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于巴金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外学者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但对巴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还是一个较少接触的题目。不少研究者指出了《家》和《红楼梦》的内在联系,但也只局限于个别作品的比较。 巴金自己承认:“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家的影响比较深,我是照西方小说的形式写我的处女作的,以后也就顺着这条道路走去。”①他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毫不隐讳受过某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从文化学的方位对巴金进行考察的论文时有所见,但大都集中在对巴金作品的文化价值的探讨上。而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不懈追求,不但造就了巴金卓越的艺术成就,也形成了他复杂、丰富和色彩斑斓的思想性格(思想性格:指在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中所包涵的观念和态度)。探析巴金思想性格的文化内涵及其特征是我现在一系列研究的主旨。由于巴金的人生历程较为漫长,为了叙述的明了和方便,笔者把它分为四个时期(青少年时期1904-1927;创作丰收时期1928-1949;建国后及“文革”时期1950-1976;新时期19…  相似文献   

3.
最后的尊严     
巴金先生晚年病重时曾提出要求,希望能让他保持最后的尊严,不要在他身上插那么多管子,浪费那么多贵重药品,让他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他最后也不再说什么,因为他非常清楚,他已经不再是为自己活着了。  相似文献   

4.
巴金以文学创作的实绩知名于世。他的不朽 ,首先是他为中国文坛奉献出《家》、《春》、《秋》等等一系列震撼中国现当代几代读者人心的史诗般的巨著。同时 ,巴金本人又是一个善于进行理性反思和总结的作家 ,他在文学作品出版之时或者之后 ,一般都有谈论作品创作的理性文字公诸于世。巴金的美学思想在晚年臻于成熟和深刻 ,其中有不少专门命题和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本文主要对巴金的“我不是文学家”和“说真话”这两个非常著名的命题 ,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文革”已经成为他们的记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叙事资源和想象空间,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写作姿态与写作方式.贾平凹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文革”个人记忆写出来,通过“古炉”这个小山村“文革”的爆发过程揭示了“文革”之火是怎样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燃起的.小说《古炉》的“文革”叙述突破了对“文革”单一政治批判的叙述框架,促使人们思考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巴金的无政府主义,1958—1960年期间,全国多家文艺报刊曾给予批判。“文革”年代,巴金更被毫无根据地作为“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祖师爷”加以声讨,甚至要巴金对当时极左路线煽起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负责”。这是极其错误的。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巴金及其思想的论述,或者回避这一问题,或者对这一问题轻轻的一带而过,似乎无政府主义对巴金影响不大或没有什么消极影响。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如此也不可能对巴金及其无政府主义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评价。本文力图从事实出发,以辩证唯物的观点重新评价巴金的无政府主义。(一) 有人认为“巴金是一生致力于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宣传的。说巴金  相似文献   

7.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8.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巴金在六七十年的创作历程和基不与本世纪同龄的人生阅历中,从未停止过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巴金终其一生用文学创作和自己的言行探索“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他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个自觉地后起改造国民的灵魂,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弘扬现代人格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程也是他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而巴金对现代人格的弘扬更多地表现为对奴性人格的批判。巴金对奴etlj、格的批判,一eie于主活的…  相似文献   

