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资源困境决定了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的一般路径是与农村精英合作,由此形成农村精英从"公共型"、"官僚型"到"政党型"和"经济型"的变迁史.现代国家与农村精英的关系变迁表明农村精英与现代国家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回归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的路径选择,精英下乡是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的理想模式,是对现代国家整合农村社会一般路径的超越.它存在发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同时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是与边疆安全密切相关的变量。和谐民族关系建构有赖于民族之间交往的扩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边疆地区而言,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是扩大与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关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西北边疆地区应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为纽带,以生产领域的民族互嵌为重点,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构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发展;以区域发展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取代传统的"中心—边缘"的少数民族治理理念,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平台,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边疆发展"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边疆"这一概念对整体的解构意涵,着重讨论边疆发展战略出发点的迷失所在.国家试图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来拉近边疆地区与内地在发展水平上的距离,来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促进当地的民族关系.从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这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样的决策在多大程度上是站在当地不同民族民众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如果决策者在思路上没法摆脱"边疆"与"内地"、"中心"与"边缘"、"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两分法模式,那么,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事与愿违的后果将会不断地发生.从长远的维度来看,惟有在认知上最终消除上述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的分类,所谓的"边疆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琉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辩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的内聚力和互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由于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格局,使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层次的不同,既有促使各民族成为一体的由高层次认同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各民族在其各自文化特点和认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前者称为"民族互聚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后者称为"民族内聚力".这两种民族凝聚力有其产生和转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有充分的表现.民族内聚力和民族互聚力共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应加强研究并正确引导、增强各民族的互聚意识,完善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利益源泉多元化、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其他矛盾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关注民族社会稳定需要构建反映民族社会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民族发展政治理论体系包括民族自身发展、民族与外部关系发展、民族与国家关系发展。在民族发展政治实践策略方面,设计民族发展正义与公平的政治制度考量维度;发展民族群体的差异政治权利;发展民族个体成员的社会化、公民化和政治参与意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民族社会政治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委关系"问题,是村民自治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难题.本文立足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对"两委关东"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两委关系"问题的实质,是村党支部享有的"领导权"与村民委员会拥有的"自治权"的对立和冲突;"两委关系"问题,是转型期国家与社会矛盾的表现,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在乡村"场域"紧张关系的反映;"两委关系"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从"分化-整合"的角度,就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问题进行解析,指出中国农村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各领域的分化过度而整合不足.因此,实现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有效整合.在经济整合上,加快消除二元社会结构鸿沟;在政治整合上,强化国家政治制度对民心的凝聚力和在民众中的威信;在文化整合上,积极构建统一、和谐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而且整合的方式应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以谋求农村社会发展的持久、健康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重维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只有从空间、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维度考量,才能不断深化民族关系的互嵌性和整合性。以全方位互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利于各民族在空间上交错融居,开展对话交流;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培植互惠规则;在经济上互依共生,走向共同富裕;在社会生活上密切往来,集聚社会资本;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促进情感共融。因此,要充分发挥互嵌式社区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坚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协调治理,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封建等级制度是欧洲中世纪的重要社会特征,其导致欧洲中世纪民族概念演变出了贵族内涵.欧洲近现代民族概念演变出的公民内涵,则是力图克服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层,用平等原则把人们团结在民族国家之中,实现人们社会团结的扩展,推动各民族在民族国家中共同发展.欧洲从中世纪的贵族到近现代的公民的民族概念演变,清晰地显示了...  相似文献   

11.
民间传说是我们了解地域文化的途径,也是反映当地百姓情感的精神载体.地方民众通过创作和讲述历史人物传说,及不断修改其内容来表述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感情和评价,显示出其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社会记忆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做法及其合理性.流传在广西博白的绿珠传说,地方文献中也有记载.该传说反映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冲突和融合,也体现出大小传...  相似文献   

12.
Ethnic minority-majority unions-also referred to as mixed ethnic unions-are often seen as the ultimate evide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to their host societies. We investigated minority-majority unions in Estonia, where ethnic minorities account for one-thir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Russians 26%, followed by Ukrainians, Byelorussians, Finns and other smaller groups). Using data from the 2000 Estonian census and regression models, we found that Slavic women are less likely to be in minority-majority unions than are members of other minority groups, with Russians being the least likely. Finns, who are culturally most similar to the Estonian majority population, are the most likely to form a union with an Estonian. For ethnic minority women,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in minority-majority unions is highest in rural areas and increases over generations, with third-generation immigrants being the most likely. Estonian women are most likely to have a minority partner when they or their parents were born abroad and when they live in urban area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potential partners and openness to other ethnic groups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minority-majority unions.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产生的外部诱因在于复数文化观的吁请、理论范式革新的要求,民族意识的反思和合法趣味归属的追求,都是与他者打交道的学问、都是一种观念的集合、都乐于追溯民间传统等则是其产生的六个内在基础。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内在要求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当众多知识分子就文化选择、孔子评价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东方文化派也积极参与,深入评论,成为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一方面要求保存传统、昌明孔教,另一方面,反对顽固守旧,提倡中西融合,批判神化孔子,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调和中西、折衷新旧,是东方文化派中西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反映了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5.
琵琶鬼是傣语恶鬼的意思,傣族人认为它会带来疾病和灾祸,因此常常驱逐琵琶鬼。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与南方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鬼蛊话语有共性,也有区别。它的存在是傣族鬼神信仰的一种体现,在最初面对不可知的疾病造成的恐慌中充当了疟疾的替罪羊,后其话语逐渐与权力结合,琵琶鬼被不断污名化。从其成因要素来看,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傣族的文化分类。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民族地区内按照地缘关系(如地域、流域等)、经济依存度、商品及要素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经济组合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亦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备件,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选择适宜的不同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炎帝是传说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这一名号是一个通称,指代的是北方黄河流域某个重要部落中的历代首领。炎帝传说自战国流传以来,历经两千余年,像滚雪球一样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以及多样的地域文化杂糅于一体,在"时"与"空"的层面上完成了层累积聚。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科学性。炎黄二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繁荣,"炎黄子孙"的称谓蕴含着不同区域文明在与中原华夏文明渗透交融后最终认同华夏文明的历史素地。  相似文献   

18.
少数分裂分子是靠歪曲历史和现实,宣扬极端宗教狂热来制造事端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必然导致宗教压迫和精神奴役,宗教对抗是人民之间相互摧残的悲剧。恐怖主义是极端宗教的产物;违背良善谋划宗教对抗是对时代的反动。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的基础是信仰自由和宗教和谐,必须划清群体事件和犯罪案件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台湾向来是一个由多元族群所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在全球化语境和台湾本地特殊情境影响下,其自身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质而发展为多元族群的社会。但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造成伤害,导致台湾版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化和畸形,无益于台湾形成真正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台湾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应怀抱平等、尊重、学习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达成相互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主流文化之间作抉择或取得平衡点;透过多元沟通,建立起台湾人民对新移民的同理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天鹅处女型故事类型为何被布里亚特蒙古人当作族源传说的原因。文章认为人与动物婚配的异类婚故事在一些民族中被提升为建国神话或族源传说,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故事类型满足了建国神话和族源传说叙述模式的需要。而包括布里亚特蒙古人在内的北方古代民族的萨满教可以将异类婚故事中的动物配偶纳入到自己的神灵体系当中,从而在部落祖先和天神之间建立血缘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