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兴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柳宗元虽然是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哲学体系内却存在着许多矛盾。本文试就其哲学体系内在矛盾的原因,作些初步的分析、探讨,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教正。柳宗元的哲学体系是一个矛盾的体系。“气”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矛盾是这个矛盾体系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不同的哲学家对于“气”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气”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多层含义。柳宗元对于“气”的理解,同样包含着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双重意义。柳宗元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元气是客观物质这一说法,在其著作的许多地方肯定了元气是物质性的客视存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唯一本源。《天对》说:“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这是说,阴、阳、天三者的结合受着元气的统一支配,元气的运动变化, 相似文献
2.
3.
李塞夫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有抱负的、敢于实行政治革新的政治家。在思想上是一个善于雄辩的无神论哲学家。在文学上又是一个敢于揭露时弊的有创新的文学家。他观察事物敏锐,审识问题深邃。他知识广博,善于评论古今,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得到他同时代以及后人的普遍称赞.柳宗元在唐顺宗时参与政治革新集团,后革新运动失败,成为八司马冤狱人之一,被贬于边远地区过流放生活。先贬为永州司马,后又任柳州刺史,当时,他虽名为官吏,实为囚徒,过着不自由的生活,最后孤独地死在柳州。 相似文献
4.
贾顺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
柳宗元哲学体系的性质,有的说是唯心主义,有的说是唯物主义,我觉得在柳宗元的哲学体系里,是一个唯物与唯心,好佛与抑佛并存的矛盾体系,或者说他这种哲学体系是具有二重性的。现在先从《贞符》这篇典型的文章说起吧。 相似文献
5.
屈原曾撰哲理诗《天问》,就宇宙万物起源等问题,提出疑问。柳宗元作《天对》以答《天问》,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思想:元气自然论,“无中无旁”的时空观,“阴阳自斗”的矛盾观及其对天体结构和一些天文现象的独到见解。本文拟从科技哲学的角度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宋来惠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著名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虽然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读书人,他的思想主流归于儒家,但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家庭和个人原因,他又一生好佛,在其言行创作中时时流露出佛心禅意。儒家的入世思想和佛教的出世思想在他身上奇妙地融为一体,两种思想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随处可见。文章从他最为著名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入手来考察他内心深处的佛心禅意。 相似文献
7.
马周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79-82
柳宗元虽然不是教育家,但他的传记《种树郭橐驼传》却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从教育绩效、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管理,到“顺天”、“致性”、“天全”、“官戒”,处处闪烁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光辉,富有教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思想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颜之推是一位博通的学者,他经历特殊,一生历仕四期,他的思想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颜氏家训》中可以看出颜之推在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内外两教的态度等方面表现出了看似矛盾的一面。颜之推这种矛盾的思想反映出了汉族士大夫居乱时的人生态度以及他们对不同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萧萧》看沈从文文化心态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9(8):111-113
在乡下与城市、自然与文明之间,沈从文无疑是选择了前者,但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当他通过笔下臆想的湘西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时,现实的湘西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他,使他的笔端带上莫名的忧愁;当他为自然人性大唱颂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人性之“常”难以适应时代之“变”,他想在变中求生,却又害怕变带来人性的堕落。《萧萧》是可以解析沈从文文化心态矛盾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0.
郭明月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14
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一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批驳,阐述了关于历史著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柳宗元认为历史著作应注重内容的真实,写作内容应有所选择,应简洁,前后一致,并具有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也是其经学著作观,反映了柳宗元对经学文献的看法,体现了柳宗元的经学研究观念,反映了中唐时期经学、史学的变化。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与其哲学观、历史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郭明月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14
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一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批驳,阐述了关于历史著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柳宗元认为历史著作应注重内容的真实,写作内容应有所选择,应简洁,前后一致,并具有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也是其经学著作观,反映了柳宗元对经学文献的看法,体现了柳宗元的经学研究观念,反映了中唐时期经学、史学的变化。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与其哲学观、历史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13.
杨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争议的作家。他生活在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他的早期作品以比较明朗的态度赞扬了新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表现出了他对女性的同情。人们一般把1915年出版的《虹》,看做是劳伦斯对女性最伟大的同情之作,而把1920年出版的《恋爱中的女人》看作是劳伦斯由女权运动支持者蜕变为反对者的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对《虹》的命名、写作背景和主题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指出劳伦斯其实在《虹》一书中体现的是他对女性主义所持的矛盾态度而非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14.
罗晓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2):10-12
陆机的《文赋》提出了“言不逮意”的文意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包含了多个层面的矛盾,其中突出的表现为语言符号的单一性与语义的丰富性(非线性)之间的矛盾。陆机在艺术构思的层面上探讨了如何解决文意矛盾,并提出了“立警策”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丰富和继承了陆机的理论,在《隐秀》篇中提出了“隐”和“秀”的文学创作技法,这一技法的提出对在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解决文意矛盾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辛弃疾晚年所写的五首《瑞鹧鸪》表达了辛弃疾的归隐思想,但却不是那种老庄思想下淡隐山林,谈歌笑傲的逍遥游式的隐逸,而是出于一种无奈的政治条件下的被迫选择。这五首《瑞鹧鸪》及其前后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与辛弃疾当时行状矛盾的一面,这是辛弃疾爱国热情和当时暗弱社会现实已经腐败政治环境相互碰撞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辛弃疚的苍暮英雄报国无门、空度一生仅传词名的悲叹。 相似文献
17.
赵永琴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553-556
杰克·伦敦的思想深受尼采、斯宾塞和马克思的影响。以《野性的呼唤》为范例,从小说的多重矛盾主题-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适者生存原则,社会主义思想等几个方面分析三者思想在其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揭示其小说的多重矛盾主题和复杂思想,以及如何理解小说思想矛盾性及复杂性,并试图从弗洛伊德学说和视角理论(现实描述视角,个体批判视角,社会批判视角)两方面,对其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行理解和探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黑暗的心》中殖民话语的矛盾性,从而揭示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在小说中揭露了欧洲殖民者的虚伪、残忍和贪婪,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支撑殖民侵略的西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徐慧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中篇《哥萨克》是列·尼·托尔斯泰倾注心血最多的早期作品。它从1852年开始创作,经过几度反复修改和增补,到1862年冬脱稿,前后历时十载。到对这部作品进行最后加工、增补时,托尔斯泰不仅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在他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在康熙年间写成的一部明代心学史专著。在此专著中,黄宗羲对于明亡于心学,特别是心学与佛的牵连,尤辩之不遗余力。黄宗羲对儒佛的看法(即儒佛观)是非常有见地的,也是有矛盾的。黄宗羲的儒佛观是以儒佛有"理"无"理"作为其重要区别,这种看法是建立在佛者无"理"说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了难以解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