿学术界对花儿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次颇为有益的、有相当水平的探讨。现据有关资料,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得到青海同志的指正。 这次探讨的由来和发展 青海作为花儿流行地区之一,曾经产生过许多独特的花儿作品和别具一格的花儿曲  相似文献   

13.
“花儿”研究与“花儿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学”著作出现之后 ,“花儿”研究走进了低谷。对“花儿学”的新理解———从“花儿”研究的其他领域 ,可能会使“花儿”研究范围得以开拓 ,但实践此研究方法的条件难以轻易完备。因此 ,对“花儿”研究的预测是 :过去的热闹局面不可能重现 ,但随着上述理论、方法的宣传和实践 ,有较高学术质量成果的出现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4.
“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是这几个省区的汉、回、藏、保安、撒拉、土、东乡民族十分喜爱的民歌。 “花儿”又名“少年”,是男女青年倾诉情爱的心曲。“花儿”还被称为“野曲”,顾名思义就是只能在村庄以外的田野、深山演唱。有首“花儿”唱到:“花椒树上你甭上,上去时刺尖扎哩;庄子里头你甭唱,老汉们听见时骂哩。”由此可见,演唱“花儿”是有地域限制的。 而“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刀架上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这首脍炙人口的花儿,真挚地表达了西北劳动人民对花儿的无比喜爱。 “花儿”按…  相似文献   

15.
"花儿"起源于明清年间,在乡土社会条件下数百年来循序渐进地自然传延发展。当中国社会进入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乡土社会原有的基础和秩序被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所瓦解,花儿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改变,花儿传唱群体随着这一历史进程发生解体,花儿自此失去了固有的传承载体,在枯萎和变异中呈现出传承危机。对于这场危机的应对,首先要做好现存原始音像资料的保护,以防止文化"记忆"出现中断。最好的保护一定不是原汁原味的保存,最终要从培养花儿传承人入手,重构花儿传唱群体,才有可能复活花儿的活态传承,继承和弘扬花儿文化。  相似文献   

16.
“花儿”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西北回族与“花儿”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从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的独特视角分析“回族花儿”的混合语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揭示“回族花儿”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共性,并由此对“回族花儿”做出较为宽泛的界定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由于“花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许多“花儿”中都涉及到了当地群众的饮食习俗。文章通过对“花儿”的研究,具体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19.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和宁夏一些地区的一种颇有特色的民歌,解放以后,随着民间文学工作的开展,它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了。然而, “花儿”这种民歌在形体上究竟有些什么特点?怎么样的歌才能算做“花儿”?这个相当根本的问题,即使在“花儿”产区之一的甘肃也还不是研究得十分清楚的。由于“花儿”研究工作的一向薄弱和介绍工作的粗疏,这个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把人们搞得更胡涂了。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担心: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否认清“花儿”的真面目。“花儿”的形体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格律上。为了消除和防止由于以讹传讹所产生的对“花儿”形体特点的误解,认真而刻入地探讨它的格律,是“花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田野里,各种花儿竞相开放,使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我们看那朵朵花儿,五颜六色,姿态各异。而当我们静心聆听时,花儿开放的声音会更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