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体论是对“存在”何以可能的批判性反思,也是寻求对现实事物的超越性理解。近代以来哲学家对作为“现代社会范畴”的劳动进行了批评性的哲学反思。马克思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劳动何以可能”这一本体论问题。其运用历史性与辩证性的批判方法,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抽象、片面理解,同时又利用政治经济学研究实证性、科学性,克服了黑格尔哲学中对劳动本质的唯心主义阐释。从而在唯物主义视域内实现了对劳动问题的本体论反思,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人类解放”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正> 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所有制理论,这就要确立一个科学的所有制概念。由于所有制范畴(不是某种具体所有制而是所有制一般)是政治经济学中概括程度最高的始初范畴,是“最稀薄的抽象”,所以,在研究中要充分运用抽象力,作理论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的“三个崭新因素”之一,是马克思对古典学派的超越之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在《资本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提出,才有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才有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才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系列难题,从而创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严谨的科学体系。这是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企业劳动的性质及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多年来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很热烈的问题之一。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科学体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这两方面的正确关系,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它认为“增强企业的活力”,“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全  相似文献   

5.
科学地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界限,是直接关系到准确计算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及其生产、分配、积累和消费等项经济指标,开展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搞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首要前题。因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工作的进行,在经济学界和统计学界围绕着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体系,确定国民收入的科学范畴,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此,愿就此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有关理论文章都迥避或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认识。自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别劳动者的劳动已经不是间接地而是直接地表现为全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以来,这种观点在我国曾相当流行,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同志不承认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还不是完全的,而只是部分地具有直接社会劳动的性质,我们认为这  相似文献   

7.
生产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问题。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 早在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就曾有过很多论述和争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的生产劳动学说的。这一学说,为我们从劳动形态上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建国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理论界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基本理论,正确划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独特的方法论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为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逻辑的演绎,开始于最抽象也最简单的范畴并具体再现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的方法论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从劳动产品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找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史规律相统一的"逻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结构及其依据的范畴进行分析,由简单的抽象上升到丰富的具体总体,完整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全景。  相似文献   

9.
由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形式是开启现代性最核心最基础的物质力量。马克思秉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在资本现代性解剖中发现雇佣劳动导致主体性“出离”,论证了劳动现代性重建的生存本体论、生产实践论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对劳动的抽象理解,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劳动理解为理论活动,其以“感性活动”为核心,打通了劳动、实践和生产概念,阐明了劳动现代性重建的生存本体论。马克思以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为目的,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开启现代性的钥匙,以生产实践的革命性变革为基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颠覆资本现代性和重建劳动现代性的途径。马克思劳动现代性重建的历史辩证法包括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人体解剖和猴体解剖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理想范畴和现实范畴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方法。新时代秉持马克思劳动现代性重建思想,有利于推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学说又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劳动二重性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当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为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传统和科学遗产,必须结合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论述脑力劳动的二重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劳动价值问题的再争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产阶级就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供求决定论”、“生产费用论”等来对抗劳动价值学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事实的有力批判。但由于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就,资本主义生产有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关系视角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发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确立于苏联,发展于中国,出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种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发展阶段。根据这个新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史的历史研究,第二步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史中抽象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入手,考察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构建及其发展,在认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和平与发展”、“制度与体制”、“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速度与效益”、“民主与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范畴,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体系。每一组范畴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内化、积淀并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现实事物本质关系的真实把握。  相似文献   

13.
剩余价值学说与“历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存在双重逻辑:马克思创建剩余价值学说的历程经历了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多重转变,它既是灵活运用“历史科学”的表率,亦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而使之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的必然结果。从研究内容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眷注“异化劳动”这一剩余价值的结果表现到探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之源,再到揭示资产阶级剩余价值必然灭亡的“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研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科学。从研究领域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哲学审视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旨归,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科学。从研究方法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创造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革新,从揭示剩余价值一般规律到揭露“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的剥削本质,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科学。从研究思路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从历史经验逻辑、思想理论逻辑、主题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高度创立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识论科学。  相似文献   

14.
怎样理解抽象劳动?在当前学术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抽象劳动不是历史的范畴,而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没有了,价值这个范畴消失了,但抽象劳动依然存在。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为此,我们重温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章关于抽象劳动的重要论述,特别是马克思下述的一段话: “要理解交换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必须把握住下列几个主要观点:劳动化为简单的、可以说是无质的劳动;生产交换价值因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借以成为社会劳动的特殊方式;最后,以使用价值为结果的劳动和以交换价值为结果的劳动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的合理观点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价值是凝练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观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用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来科学地说明现实经济中的种种新现象新问题,这既是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要很好地解决这一课题和难题,必须跳出传统观点的框框,在深入挖掘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意的基础下,对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为此,笔者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劳动、生产劳动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生产劳动发生了新的变化,搞清这一新的变化,不仅涉及到坚持和发展科学劳动价值论,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加社会国民财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劳动的性质,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以及对价值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问题所进行的积极的探索和提出的颇有价值的见解,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为构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是直接社会性劳动,还是非直接社会性劳动,既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如何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现实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具有不完全的直接社会性。但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劳动者的劳动从一开始就直接地成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各个企业的劳动首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相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充实与发展 ,主要在于更加科学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依据新的时代特点 ,充实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拓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和价值创造的领域 ,深化了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