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小琴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4-108
当前,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研究煽动分裂国家罪的构成要件及认定,对于打击三股势力法律对策的形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煽动分裂国家罪,是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就构成要件而言,其客体是国家统一;客观方面是煽动他人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 相似文献
2.
牟大钊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0-34
我国刑法第249条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规定,对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条文简单、笼统的规定与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破坏民族关系的行为越来越不相适应。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的犯罪客体与本罪在实践中出现的多种犯罪行为性质不符,并且由此导致本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定位不准确。同时,该罪与其他煽动型犯罪相比也存在着不符合煽动型犯罪的一般特征与缺少相对应的实行行为犯罪的问题。在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日益紧密结合的今天,刑法对本罪的简单规定也不利于国家对恐怖主义的严厉打击。因此,我国有必要对包括本罪在内的涉及民族关系犯罪进行立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刘宝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4):129-133
语言民族歧视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民族偏见、隔阂、矛盾、冲突和仇恨。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民族歧视的几种现象,即语言理论和观念中所表现的民族歧视;词汇意义所表现的民族歧视;文字形态所表现的民族歧视。同时论述现代社会消除民族歧视现象的努力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程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6):21-24
毛泽东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民族基本理论、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发展繁荣等问题上的大胆探索和艰辛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奠定了党的民族理论的基础,科学地指导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5.
胡泽刚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以莎士比亚剧本为主,探讨中英文学中的民族歧视语,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民族歧视语汇的相似之处:民族歧视语大多带有对所涉及民族的诬蔑、轻慢、好奇等色彩,包括对民族名称的诬蔑,歪曲事实攻击其他民族和对其他民族的某些特点进行攻击等。 相似文献
6.
心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
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创造性地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形成了许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论英语语言的民族歧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发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4):141-143
英语语言具有民族歧视现象,这一点可以透过词汇层面体现出来。在英语语言中,一些非英语民族的称谓有语义上的降格,并且出现绰号、蔑称。英语语言中的部分短语和谚语反映了英语语言的民族歧视性,此外,英语语言对英语民族自身也有美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司马迁具有朴素的进步的民族平等观。认为这一思想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民族融和的反映,也是秦汉大一统政治的反映。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玮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该文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地区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及认真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的民族理论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靖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92-19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一直以来民族问题倍受国家关注。由于民族地区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条件的约束,其教育状况较汉族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国家在考虑到民族融合、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给予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中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无疑牺牲了某些汉族学生的利益,从而造成了高校招生的"逆向歧视"现象的产生。在此,作者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对此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大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1):61-65
本文将犯罪社会控制分为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形态,认为我国的犯罪控制将实现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型:刑事政策需要调整、重视非刑法规范的功能、倡导社会而非政府主导。论文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的社会控制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尊重民族政策、关注民族因素,并提出社会控制转型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侵占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路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3):325-331
研究了侵占罪的犯罪构成,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案件性质;对侵占罪的证据、取证及利弊价值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侵占罪的刑事立法是不必要的,也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阮惠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1):49-53
毒品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对其作了艰苦而持久的斗争,而毒品犯罪并未就此消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此,女性也参与了毒品犯罪,这里通过设计一系列指标,对女性毒品犯罪人员抽样调查得到的207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女性毒品犯罪人员的基本状况、经济条件、个人心理、社会影响、犯罪的组织形式等,总结出了女性毒品犯罪的成因、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袁才荣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35-37
计算机犯罪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信息时代以来特有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犯罪相比,它有自身的特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特点和挑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向人类提出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经济损失的减少而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教唆他人危险驾驶却产生交通肇事罪结果的情形,理论上有四种处理方式:一是根据行为共同说,在否定共
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的基础上,肯定对过失犯的教唆来处理;二是根据法益保护前置化原理,将危险驾驶所致的交通
肇事罪认定为故意犯罪,对致人伤亡的结果按客观的超过要素理论来处理;三是修正我国刑法以结果为本位来界定犯
罪的责任形式,改之以行为为本位来界定犯罪的责任形式,将交通肇事罪认定为故意犯罪进行处理;四是认为交通肇
事罪与危险驾驶罪具有行为和罪质上的结果加重关系,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进行处理。第一种处理方式无论从我国
的立法技术还是从实质解释上来说都难以成立;第二种处理方式难以说明超过要素是否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素,更
难以说明行为人对致人死亡结果的认识或认识可能性属于什么性质;第三种处理方式可能导致现有刑法体系解体,刑
法的安定性将失去保障。只有第四种处理方式符合现有刑法理论体系,实践上可行。 相似文献
17.
绑架罪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祥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4):66-72
从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刑法的协调性和罪刑均衡原则的角度出发 ,认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6周岁人应纳入刑法调整的视野 ;勒赎型的绑架罪应以取得财物为既遂标准 ;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 ,是构成非法拘禁罪 ,还是定绑架罪 ,应从是否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债务的性质和主观上的故意内容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8.
"氂牛种越巂羌"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102-106
经考证,《后汉书·西羌传》中所载的"氂臯衷綆`羌"并非是过去所认为的"旄牛夷",有确凿证据表明,他们乃是从青衣江流域地区迁徙到越巂一带的"青羌",因其来自"旄牛夷"活动地方,即经旄牛县而来,故被称作了"氂臯?。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开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45-50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危机。本文认为其特点和形成原因与"经济人"心理、成本-收益对比、西部民族地区区位、制度设计、人力资本素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羊淑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
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与就业制度改革而出现的社会偏见、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法律制度的缺失等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歧视.为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同时政府和高校也应积极采取政策来应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