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并不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而是张学良下的命令,从而导致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张学良对日本的看法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两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也就十分的相似.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  相似文献   

3.
宋美龄是代表国民党蒋宋家族参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秉持"和平与抗日"的原则,在南京竭力劝阻主战派对西安的讨伐,在洛阳敦促讨逆部队直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而将"讨逆"战争转化为不至于成为破坏和局的博弈举措.抵达西安后,她改变蒋介石不肯妥协的殉难心态,陪伴其度过从"剿共"到抗日的国策转变的心路历程.她和宋子文一起,代表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达成全面停止内战、国共一致抗日的若干口头协议.她还凭借与张学良的多年交谊,以及张学良对她的抗日政见的敬重,在蒋介石坚持不签署书面承诺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张学良首先同意放蒋,从而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从国民党开明高层的一方,为将西安事变建造成为中华民族摒弃前嫌、团结抗日的历史丰碑而"上梁盖顶",其历史贡献弥足珍视.  相似文献   

4.
针对学界认定蒋介石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毕业生的说法进行考证.根据蒋介石当时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及其留日学习军事受日军"退队"处分的情况,蒋介石不可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毕业生,称蒋为日本陆军士官生学校的候补生较恰当.  相似文献   

5.
朝鲜战争期间,杜鲁门为了避免美苏、美中冲突及其扩大化,防止台湾"陷落"以及盟国分裂,加上不信任蒋介石及其军队的作用,故而拒绝蒋介石"出兵"朝鲜的请求.  相似文献   

6.
1933年,中日签订《塘沽协定》,这为日本侵华野心的膨胀提供了条件。1934年6月8日,日本驻南京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出走失踪,日本"藉端生事",蒋介石、汪精卫联合应对,为使前方"剿共"军事不受"挠动",蒋介石采取"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两手准备。汪精卫按蒋介石指令对日百般隐忍,媚态十足。藏本失踪事件进一步暴露了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真实态度。  相似文献   

7.
阳明心学与蒋介石力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王阳明心学、孙中山三民主义、蒋介石力行哲学的比较分析,说明后者与其说是继承孙中山,不如说是继承王阳明.有关孙中山"行易知难"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精义完全一致的论点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在设计新生活运动时常常以"外国"作为中国应该仿效的对象。本文分梳蒋介石在外国的经历及其在新生活运动中关于"外国"的言论,指出蒋介石对外国的直接经验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日本,他主要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外国,并局限于欧美强国。在新生活运动的理论建构中,蒋介石将"外国"的"现代文明"视为反映中国"传统道德"的镜像,从而解决了新生活运动既要求民众行为西化和现代化,又要求复兴民族固有道德的内在张力。而新生活运动中借用了西方殖民话语中"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关系,则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霸权,内化为国民党政府对国民居高临下的态度。因此,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中对"外国"的借用和想象,不可避免造成了该运动的内在缺陷,使之无法真正动员民众。  相似文献   

9.
邓国柱  李景昌 《源流》2012,(7):66-67
率领七十二军起义,气得蒋介石大骂"娘希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几百万精锐嫡系主力已丧失殆尽,蒋家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绝境。郭汝瑰回忆说:凭我多年的经验,我知道蒋介石作战失败经常迁怒于人。近来我多少有点敏感,觉得有人中伤我,蒋介石已开始对我不信任。我是深深了解特务手段的残酷的。一想到万一情况败...  相似文献   

10.
转折点     
1936.12.12西安事变:扭转时局这一天,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当时的国内情况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张学良曾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相似文献   

11.
熊式辉从1926年追随蒋介石北伐以来,因忠诚、善于揣摩蒋介石心思而受到蒋介石的青睐,并逐渐得到重用.而江西剿匪的成功、两人有相同的政见共识等因素又使蒋熊二人的关系日益密切.蒋介石在内外事务上更加倚重熊式辉.但是,熊式辉毕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也与蒋没有息息相关的地缘之情,两人关系中埋有重大隐患.当东北接收失败后,蒋介石毅然选择牺牲熊式辉,让其承担失败的罪责.直至最终,熊式辉都未被蒋介石再次重用.  相似文献   

12.
卢荻 《源流》2012,(11):58-61
目睹腐败黑暗,与蒋介石集团渐行渐远郭汝瑰进入国民党上层,有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其中仅在"中央训练团",就当面听了蒋介石的三十多次讲话,并受到蒋介石和许多高官的宴请。他目睹身受,对国民党的腐败黑暗愈来愈感到不满。在担任暂五师师长、直接掌管部队以前,郭汝瑰还以为对日作战的失败,主要是装备落后和指挥  相似文献   

