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和谐的价值取向与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具有内在统一性。真善美反映了主客体关系在认识、实践和审美领域中分离或对立状态的克服和解决,贯穿于这一主客体统一过程的是和谐价值理想的实现与和谐价值之境的呈现。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价值旗帜,真善美是人类世世代代为之追求和趋赴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2.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中心人物 ,其他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她反映出来的 ,她的活泼可爱给整部作品增添了活力。本文主要从人物的性格分析和发展等方面探讨伊丽莎白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3.
4.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凝聚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智慧和斗争经验,因而具有惊人的谋略和绝世的才能,几乎成为智谋的化身和代名词。诸葛亮形象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智谋”,其悲剧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谋略的悲剧,它主要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最外层是出处选择时人谋和“天时”的矛盾;中间一层是进入刘备集团后人谋与刘关张“义气”的矛盾;而最内层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其自身性格中智谋和忠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当前许多冲突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各种文明在其所处的特定时空情况下,在具体实现其基本价值观的方式之间存在着的根本多样性的问题.价值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来自人权领域,而人权可分为三类:个人自由权利、基本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均是建立在存在着根本差异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这些差异导致两种不同的价值冲突,即能够达成共识的“同质”竞争环境下的冲突,以及通常不可能达成共识的“异质”竞争环境下的冲突.异质价值冲突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文化个性的共同点即重要性的缺失;某些文化价值观可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根本,但对于其他文化而言却是无法接受,甚至是可怕的.对同质和异质竞争环境下价值冲突之间的差异的哲学分析表明,异质环境在当前加剧的文化多样性状况下已成为主导.本研究采用对话多元化理念和作为实践智慧实例的文化价值辩理的理念,为异质空间中的价值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对话多元化可定义为:在异质环境下彼此冲突的价值观中生活的人们之间开展的一种有意识的精心组织的批判性对话.文化价值辩理的目的则是为了激发起此类对话参与者的自我反思的态度,而无须要求他们放弃其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分析君权神授、血统继承、选举产生、政变夺权和国际冲突决定五种方式,论述法国、德国、俄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君主权力的继承和获取。通过继承,继位者将获得掌控一个国家的大权。就国内而言,某个王族或统治集团将掌握与支配这个国家的政府、财富、资源和军队;就国际而言,一个国家的国土、领地、属地、战略地位、经济,有可能全部或部分地落到其他国家的手中,甚至会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君位继承权,其实就是国家的统治权或王族的统治权,谋求这个权力,事关维护或丧失国家利益。虽有数种权力继承的途径,但要将这种权力继承变为现实还是重重困难,甚至将通过血与火的磨练。了解君主权力的继承,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欧洲近代政治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涵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仁与知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仁是主体的内在德性 ,知具有知识与智慧双重内涵 ,知识是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所获得的对经验世界的认知 ,智慧是一种应对与理解社会人生的能力。孔子处理仁与知关系问题的方式是仁知合一、以仁统知。他通过“化越超为内在”的方式 ,实现了“下学而上达”的目的 ,打通知识通往德性的道路 ;又以仁纯亦不已的创生性 ,达到了内在德性的外化 ,从而把上下内外打成一片 ,实现了德性与知识的圆融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智慧穿越历史时空,国学经典《道德经》对当今有不可替代之功用,道家文化是当下的需要,对现实社会现象有微妙的指导作用,其精华极具现代意义和价值。《超越时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经〉》一书正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工具书,修身处事的指导书,全民阅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1.
行动研究是为了促进改变.从产生至今,行动研究已经发展出科学技术的行动研究、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和批判解放的行动研究三种主要流派.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在台湾实践和推动的行动研究,是在其导师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n)《反映的实践者》的基础上,转承了实践取向和批判解放的行动研究学派,并在台湾30多年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而活化了行动研究,它对“改变”尤其具有深刻的解释.夏林清教授强调一个行动者的行动研究应该根植于自己的历史和情景脉络中,承接历史和前人的资粮,从中寻找改变的方向和行动的动力.强调他山之石只有立基于自己的历史和实践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德提出了作为道德律之基础的“自由意志何以可能”的问题 ,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公设”,而牟宗三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公设”而是真实的存在。其实 ,康德与牟宗三分别代表中西哲学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与传统 :“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由“转识成智”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神学”,而“由智化境”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 ,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 :(1)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2 )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 ,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3)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作品对诸葛亮的“多智”虽有夸张过甚之处 ,但对此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就总体而言 ,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史学史上 ,宋代皇权对国史修纂的控制和干预是全方位的。宋代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程序把国史修纂的各个环节置于封建皇帝亲自审查和监控之下 ,从而影响并损害了史学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儒释道思想因素与苏轼人生艺术的关系,表现在学习和应物两个方面。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学习,一方面是自觉的广博的学习和吸取,既沉潜深入而具体落到实处,又虚怀客观不以先入之见阻止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学习中将三家精神根本性的主张“打通”,以他特有的熔铸才能,构造成了一个周密的思想结构。他对三教思想在学习基础上的融会,不是所谓“为学术而学术”,而是“遇物而应,施则无穷”的“应物”。  相似文献   

16.
以非理性的全新视角,挖掘康德哲学美学的痛苦智慧,及其本体论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痛苦智慧的本体论内涵,其一是言明康德人类学研究的真正动力,是痛苦体验;其二是阐述康德对痛苦奠基作用的交代,进而澄清痛苦智慧的本体论意蕴。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法律思想史家的学术贡献。认为张国华、饶鑫贤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法律史研究的组织者、学术活动家和著名法学家;在总结与继承、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骨干、开展学术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书《老子》与90年代初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学术界掀起了对老庄本人、著作及其哲学的研究的热潮,特别是老庄哲学一直成为学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上,很多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因为大国权力更替而往往发生战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这一“陷阱”,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进而在联大演讲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质上,“修昔底德陷阱”是一种历史现象而非历史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集中阐释,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崛起开出的一剂良方,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自信、智慧与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