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余 《中华魂》2010,(2):22-22
当年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即将陷于低潮的时候,资本主义的“领头羊”们简直高兴得难以自持,以为“莫予毒也已”.天下是他们的了。孰料好景不长,资本主义接连出现危机和震荡.近年来的金融危机更是弄得他们手忙脚乱。更严重的是.不久他们即惊愕地发现,社会主义并没有被他们“不战而胜”,不单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中国傲然挺立.而且就在他们的萧墙之内,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不绝如缕.  相似文献   

2.
1988年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的一封读者来信,题为《我不能放弃原则》。信中尖锐地指出,社会上涌动的一股股所谓“反思历史思潮”,实则是主张全盘西化的逆流。她还说,当前报刊上轰动一时的文章只能使人迷失方向,是给社会主义的苏联抹黑。文章提出了当时舆论界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如国内外敌对势力支持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的空前活跃,各种媒体和研讨会上拼命鼓噪的西方议会制、多党制、彻底否定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恶毒攻击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调,等等。这封信即刻在全苏联引发了…  相似文献   

3.
苏联问题专家普遍认为,苏联正处在他们所称的“危机”的阵痛之中,一些人更夸大地认为苏联濒临崩溃的边缘。不少人预测苏联将会降为二流大国。但所有的人都赞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进行根本改革是绝对必要的。危机的概念仅仅描述了苏联形势的一半,另一半则可称之为“改革的两难困境”。根据传统认识,苏联体制无法单独对自身进行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4.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是由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课题组、中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联合摄制,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承制的8集DVD教育参考片。该片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中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本刊曾于2006年第12期刊登该片第3集《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解说词。应读者要求,本刊从本期起陆续刊载其余7集的解说词,它们在《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登载时,文字略有改动,技术上作过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5.
一、需要改革在这个世界上,谁没有听说过苏联的改革、公开性和苏联领导对国际关系的新态度呢?尽管不同的人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许多人对当前苏联国内发生的变化,抱有好感。我遇见的一些西方人都一个劲地问道:你们  相似文献   

6.
最近,苏修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评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苏联的经济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对比,大言不惭地把苏联千疮百孔的经济说成创造了“新成就”。今年一月四日,苏修叛徒集团在《告全党及苏联人民书》中声称:“苏维埃国家的形势,苏联人民物质福利的高涨,同资本主义世界劳动人民的处境和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7.
<正>1988年,当东欧巨变之风正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老炼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便在所写《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东欧进行积极的和平变革的时机成熟了”;“东欧共产主义者中间已经出现了信仰的完全失落”;“我们的目标是使东欧国家‘芬兰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汉译本第143—145页)。这些话变成铅字不到一年,东欧巨变果然发生。尼克松作为西方战略谋划人之一,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纵观二战后的苏美关系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随着各自实力大小的变化而时紧时缓。如所周知,苏美所奉行的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即以经济和军事的实力为后盾。为此,双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在不断地追求军事优势,以压倒对方,于是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夺,这也成为二战后苏美关系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二战结束时,苏联正处于战争的创伤之中,战争使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因此,苏联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尽快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改革是众多的内部社会政治力量和外部因素相互策应的结果,而这些外部因素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特征、方向和影响程度。调整伊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引发的。改革首要的权威的矢量,反映了苏共和苏联国家机构的经任命的杰出人物的改革家的努力。他们所追求的改革目标是把苏联式的现实社会主义改革成具有“人道的人”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企图实施东欧  相似文献   

10.
公元1991年8月19日,震惊世界的一件大事在前苏联的国土上爆发了: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发动政变。顷刻之间,执政长达74年的大党苏联共产党,于24日被迫解散,无声无息地消亡了。4个月后的12月25日,叱咤风云69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个春秋的苏联国旗悄然落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疆土分割成15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新国家。遗憾的是,1000多万苏共党员,面对被解散的结局,竟无一人站出来反对、抗议,令全世界费解。  相似文献   

11.
聂鑫森的《大师》堪称小小说中的精品。《大师》里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自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执着追求技艺精湛的职业操守。每个人都要自觉关注现实社会,主动关心世俗人生,真诚关爱所有的人,是充溢在《大师》里的人文情怀;文史知识渊博、情节安排巧妙、语言精练考究是《大师》突出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捷 《中华魂》2008,(2):54-58
来信张捷老师:最近我从《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上读到一篇文章《苏联亡国的原因》,历数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治体制的"反宪政潮流",断言这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该文对于断送了苏联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则大加赞扬,并附有此二人亲热地交头接耳的一幅照片。  相似文献   