13.
卢荻 《源流》2012,(6):58-61
目睹腐败黑暗,与蒋介石集团渐行渐远郭汝瑰进入国民党上层,有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其中仅在"中央训练团",就当面听了蒋介石的三十多次讲话,并受到蒋介石和许多高官的宴请。他目睹身受,对国民党的腐败黑暗愈来愈感到不满。在担任暂五师师长、直接掌管部队以前,郭汝瑰还以为对日作战的失败,主要是装备落后和指挥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前后蒋介石与杨虎城的博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安内攘外"或"和平统一"政策与"统战路线"之间的博弈,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处于这两种政策之下的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较量.杨虎城所借用的"统战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对蒋"安内"政策的一种正面回应.而蒋介石在事变后针对时局所提出的"和平统一"方针,一方面是对杨"统战路线"的回应,而另一方面也是以往"安内攘外"政策的继续.其"回应"体现在:现阶段"统战路线"的实现必须以实现"和平统一"为前提;其"继续"体现在:无论是"安内攘外"亦或是"和平统一",其主要目的都是加强中央权威,实现全国实质性的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之下.  相似文献   

15.
卢荻 《源流》2012,(13):66-68
率领七十二军起义,气得蒋介石大骂"娘希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几百万精锐嫡系主力已丧失殆尽,蒋家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绝境。郭汝瑰回忆说:凭我多年的经验,我知道蒋介石作战失败经常迁怒于人。近来我多少有点敏感,觉得有人中伤我,蒋介石已开始对我不信任。我是深深了解特务手段的残酷的。一想到万一情况败露,被严刑拷打,血肉横飞,求死不得的情景,确实有点不寒而栗。不如还是引咎辞职,早日离开受怀疑的境地为好。因此于1948年12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以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代表的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已基本结束.从这时起,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开始凸显.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地把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开始倡导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两岸之间进行了有限的接触.虽然蒋介石未能在民族大义上迈出关键的一步,但毛泽东关于和平统一台湾的一系列主张,为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秦九凤  刘震 《可乐》2008,(7):68-68
1945年9月2日晚,蒋介石在重庆举行晚宴.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赴宴。酒宴结束后,蒋介石突然心血来潮,自恃棋艺高深,当着国共两党要人的面,邀请周恩来:"恩来呀,听说你象棋颇见功力.我们两个人能否对弈一局?"周恩来当即风趣地答应:"好嘛.桌上两党和谈,桌下楚汉相争。委员长能有如此雅兴,实在不易,我周恩来岂能不奉陪?"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研究和日记资料的运用是近年民国史学界的两大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和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日记中的蒋介石”学术研讨会,正好将这两个热点予以结合:从蒋介石看人、看事转变为他人如何看蒋介石、如何看民国史事;以不同日记为资料来源,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比对研究;日记与档案等多种资料的互补运用.会议不仅讨论了蒋介石及民国时期的重大史事,同时从史学方法的层面深入探讨了日记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些年来日记使用的一次检验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作为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影响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走向,他的对日外交问题也成为同时期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蒋介石对日"和谈"问题进行客观地、阶段性地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他在这一时期的对日"和谈"活动的主客观囚素的分析,力求使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蒋介石的对日外交策略做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时光在野草的枯荣中摇曳成舞,岁月伴随着古老的松涛吟唱成歌。在文成石庄山上一个杂草丛生的老坟前,人们意外地发现了蒋介石和张学良亲笔题词的碑刻。在一处坟墓同时出现蒋介石和张学良的题词,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极为罕见的。拨开杂草掩盖的坟茔,人们清晰地看到右碑为蒋介石的行楷题词:"既安既固";左碑为张学良的篆书题词:"利其嗣人"。中间墓碑上还题有八字:"富公松亭府君之墓"。据墓志铭记载,墓的主人富松庭为北宋名相富弼之后裔,他的儿子就是民国时期被人称作"细柳将军"的富文。多少年来,石庄老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带有了几分渲染的传奇色彩。坊间,最普遍的传言是:当年,富文是蒋介石的贴身侍卫,还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这些题词便是蒋介石和张学良对他的褒奖……那么,这种传言会不会是真的?富文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将军?他与蒋介石和张学良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在这座老坟的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