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金融业日益向国际化、一体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如何引入巴塞尔协议,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使我国金融业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已成为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一、《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金融业的影响《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在瑞士的巴塞尔所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简称,为加强对国际金融业务的必要的国际监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国际金融法律秩序,国际清算银行所属监督管理委员于1975年发表了“神圣公约”和“新神圣公约”,对银行的监督提…  相似文献   

2.
论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国际统一银行监管标志的《巴塞尔协议》,在国际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回顾巴塞尔协议中关于国际银行监管思想的演变,分析了(新)巴塞尔协议对国际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影响和我国现行外资银行立法,提出只有依据(新)《巴塞尔协议》的精神,加强国际银行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对中国的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发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实施《巴塞尔协议》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三、我国实施《巴塞尔协议》应采取之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南极条约》有效维护了南极洲的和平,促进了国际南极科学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有争议问题的“南极模式”。但近年来现有的“南极秩序”正在面l艋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南极条约》的未来走向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目前存在三种未来走向:《南极条约》解体、南极“联合国化”而变为人类共同财产以及《南极条约》继续存在。由于《南极条约》高举和平与科学的旗帜,以及南极条约协商国家的强大政治经济实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现行的《南极条约》仍是规划南极事务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多数国家民法典把习惯(法)作为一种法律渊源。习惯(法)与国家法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它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民法典(草案)应当把习惯作为制定法的补充渊源。国际习惯不同于国际惯例,后者只有在法律确信的基础上才能构成国际习惯,才能构成国际法的渊源。我国民法典(草案)中的有关条款应当将国际惯例改为国际习惯。我国加入的民事方面条约并不在我国直接适用,特别在WTO协议方面,我国将倾向于主要采取“转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巴塞尔核心原则》为代表的巴塞尔协议 ,是国际金融体系 ,尤其是国际银行业的国际规范和准则。借鉴巴塞尔协议的规定 ,总结我国金融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及时制定和修改有关法规 ,对于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金融法制建设 ,增强我国金融业的防御力 ,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际货物买卖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各国均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来制约其活动。为了减少国际贸易的法律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联合国于1980年在维也纳通过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公约,即《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简称《公约》,CISG),我国也是缔约国之一。该《公约》集英美法和大陆法有关合同法和买卖法之大成,融合其规则于一体,是目前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方面的最佳法典。我国也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简称《涉外法》)。该法体现了我国涉外立法的特点,既立足于国情和四化建设需要,又充分考虑到国际经贸活动中公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我国《涉外法》确立了国际条约“优先适用”的原则,该法第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合同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条约与国内法一般关系理论及中国法律涉外条款的规定出发,探讨中国对国际条约在国内的一般态度,中国海事立法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的密切联系,分析中国目前适用海事国际条约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银行资本充足性标准的历史沿革,分析了该标准在美国银行业监管制度下的演变以及向《巴塞尔协议》所制定的国际统一标准过渡的情况,讨论了《巴塞尔协议》发布之后发达国家银行的反响,探讨了90年代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在国际银行监管方面,特别是在资本充足性方面所进行的新探索和实施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0.
由于西方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使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产生了国际债务危机和银行间的不平等竞争,为解决上述矛盾而产生的《巴塞尔协议》使国际银行业的管理进入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11.
TRIPs协定对地理标识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RIPs协定是迄今为止给予地理标识最为完善和最有影响力保护的国际公约。协定明确了地理标识的概念,给予地理标识三层次的保护,同时就与商标和通用名称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种种例外。作为地理标识的来源国,应针对这些例外作好本国地理标识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国多次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充分执行TRIPS协议,中国不得不为自己辩护,坚决反对指责。为了解决这种纷争,本文力图从条约法角度分析和论证TRIPS协议缔结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错误和被胁迫的存在,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在实现统一化的同时必需照顾到多样化要求,否则,执行时将会遇到困难;并且主张在TRIPS协议执行过程中,少些指责,多些理解、同情和支持,才能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单方退出条约行为近年来屡屡发生且具有任意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法律秩序的稳定性。现行有关条约退出的国际法律规制存在缺陷,不能对条约单方退出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限制。条约单方退出不仅要符合条约中的退出条款,同时也要受条约必须信守、诚信原则、国际合作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限制。为完善对于条约单方退出行为的国际法律规制,应明确条约退出权的权利基础及其限制,严格条约单方退出的要求,理清单方退出的法律责任,并加强应对不正当单方退出行为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世界贸易组织(WTO)下多边贸易协定之一的《政府采购协议》(GPA),是现今国际社会规范政府采购市场最为重要的国际性条约。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及之后的世界贸易组织时期,与G0A有关案例主要存在采购主体、非歧视性原则、采购合同价值认定、例外规定适用等方面的纠纷,而中国加入G0A需在研究相关案例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政府采购的政策及目标,推动在本国市场内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采购机制。在谈判进程中,中国可从明确采购实体范围、采购合同计价方式、技术条件设定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在对等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例外规定,整合国内法与G0A的有关规则,促进政府采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善意履行条约义务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并构成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础。但是,在国际社会中,规避条约义务的行为逐渐出现。若一个国家采取签订双边条约的形式来规避法律义务时,如何判断该双边条约的效力以及认定条约缔约方的责任,是国际法值得研究的问题。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缔约国与非缔约国之间的不移交协定,在事实上构成了对规约义务的规避。但是,这种协定不能简单的被确定为无效。本文以美国所缔结的双边不引渡条约为例,分析了此种协定在现行国际法规则下的有效性,并为同样是该规约非缔约国的中国提出了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有约必守原则的例外,情势根本变更原则无论在合同法还是条约法中都很重要,合同法与条约法中的情势根本变更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主要是因为人们将国内法的概念、规则和原则类推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二者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条约仅约束当事国 ,未经第三国同意 ,条约既不能为第三国创设权利 ,也不能为第三国施加义务 ,即条约对第三国既无损也无益 ,条约的这一相对效力原则已经成为习惯法的一部分。然而 ,这一古老的原则受到当代国际法的冲击 ,《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将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及于非当事国 ,欧共体将其制定的规则直接适用于成员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其尚未生效以前就由非当事国参与修改。条约对第三国效力的新发展是否有助于继续维持国际关系和建立在国际关系基础之上的条约关系的稳定 ,这是当代国际法应该予以回答的一个棘手而又现实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体系的日益丰富使得条约解释问题日趋复杂。在国际争端裁决机构和国内法院的适用条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条约用语含义、条约间关系的解释问题以及条约解释主体、解释的效力等问题。中国尚缺乏明确的条约国内法解释的程序保障。在WTO中与国内立法有关的事项被认为是事实问题,由于存在着与翻译有关的某些不确定性,对事实的确定会受到限制。对于中国《缔结条约程序法》中的条约解释条款应予以修订,以明确条约在中国国内的解释主体、解释程序以及条约翻译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国际法中,条约是形成习惯国际法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条约来形成习惯国际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若干条约规则成为习惯法,二是条约整体成为习惯法。前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1)编纂现行习惯法规则,(2)明确正在形成的习惯法规则,(3)促进习惯法的逐渐发展,为此须具备条约的造法性、条约的普通性、通例、法律明信等条件。后者主要采用一揽子协议方式,除须具备上述条件之外,还应符合有大量的利益受该条约影响的缔约国和条约不可保留等条件。这四种方式在《海洋法公约》都得到了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