13.
最近的阿富汗事件,不足以说明苏联军方目前已把它自己限制于消极保守的军事方针;但是这一事件所引起的震动和义愤,却也掩盖了一个事实:对于军事实力的效用问题和为达到苏联所追求的目的应该使用何种军事手段的问题,苏联曾进行过反复争论。实际上,苏联军方过去数十年间曾进行过一系列的争辩和讨论。所谓苏联“军方”,除了那些司令官之外,还包括主要  相似文献   

14.
一个作家 ,就应勤于笔耕 ;一个青年作家 ,就应有一种追求成熟的信念 ,要写就写出一个样子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 ,问题是发挥出来没有。古人云 :三十而立。利敏不到三十 ,就向读者奉献出这部沉甸甸的《岁月如风》。岁月是有烙印的 ,当然青春也有烙印 ,欢乐和忧伤也有烙印 ,有一些烙印可以被时光冲淡或冲去 ,而有一些烙印时光之水却无法将它们冲淡 ,更无法将它们冲去。《岁月如风》贯穿了一条心理线索 ,写得极有层次 ,真实地坦露了作者坚守的那一片情感世界。只要是文学创作 ,散文也罢 ,诗也罢 ,都与情感世界有关。作者个人的情感、思考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考察苏俄文学对道德题材的探索这一文学现象着手,通过对苏联作家钦艾特玛托夫的创作追求、文学理想,以及现实社会观念的嬗变等方面的论述,细致地剖析了这位当代苏联著名作家的长篇新作《死刑台》中主人公阿夫季形象本体,探讨了阿夫季本体形象所蕴藏的哲理内涵、历史深度,以及作为“现代耶稣”这一罕见道德典型出现在当代文坛的社会意义、存在价值。提出了自己一些尚不很成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1946年,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一年,斯大林在对选民演说中说:“……战争当然应该受到诅咒,但同时也是考验和检查人民一切力量的伟大学校。”这学校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用最严峻、最冷酷、最惨烈的方式不断地考验和检查每个人的生死观、幸福观及其对祖国的忠贞。从1941年到1945年的四年鏖战中,不到两亿人口的苏联,有两千万人殉难。遍地的灾难、汪洋的祸海泯灭不了、动摇不了十月革命建立起来的人民对祖国前途的信念。一千多名作家(占当时全  相似文献   

17.
观察现代苏联的要点1、改革与日本对苏的议论直到不久前,日本人对苏联的兴趣仍在不断地淡漠。其背景是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评价长期地、全面地下降。但是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以及在其领导下展开的改革,似乎意外地引起一股苏联热。对于以研究苏联为职业的人来说,这应该说是值得庆贺的事。但是,就象所有的热一样,这次的  相似文献   

18.
辛程 《中华魂》2011,(11):54-58
最近,有一个访问俄罗斯的代表团带回来一份材料《撒切尔夫人谈苏联解体》,很值得一读。全文不长,抄录如下:1991年11月,一批苏联炼油和石化专家出访美国休斯敦,参加美国石油学会的会议。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是一年前才卸任的英国原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会上撒切尔发表了约45分钟的演讲。中心内容可以称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会议组织者可能没有事先提醒她,在场的还有苏联人。所以撒切尔的演讲可谓是开诚布公、毫不掩饰。从中看出,她在苏联瓦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自己对此并不隐瞒,且乐于公之于众。她说: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军队俘虏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苏联与日本达成的某项秘密协议。日本人以溥仪为筹码,跟苏联做了私下交易,所以才莫名其妙地让溥仪去了沈阳。  相似文献   

20.
走进苏联现代文学的长廊,璨若星辰的苏联作家让人目不暇接,有两位作家尤其引起人们的留恋和凝注,这就是肖洛霍失和帕斯捷尔纳克。也许任何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只能是“苦闷的象征”,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而现实的层峦迭嶂决定了他的个人经历必然要走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与他们的许多同行一样,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命运都无可幸免的经历了一个山重水复的过程。许多年来,苏联国内对他们作品的争议及创作意识的评价是这样的尖锐而严峻,《静静的顿河》第三部是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出版,而帕斯捷尔纳克苦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