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法治视角下,民生问题的解决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民生与法治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措施:关注民生,完善民生立法:服务民生,强化民生执法;保障民生,坚持公正司法;维护民生权益,加强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2.
保障民权与改善民生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责任。任何以改善民生为借口拒绝保障民权的做法,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原因很简单,若改善民生成为恩赐公民的慈善行为,民众只有仰人鼻息,感恩连连,而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若不能制度化、程序化与法治化,谁也难以保障改善民生的措施不会被抛弃,不会异化为小部分人谋利的工具。空洞的民权诉求,如果不尊重民众的经验感觉,不伴之以民众利益的切实改进,很难有号召力,更谈不上在实践中推动社会正义了。  相似文献   

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当前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扩大就业、改革税收、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增加居民投资机会几个方面做起,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经济增长转变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要实现扩大就业、收入提高和保障改善的民生发展目标,再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使社会民众有更多途径、方式参与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并非"市场"所长,是政府应履行的主要职责。要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民生优先发展理念,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必须紧密围绕这一关系到民生的核心重点来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屡民生主导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主导型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更是城口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二五”时期,是城口夯实基础、提质提速、保障民生、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3,(44):27-27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2013年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年,党和政府继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路,在回望中更显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9.
高虹 《管理科学文摘》2012,(18):144-145
1席卷中东北非的乱局,虽然有其外部原因。但中东北非政治体制僵化,执政者不注重社会建设,不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执政集团社会管理水平陈旧,化解危机不利,从而导致政权垮台。我党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吸取教训,居安思危,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0.
资讯     
《领导文萃》2012,(9):136-141
吹风保障民生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保障民生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促进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基本养老、低保等基本需求方面负有责任,要在经济发展中切实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导向和内容。随着社会与劳动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与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政府工作机制中不断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就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卢新宁 《决策导刊》2007,(11):21-21
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伴随着“民生”二字成为党的许多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惠及亿万民众,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让民生政策落地、办好民生实事是树立群众观点、落实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梁平县运用"三不评估三不实施"方法,以实际行动和具体事实,对保障民生的智慧与能力、改善民生的水平与效能做出了满意回答。  相似文献   

15.
部委声音     
孟建柱公安部部长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把公安工作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上,维护和促进社会和  相似文献   

16.
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敦钺 《经营管理者》2009,(13):217-2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不仅是当前我国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从长远来看,更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疗卫生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事物普遍联系与特殊性的思维产述医疗卫生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的内在关系。结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与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正>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热点。温家宝总理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将民生问题当做执政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我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持政府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这一执政理念,同样符合社会转型期公共权力配置的经济学法则,在改善现行公共权力运行短缺、提高公共权力运行效率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考察各级党委与政府为政之道、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本着这一标准,西峡县五里桥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当成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新举措,营造了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