9.
巴金曾经三次踏上法兰西的国土,通过文学、景观、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亲密接触法国文化的多个侧面,所以他无论在创作和革命思想以及人格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文章认为巴金作为一个主体,他不仅被动接受了法国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个人的经验和追求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法国文化作出了个性化的阐释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出他者形象对自我文化的迂回式反观,主要探讨了在巴金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平民社会的阐释,以及“文革”后巴金对法国文化关注重点的转变中所深刻透析出的他对中国革命及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1.
巴金《随想录》以一颗赤子之心和非凡胆识,倾述了真言和真情。该书的价值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其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年逾古稀的巴金立志写《随想录》,主要的是出于对“四人帮”的满腔义愤和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但其中受俄国作家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启发和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随想录》评价甚至巴金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随想录》是巴金思想走出文革阴影后,对建国后党所犯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个人反思,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更多却表现为思想表达的个人异质性。作为个体思考的文学表述,其中有些篇章在美学特征上确有瑕疵,但并非是十七年及文革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延续,其中的精粹之作达到了可以流传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3.
1936年的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更是深深唤醒了年青一代。此间巴金收到了许多书信。追求他的人很多,但他没有爱过任何人。当时,爱国女生中,有一人写的信最多,信中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几乎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从未见过面。最后,还是萧珊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巴金深感萧珊是位开朗、细心的女孩。因为,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这显然是怕巴金不认识她而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人性和人的自由平等幸福。这一人的理想源于成长经历和时代因素。他将文学作为实践这一理想的途径。从《家》、《寒夜》到《随想录》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巴金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学注入了人的因素 ,达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人性的开掘 ,从而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获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巴金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既属于历史又属于中国 ,既属于当下也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随想录》的言说风格,体现了巴金的“历史现场保护意识”。倡言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文革”博物馆是这种意识和谐、完整的显现,也是一位世纪老人思想智慧的集中呈现。其意在倚重“五四”新文化资源,重建当代中国知识群体的精神空间和人格范型,追忆巴金的意义在于在当下语境中为知识群体树起一个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6.
当第一次国内大革命白热化的时候,巴金正在法国巴黎过着他的忧郁的生活。在“卢骚的铜象下”倾注自己全部的激情和悲哀,在“灭亡”的稿纸上安慰他的空虚和寂寞。然而,当他抱着憧憬的心(?)到中国的时候,大革命已经失败了。他所能看到的只能引起他更大的悲哀。于是,他被这一种新旧交织的悲愤的情绪所燃烧,还没有、也没有想到去仔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社会现实,就以一种直观的感触和他所坚奉的“信仰”所支配,匆匆忙忙的写出了他几百万字的作品。巴金的主要作品就是在这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出来的:大革命失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是“宁可错杀千人,不可走漏一个”。在一九二八年后的几年中,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极不精确的数字,直接被害的革命者就有百万人以上。正如在巴金的“新生”中反映  相似文献   

17.
材料一:巴老拒设“巴金文学奖”巴金老人一向低调,自爱而谦逊。他曾经明确表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四川)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巴金诞生于成都正通顺街的故居已经不复存在,对四川省要求予以恢复的消息,老人坚持说“不”。1986年10月,曾连续3封信一再“申明”:“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关于我本人,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传…  相似文献   

18.
永远芬芳的红学奇葩——《红楼梦人物论》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些天 ,王金陵同志来电话 ,要我为她父亲王昆仑老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重版写篇序。王昆老是我的乡前辈 ,也是红学前辈 ,文革前和文革后我曾多次去看望他 ,乡音犹存 ,别有情味。但那时我还未研究红楼梦 ,所以话题都是家乡的事。王金陵同志是我人民大学的老同事 ,我们一起经历了惊天骇地的“文化大革命” ,一起挨批斗 ,一起关牛棚 ,我们还暗递过信息。那时我们完全被隔绝了 ,根本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有一次 ,我从张自忠路住处到西郊人大 ,路经平安里 ,看到南墙上贴的大字报 ,赫然说“冯牧畏罪自杀”。我看了大吃一惊 ,心怦怦地跳 ,也不敢去…  相似文献   

19.
进入古稀之年的我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十年压抑、十年沉默之后,花了将近八年时间,一字一字写出了五卷《随想录》。老人在该书“新记”中写道:“我写好第一百五十篇‘随想’就声明‘搁笔’,这合订本的‘新记’可能是我的最后一篇文章。”“六十年的写作生活并不使我留恋什么。”“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我们读完这部被他自己称为“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的精心巨制,完全被作家那颗滚烫的心、真诚的心打动。他那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忏悔自省的意识,深刻探索的精神,顽强奋进的毅力和赤诚坦荡的胸怀,使我们每读一遍,都受到一次灵魂的震撼,不能不在“真话文学”面前陷入深思。  相似文献   

20.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贾玉民还是在1932年,巴金发表了最令人读之沉痛的中篇小说《砂丁》以后,他的一些朋友认为他的作品“忧郁”太多、太重,希望他更多地去写“光明”。巴金感谢他们的好意,但也进一步申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意图:他并不是害怕反动政府的迫害而不敢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