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族蚂节     
“蚂节”,是流传于广西天峨、南丹、东兰等县壮族的传统节日。 相传青蛙是天上玉皇派来人间报晴雨的,后被人杀害,从此天旱,民不聊生。壮族先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给青蛙隆重殡葬。此后,人间又过上了好年景。为了感谢青蛙的恩德和祈求平安、丰收,人们每年都举行“蚂节”,一直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壮族蚂舞展演录像分析,认为:蚂舞从原始的娱神到现代的健身,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呈现传统文化转型的过程。结论:蚂舞文化展演形式不仅凝聚了对此认同的人们,而且为它的繁衍与发展提供了可塑的时间维度。  相似文献   

3.
蚂(青蛙)节是红水河一带壮族民间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东兰县是蚂节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年春节举行的“祭蛙婆”活动,其仪式包括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这种质态古朴、文化内涵丰富的祭蚂活动,是壮族及其先民进入福作农业社会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了繁衍、粮食丰收而生发的对青蛙崇拜的一种仪式。蚂节中的敲铜鼓、唱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文化,壮族的风俗歌谣呈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特征,除了主体样式——文学之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图腾祭典、宗教信仰、农耕文化、人生礼仪、音乐舞蹈等等与民族民俗文化有关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在壮族社会中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如果我们对壮族风俗歌瑶进行立体的文化考察时,就会发现,壮族风俗歌谣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有着浓郁的宗教信仰色彩,在其文化圈内围绕文化主体(比如青蛙)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歌谣文化为主线,音乐、舞蹈等为副线,相辅相成,使其文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立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6.
7.
《民族论坛》2007,(12):63-63
<正>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人口1617.88万(200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8.
上古时代生活在祖国东南沿海数千里大地上的百越民族,曾经以水稻种植、纺织造船和高度发达的青铜鼓、剑冶铸技术,为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人先民的精神文化,诸如图腾信仰、自然崇拜、灵魂观念以及信鬼事神的巫术活动等等,也同样映现出幽隐谲诡的色彩。一从宗教学的历史上看,图腾崇拜要算人类思想史上发生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了。在氏族社会中,图腾是先民们崇拜的对象,是氏族的象征和标志。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报告和民族学资料表明,古代越人认为青蛙和鸟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原始宇宙观研究廖伯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S.温伯格(StevenWeinberg)曾讲道:“追溯宇宙起源的这个念头是不可抗拒的。自从十六至十七世纪开始出现现代科学以来,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曾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宇宙起源...  相似文献   

10.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的民族性格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教育学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关系模式、教育方法、研究主题、研究风格和演变历程,而不像科学理论那样具有并追求着一个统一的样式。本文通过对教育传统的探讨,深入揭示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提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下教育学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的观点。一、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与教育学的民族性格的概念对于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教育学,我们很难在一般意义上说谁比谁更“科学”,更符合或反映了教育的“规律”。我们只能说,它们各自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内,形成和发展了不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4.
侬族来自广西的壮族地区.壮族与侬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壮族的汉化在进行,而由于受国境划分,中国王朝和汉族的影响没有直接波及侬族,因此侬族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尽管受国境划分,但两者间往来还持续着.虽然民族政策渗透而人们受国家的制约,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意识到国家,他们的生活圈很容易超越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境线.这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国境的意义的问题,今后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甘都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县治巴燕镇东南27公里,黄河北岸,海拔1900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该地区主要民族有回族、撒拉族、汉族和藏族。 甘都在历史上早被军事家所重视,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例如:公元58年(东汉明帝永平元年),捕虏将军马武曾在东南邯(今甘都川)大败由洛都谷(今乐都县境内胜番沟)向南迁徙的羌人。又据藏文载,“唐开元时,吐蕃五朝派九员能征善战的骁将各率部属,屯戌化隆城以东各地”。吐蕃与唐经常在化隆一带争夺,甘都地区更是狼烟四起,刀光剑  相似文献   

16.
布须曼人意为灌木丛中的人,这是荷兰殖民者对他们的称呼。但从人类学角度看,他们仍然是一个没有揭开的谜。布须曼人身材短小,最矮的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超过1.60米。布须曼人有着黄里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流域诸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为视角,从中探寻宗教和民族舞蹈的内在关系,并以满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为例说明宗教和舞蹈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意识在舞蹈中逐渐弱化,但它的影响并未终止,而是深深地沉积于当代舞蹈艺术中,并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推广壮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壮族各个分支族群,出版系列著作,从而达到重建壮族文化,增强壮族的文化自觉,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目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学者以及民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壮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辅相成,两者表现出高度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壮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经历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首先是壮族的民族认同.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壮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特别是西南边疆遭到外来入侵,壮族的国家认同日愈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政策,促进了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壮族的国家认同有了质的提升,维护了祖国南部边疆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该文评介美国杰弗里·巴洛从事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代表著、观点、方法及影响,旨在提供壮族研究的他者视野和西方观点,也望打破中西学者各说各话的独白场面,促进国内同行参与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