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与重要内容。我国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生态问题与矛盾。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矛盾,城市化迅速扩张导致的严峻环境问题,公众环保意识差形成的生态漠视,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完善制度支撑,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2.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是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理性选择,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目标在于引导技术创新发展向着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方向进行.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一是价值观层面建设;二是技术层面建设;三是环境层面建设.  相似文献   

3.
朱轶 《理论界》2010,(3):13-14
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生态伦理建构,是解决目前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几方面着手,进行生态化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向生态化转型是提升国际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安排.新常态下广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仍存在困境.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积极进行产业生态化转型,需要企业、产业和政府等层面,从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激励机制、合理构建产业结构、鼓励生态化技术创新和科学设立监督机制等方面努力,建立全方位的生态化产业体系,重塑广东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与片面追求经济价值为唯一目标的经济发展观不同,生态化技术创新追求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在内的多重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有其制度优越性,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克服一切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以生态化技术创新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造就和加剧了生态危机,生态问题成为政治问题,生态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这正是政治生态化的现实语境。生态危机已成为政治生态的一大困境,生态政治化的走向必然是政治生态化,要全面把握政治生态化的特点和表征。通过政治改革,实现政治生态化,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路径,也是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一大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包括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统一性、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和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统一体中的生产力发展等.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指导意义.包括为当代中国的资源节约型发展实践提供思路、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思路以及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思路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应该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中心 ,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为目标 ,但传统技术创新观是一种单一经济发展观 ,不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协调。长此下去将造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障碍。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创新 ,探讨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模式 ,即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并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书生  赵晶  庞丹 《理论界》2004,(2):50-50
技术创新生态化即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最终目标是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是指技术创新的目标由传统的单一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这就较之传统的技术创新目标更加完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  相似文献   

10.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描述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文章从发展视阈界定了生态文明的经济学涵义和特征,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经济发展条件生态化、经济发展过程生态化、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的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3+1"阐释。基于此理论基础,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比和归纳了该指标体系和现有联合国C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环境可持续指数(ESI)、人类发展指数(HDI)和生态文明指数(ECI)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试论生态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构建生态政府,强化生态管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政府要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政府的制度供给、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教育的角度转变其职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生态文化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其中,推动科学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科学创新将充分发挥其在建立人与世界和谐关系中的作用。科学创新创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自由全面关系。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杰  赫崇飞 《理论界》2014,(9):92-96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结合时代语境探讨后现代设计的人文属性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思想中应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方面的关系,体现出和谐发展、技术与经济互动和人文精神的吸纳等设计理念的"人文回归",为现今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思想依据,使设计成为生态和谐、人文交融、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行为前提,从而推动人类科技创新和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的新考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着眼点在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目标,稳定是二者当然的前提。创新来自于差异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来自于创新。差异社会的和谐状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阴山学刊》2009,22(2):92-95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小娟  吴慧 《云梦学刊》2004,25(1):33-35
传统技术创新观是一种单一经济发展观,用它指导经济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缺陷;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19.
陈光连 《兰州学刊》2007,(10):17-20,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既强调尊重自然价值的"制天命而用之",又强调"谨时其禁"的生态道德责任,从而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有机而辩证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