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特质。特别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的批判,揭示出其哲学的思辩性质;强调了道德观念的阶级性,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流派。其中,对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占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假社会主义。它维护当时德国的封建统治秩序,既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又敌视正在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因此,它“从头到脚都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完整理论,并把它运用于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和历史等各个方面。在运用的过程中,他们对于矛盾特殊性的思想也作过许多论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谈到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真正哲学的批判时指出:“不仅要揭露这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矛盾,而且要解释这些矛盾,真正哲学的批判要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和必然性,从它们的特殊意义上来把握它们。……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马恩全集》第1卷第359页)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谈到什么是共产主义时,引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句名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时提出来的,它深刻揭示了科学共产主义同形形色色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根本区别所在。了解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面目,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革命导师的这一基本思想。(一)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德国流行的一种所谓“社会主义”思潮,它在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下产生,又作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前,柏林大学讲师杜林以社会主义“行家”兼“改革家”的面目出现,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向马克思主义展开了猖狂的进攻,给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造成很大危害,以至恩格斯不得不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迎头痛击杜林的狂妄挑战,写下了光辉巨著《反杜林论》。杜林的反动哲学是他的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也是从批判他的反动哲学思想开始的。革命导师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批判李嘉图的“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萨伊的“效用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价值决定命题。这是对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的最早阐述。马克思吸取和采纳了恩格斯的有关观点,并加以阐发和发挥,丰富了恩格斯的观点,建立了两层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理论,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体系。由恩格斯最先阐述并由马克思加以阐发的价值决定理论,从本质上概述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指导意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的早期研究中,青年恩格斯而非青年马克思,扮演了思想启发者的角色。正如早期新闻作品所展示的,青年马克思更加关注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窘境,而青年恩格斯更早地注意到挣扎在“工业化”中的产业工人。不仅如此,青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揭示出资本逻辑的起点是私有制,这一发现对青年马克思同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后期的《资本论》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尤其是强化了青年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回应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分析路径。此外,青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侧重“社会观察”和“经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方式,为当时侧重以抽象论证针砭时弊的青年马克思带来新视角,从而使二人共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炼出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前提”。  相似文献   

8.
《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都分及其内在联系。由于杜林标榜他创立了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而这种理论又是他的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因此,为了彻底批判杜林的理论,就必须先剖析批判他的所谓新哲学体系。这样“哲学篇”就成了《反杜林论》中的第一编。在“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新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唯物主义的现实生活出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介,展开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从感性的对象入手还是从人本身的生活入手,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面对现实的生活,走向"精神的绝对的社会主义"还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找到解放自己的现实道路,即"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的道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虽然摆脱了早期研究中“成熟”与“不成熟”两极对立的观念,但“相对不成熟”的结论却并未从整体性上真正把握《手稿》的性质。依据“以文本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研究《手稿》的观念与方式,亦即超越“理论前见”与“分析目的论”,回到《手稿》本身,在经济学与哲学的统一研究中既能够发现《手稿》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最初文本的“秘密”,同时也能够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现实生活之“源”与哲学批判基础之“流”的统一中探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国家哲学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的科学概念,《导言》虽然没有对国家哲学作系统、完整的论述,可他从理论和德国现状出发,阐述了国家哲学是一个国家的“总理论”和“总根据”:国家哲学规制和表征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并且第一次把宗教批判同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哲学将是历史上最高最完善的形式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一、对近代西欧哲学历史发展的概述,是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失败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向右演变、公开“批判”无产者的历史背景下,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合作的结晶。它于1845年2月问世,主要是全面地批判鲍威尔的反动的唯心史观,从正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哲学基础——唯物史观的著作。我们已经看到,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显地接触到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原理,认为,“历史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哲学的学科定位、学派定位和功能定位三个角度发表过对“哲学是什么?”的看法,这些看法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的基本内容。从哲学的学科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把哲学和实证科学区分开来,强调哲学学科的非实证性;从哲学的学派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突出了自身哲学的实践特征与辩证特征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从哲学的功能定位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哲学能够开发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影响其他学科的思维范式,同时哲学具有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论》(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问题的主要著作之一。它不但在理论上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是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以及费尔巴哈如何成为“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等重大问题,并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史和最基本的原理,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本著作中恩格斯运用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辩证科学方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通过由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15.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想梳理表明,马克思的批判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只要谈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业绩,人们都不会忘记《德法年鉴》;因为在这份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上,发表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思·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正是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最终地转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只要提及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青铜骑士》,果戈理的《鼻子》,莱蒙托夫的《波罗金诺》,人们也都会想起刊登这些经典之作的俄国《现代人》杂志。在近、现代风云变幻、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中…  相似文献   

17.
张艳镕在2008年6月30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马克思曾提出一系列有关哲学理解的命题,透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关怀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2.哲学是“非常懂得生活”并为现世提供智慧的“生活哲学”。马克思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唯物史观以及其后的推进,是以“以人为本”的“主客体互补”的模式为轴线的。列宁和斯大林的哲学存在的问题是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即仁道主义的奉行者,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公然批判人道主义。“四人帮”恶意批判人道主义,从理论本质上表现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道主义的彻底背叛。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联袂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旧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同时全面揭橥了新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新哲学之“重要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唯物史观是新哲学逻辑展开的基本架构。其中的许多思想价值对我们共襄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多有启迪。今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因此,认真研究这一经典哲学文本,这对我们着手进行的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19世纪40年代的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论过程中,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曾开展一场激烈的论战。《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以一下简称《形态》)、《反克利盖的通告》和《共产党宣言》第三章,便是马、恩共同投入这场斗争的光辉记录。然而,对这场论战的历史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不难发现,恩格斯在斗争中作出了独特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