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刑事政策是刑法的灵魂,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具有指导作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刑事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遵循惩罚与宽大相结合、保障人权等特殊原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刑事政策具有时间、区域、案件类型等方面的区分。在案件类型上,分为一般主体实施的犯罪和公职人员实施的犯罪,本文分析了刑事政策在预防和惩罚不同类型犯罪行为所具有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优势。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农户生计造成了全面且持久的冲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进程。以新冠肺炎疫情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案例,从随机突变论的全新视角,构建疫情前后的农户生计水平演变动力学模型,基于疫情核心区湖北省的465户农村居民调研数据,采用非线性实证分析方法,探寻农户生计脆弱性引致因素及恢复路径。研究发现: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诱发农户生计水平的突变,其程度由生计风险决定,且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疫情冲击下,农户自然资本具有显著的抗风险能力,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损失甚微,而金融与社会资本却遭遇重创。疫后农户生计水平的不同源于生计策略差异,务工主导型农户生计脆弱性较高,而农工互补型农户适应力最强。现行的惠农政策对复工复产虽然有效,但农户生计水平恢复具有时滞性。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以农户生计策略为导向,制定并完善农户生计风险应急机制,探索差异化、特色化支农助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户多元化增收渠道,提高农户生计韧性和稳定性,实现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卫生统计工作越来越需要快速和高效的开展。2002年,我国制定并实施全国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各级卫生部门利用《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建立了基本卫生信息数据库,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服务。但SARS以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医疗救治要求提供动态卫生信息,现行调查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我们展现出了应对危机的强大能力,也暴露出了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近年来,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重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实践看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制度性的不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要闻速览     
《人民周刊》2020,(9):8-9
我国多海域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5月1日起,渤海、黄海、东海和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海域全面进入为期三到四个半月的海洋伏季休渔期。所有省份响应级别均为二级或以下湖北宣布,5月2日零时起,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至此,全国所有省份应急响应级别均为二级或以下。  相似文献   

6.
《现代青年》2020,(2):104-106
当前,全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海南省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团中央发出动员令,号召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团员青年投身疫情防控。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海南全省各级团组织积极响应号召,科学有序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夺取防控斗争胜利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7.
新华 《人民周刊》2020,(7):12-12
国旗半垂,举国同悲。4月4日,庚子年清明节,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首都北京参加悼念。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罹难。  相似文献   

8.
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当前,全国和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十分严峻,防控工作进入最关键时期。我省已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抗击新型胙炎疫情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立足本职、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抗击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为此,黑龙江省总工会提出如下倡议。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蔓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和化解风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在制定方案、采取措施、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用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推动防控工作向法治化迈进。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因高校内部管理因素导致的学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科学设置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基于项目决策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稳定状况评价模型是文章的研究重点.具体步骤为:首先,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当前时点学校内部管理因素作用下的校园稳定状况;其次,通过引入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未来校园稳定状况做出预测,进而时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11.
靳全明 《统计与社会》2007,(2):41-42,26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透明度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屡见报端,每每都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电视上各级政府人员亲临于一线指挥抢救的画面牵动着人心。“突发公共事件”给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对执政党公共行政能力持久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既对全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给人民群众的生计造成了困难,为此,特别需要作为保障民生“定心丸”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器”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重要作用。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从免除患者的救治费用到及时认定在一线牺牲的医护人员工伤并发放抚恤金,再到对慈善捐赠款物的管理与使用等,已经初步展现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工具的强大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的构成框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俊 《统计与决策》2006,(13):54-57
所谓突发事件,即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能引发社会连锁反应和严重后果,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其主要特点一是突发性,即高度的不可预测;二是区域性;三是持续性;四是严重地破坏性。其中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  相似文献   

14.
疫情!统计?     
从工作上讲,卫生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准备不足,防疫体系比较薄弱,当非典型肺炎疫情出现后,没有及时对全国的疫情制订统一的收集、汇总、报告制度,要求不明确,指导不得力。北京市做了大量工作,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抢救患者,作了艰苦努力,但由于有关部门信息统计、监测报告、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做到准确地上报疫情数字。这些工作中的问题,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改进。《摘自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4月20日记者招待会讲话》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高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当务之急。构建了一个包括金融中介部门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NK-DSGE),利用1995Q1—2021Q4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者价格指数对相关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以全要素生产率冲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冲击以及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作为外部冲击,探讨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并分析了基础泰勒规则和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规则的调控效果。研究表明:(1)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积累与上升,影响金融稳定;(2)以信贷市场流动性和银行杠杆率为信号源的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在应对货币政策冲击时表现较好,能够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政策目标;(3)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会带来产出、投资等的减少,加剧经济系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可以降低货币政策不确定所诱发的波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受到地震、战争、传染性疾病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威胁。在某种意义上,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比战争和地震的威胁还要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幅度提高,局部的传染病疫情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迅速演化为全局性的重大危机。公共卫生法治对于科学有效防治传染性疾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社会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辉 《统计与决策》2022,(22):170-17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运用,在多区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智治协作的同时,区域间政策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区域政策协同的八大模型,引入行政权力、利害关系等中间调节变量进行仿真检验应用,发掘区域间政策协调交互周期影响、行政权力影响、利害关系影响的特征及规律,为全球性风险时代区域间突发公共事件智治政策协同与交互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与智能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张萃  符航 《统计研究》2021,38(8):111-120
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前沿新论题。本文从一个较新的网络拓扑视角,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构建了一个由病毒感染人群流动形成的城市间疫情关联网络,并探讨了城市在疫情关联网络中的位置对其疫情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传染病疫情呈现出紧密的网络关联性;疫情的风险程度与城市在疫情关联网络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处在网络重要位置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关联度较高,从而面临更大的疫情风险,这一点在针对城市群和交通枢纽聚集性感染风险研究中尤为突出。拓展分析表明,城市网络中心度具有疫情扩散风险放大效应,关闭离汉通道措施有助于降低城市在疫情关联网络中的核心位置对本城市疫情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应急物流的特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急物流是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非常规物流活动,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军事战争都会产生应急物流,因此研究区域性应急物流系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不同的事件特点分析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区域性应急物流特点,可以为决策者针对不同背景进行相应的应急物流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前,防范信用风险传染外溢,科学应对地方债务风险持续扩张,是我国监管部门所面对的重大议题。本文基于2017—2022年我国22个省份的城投债信用利差建立风险网络,结合前沿的弹性网络收缩技术与网络拓扑分析方法,探讨债务风险跨区域传染的路径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表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位于信用风险网络的中心,而西部债券市场韧性较低,其融资成本极易受到外部风险异动的影响,属于风险的净接收方。同时,省际信用风险传染存在明显的地理集聚效应,信用风险溢出强度会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衰减;在城投债网络内,经济增长波动性较高的省份,更可能对外输出信用风险;此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城投债信用风险的网络结构形成了显著冲击。本文研究为现阶段防范债务风险的跨区域传导,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