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在环境伦理视阈中,当前中国日常生活模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人自身的异化等现象.低碳生活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碳联系"的伦理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环境伦理的"阿基米德点".只有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人才能消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世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5):36-4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应对世界问题的理论构想。理论构想只有具备现实基础,才能不断掌握群众,转化为现实。本文从哲学三大元理论存在论、意识论和价值论角度,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人类水平上的"类存在物"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结果正逐步成为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方法符合思维变革趋势。在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了共同价值理念,坚持尊重融合共同建构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共同体的承认"是知识生产的根本动力,在西方"期刊承认"乃"共同体承认"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人努力生产、发表创新性的知识以赢得"共同体的承认".然而在我国,量化考评下的"期刊承认"并未得到大部分学术人的真正认同,已非"共同体承认"的一部分,学术人生产知识主要是为了取得形式化的"期刊承认"以满足各种实用性的目的,而非生产出创新性的知识以赢得实质性的"共同体承认","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失灵.为了化解两者之间矛盾,我们一方面应使"同行评议"机制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制度,以弥合"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之间的断裂,从而真正激励学术知识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5.
张莉 《社会工作》2015,(3):107-116,128
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性,不仅一般性地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必然互动,而且也是"五个文明"建设和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时代呼唤,是中国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现有城市社区教育体制和运作实践,虽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乃是由于缺乏一个"共同体"的意识,没有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模式,因而造成了各种机制和统一性体系的缺失,其中包括共享共建的管理机制、激励约束和利益协调的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等。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构想,在现有城市社区教育体系中引入"共同体"的理念和体制,把"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以及与此相关的本质特征、结构样态等作为破解现存问题的根本路径,从而为形成具有一般性的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理念以及建构普及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活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这就是“生活”范畴。正如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自由”等范畴对后来西方哲学有着广泛影响,并发展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等学说一样,马克思的生活范畴也对西方思想发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法国哲学家列裴伏尔就此专题写出《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1968年)的名著,卢卡奇的学生、匈牙利女学者阿格妮丝·赫勒写出《日常生活》(1970年)一书,等等。在当代西方学术中,日常生活的社会分析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且这个理论在近来也已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7.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怀玉 《求是学刊》2003,30(5):44-50
文章比较分析了列斐伏尔、海德格尔、赫勒与科西克等几位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他们从不同角度共同发现,日常生活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而是无可挽回地趋向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状态。但他们又不约而同地认为日常生活并非无可救药,仍然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创造潜能与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整合布迪厄与墨顿关于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了量化考评制度对两所地方性大学44名学术人知识生产实践和观念的影响。文章认为由于我国的"期刊承认"并未得到大部分学术人的真正认同,已非"共同体承认"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机机制的失灵。  相似文献   

9.
实践共同体理论强调共同体是在持续的意义协商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借助该视角对中小学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日常沟通情况和身份建构问题.研究发现:家校相处缺乏深层意义协商;对彼此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家校对合作的想象;教师单方把控力量集结,使"合作"沦为"家长配合".究其原因,首先,学校制度安排挤压了情感互动空间,限制了家校双方的身份意义;其次,尊师传统强化了家长对教师权威的信奉,滋长了现代教师专业主义;此外,技术媒介仅为强势的校方所用,没有成为促成家校共同体的力量,并可能强化刻板印象.建构家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促进教师和家长反思固有价值理念,为新关系、 新身份的协商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由一系列社会运动和政策实践所引发的科学民主化问题长期缺乏规范层面的辩护.科学哲学家基切尔的"良序科学"理论为科学民主化问题提供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然而,在对"理想协商"的论证中,他未处理好代议制与协商民主间的关系,原因在于所使用的民主的工具论证对价值的非完全承诺,从而导致了民主模式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