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振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5):35-41
雍正朝对乌蒙、镇雄土司的“改流”是在特殊地域与特殊局势下的一次特殊战略决策。其背后的动因是为了清除漠西蒙古对乌蒙、镇雄土司的裹挟,防范西南土司倒戈,威胁清廷统治。与之同时进行的西南其他区域的“改土归流”,是雍正皇帝战略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清廷加强对西南地区直接管理的表现。所以清朝“改土归流”的实质,不是要对西南土司进行大规模裁撤,更非废除土司制度,而是一场军事战略决策与特殊事件引发的对西南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李永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41-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学”成为了中国新保守主义的一种话语资源。一些学者使用“后学”的话语理论,提出“中华性”的建设方案,对新启蒙主义的现代性立场进行解构,以本土文化的重建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后学”的新保守主义文化姿态以及自身存在的悖论,引发了新启蒙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后学”与新启蒙主义是新时期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西化与民族化的错综问题,所做出的两种重要的回应姿态。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建立中华的文化形象,有效推进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以化解内外的文化、精神困境,是“后学”批评家和新启蒙主义者必须共同谋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何善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41-46
“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西方哲学侧重形而上的理论追求不同,中国哲学更主要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而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情感则是其基本的属性。因此,“情”理应成为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情感问题,中国哲学历来非常重视,传统中国哲学对于情感的问题作了非常详细的探讨,涉及情感的本源、发生、内涵以及意义、价值等诸多方面。主要从基本的中国哲学文献出发,试图对“情”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做一个概观性的把握,认为“情”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所具有的内涵包括本体义、价值义和境界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胡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52-56
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地区土家族风俗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突变,这在人类风俗史上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范例。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发生的心理根源进行探讨,认真地分析了导致这一风俗突变现象发生的主导方面的政治心理动因和接受群体方面的心理动因,并认为,当人类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力量影响下,情感、观念、意识等方面发生转变后,其风俗就有可能发生范围及程度不同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5.
吕学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27-30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传统的认识中,习惯突出必然性的决定作用,强调“有律必循”;而忽视偶然性的加速或延缓作用,甚至被撇至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后台。事实上,随着人们对规律认识得越来越多与把握得越来越深,偶然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基于此,本文力图重新认识偶然性,对偶然性的历史地位、作用桥梁、特征、类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偶然性作一些粗浅的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