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吸收中国本土资源,从中国传统儒家精神角度对经济法理念进行新的解读有利于经济法在中国土壤上的迅速发展.经济法理念主要体现为"社会本位"、"平衡协调"与"以人为本";儒家精神主要归纳为"仁义中和".尽管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然而将两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它们存在诸多耦合.同时,从现实的表现看,经济法理念中蕴涵了丰富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对经济法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思想史对中国经济法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理论,学者的分析多集中于经济法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而较少论及甚至忽略了其思想基础。法律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在经济法的产生中,经济法思想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根据对经济法产生所起作用的不同,经济法思想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经济法思想史对中国当前进行经济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价值和理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理念是价值上位阶的概念,理念高于价值。经济法的理念即经济法诞生之初便具有的,贯穿经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整个过程,体现经济法基本立场和终极追求的经济法所特有的精神特质。经济法从诞生之初便体现了和谐与发展的理念,根据价值和理念的关系,可以从传统阐述中抽象出现代理念,而且经济法的后现代性要求其具有和谐与发展的理念。树立和谐与发展的经济法理念对经济立法有指导意义,符合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治国思想,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  相似文献   

4.
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具有独特性与综合性.基于主体的基本权利在经济法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突出作用,可以权利分析为视角进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法的哲学基础,居于最高指导层次.在学科互动中,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理学、伦理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则分别而又共同地为经济法提供操作层次的理论基础.虽然,上述学科对经济法发生理论影响的路径和程度不一,但都不可或缺;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经济法理论基础系统".破解经济法研究领域的这一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家协调说、需要国家干预说是经济法学界的两种影响比较大的学说,首先对这两种学说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两种学说有三个方面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承认市场失灵、都将经济法界定为社会本位法、都认为协调或干预要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同时认为它们的主要分歧之点在于对经济法的产生、立论点、性质、调整对象、法律责任的认识不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法应以"协调干预论"概括更为科学,因为这样的概括就将学界公认的经济法的两大部分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的精神都包含在内.最后本文对经济法的一些基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论经济法的主体——对经济法主体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过去的经济法主体研究,对经济法主体在概念上表述不一,但深究起来,这种表述上的差异不能说明问题,其深层的原因在于学者们对经济法主体的特质即经济法主体的特征的认识有异.经济法主体应该是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现存的社会主体.因而对于经济法主体特征的认识应该放在经济法律关系中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法主体加以类型化.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体系的传统构建理路乃是经济法学说理路、市场经济逻辑理路和法律体系层级理路。然而,就经济法最深刻的人性根由考察,这些理路仍然注重了最直接的表相而忽略了经济法内在的人性精神与价值。从人性的运行规律即人性的需要与满足来解读与构建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应当由生存保障法、人性平衡法、人性发展法和控制国家干预法构成。  相似文献   

8.
在政府采购制度中,其采购主体、采购目的、采购权、采购原则和采购程序等方面既不同于以往民事法律制度,又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法律制度,具有明显的公、私法相融合的现代经济法精神的政府商事法律制度特征。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商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讨政府采制度的法律特征,目的在于以现代经济法之理念和精神来认识和理解我国《政府采购法》,努力使政府采购行为真正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经过2000年修改后,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有关问题仍值得探讨.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的界定有待拓宽;新法吸收了旧法的精华,仍采用将"损害赔偿"与"罚则"分开的立法模式,但应加强产品责任立法,使我国的产品质量法真正成为产品责任法;产品瑕疵和产品缺陷的有关问题也亟需进一步考究.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基本价值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与别的法律理论一样,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它必须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首先介绍了研究经济法价值的必要性和曲折性;接着阐明了确立经济法价值的理论预设确立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的经济法价值理论;最后指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在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法精神是民事法律规范之根本价值取向和立法宗旨的反映,平等、自由、私权、公序良俗等民法精神在法律精神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指导民法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法科学生的民法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民法精神应当是民法教学的基本任务,为此必须突出民法精神在民法中的地位,通过讨论式、辩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使法科学生正确认识民法精神与民法理论、民法规范以及民事案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确立对民法精神的信仰,并内化为职业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的哲学基础的研究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知识型”是福柯名著《词与物》的核心术语。哲学和法学都浸淫于时代精神之中,虽然表面名目疆域划然清楚,但井水不犯河水表象的底层,却是浑然一体地下水径流潜伏贯注于焉,其间存在学科话语底层共同的语法规则。文章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经济法学的母国——德国的哲学发展对经济法学产生的影响,分析和阐释了当代经济法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认为纵横统一说的根据不是过去经济法学界所说的计划和公有制,而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或者说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法律乃善良公正之术。人文精神在法律人才的培养中有着特殊意义。以《经济法》教学为例,可从以下四个途径着手:展现教师人格魅力,增强学生人文意识;挖掘法学学科内涵,召唤学生人文精神;革新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人文精神;开展法学社会实践,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的建构,民众的守法精神固然是根本,但只有对法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产生了双重认同,对“法律人”有了内心的信任,守法才可能真正内化为主体心中稳定的精神内蕴。因此,法律信仰的精神内蕴是以法学家的批判精神和法律职业者的法治精神为其前提基础和内在动因,以守法精神为其完美展现的统一,而在中国法律信仰的建构道路上,并非是民众,而是法学家和法律职业者应当担负起特殊而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论法治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秩序与境界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三个层面的一体椎进与彼此互动,其中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休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主参与、合作、协商的契约精神是民法与行政法关系的契合点。这种契约精神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各个环节均有所体现。而且,契约精神在行政领域得以运用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契约精神在行政法领域的运用,为行政法从"执法型"行政向"引导型"行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行政活动提供新的管理思路。另一方面,民法中的契约精神在行政法领域被认可肯定,也为民法发展提供公法环境,进一步确认了公民的权利地位与权利意识。民法与行政法具有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的权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知识背景交叉化、综合能力现代化和个人素质全面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法学教育肩负着传承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律精神的使命,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法律人才的重任,必须构建高效的法学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法学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法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形成扎实宽厚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法律创新能力、以培养法律精神为核心,针对影响法学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法学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