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考     
蒙古考黄震云蒙古,又作蒙瓦、萌古、朦古里、蒙骨,其意义已通人见知,无需墨染,但其本义却莫名其妙,成了文化史上具有国际意义的一个谜。考蒙古一词首见于《旧唐书》卷一九九云:“室韦者,契丹之别种也……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蒙古秘史》成书 760周年纪念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我国世界文化名著《蒙古秘史》很高的评价 ,认为该书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留下痕迹 ,并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独特的艺术、美术和文学传统及天才的语言 ,使它不仅成为蒙古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著作 ,而且也使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宝库。”《蒙古秘史》也称《元朝秘史》。该书成书于明洪武年间。全书近 30万字。现存版本有 15、12卷两种。本书是古代蒙古文化史上的一次辉煌日出 ,是古代蒙古族民族精神的伟大结晶。该书保存有大量从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3.
在清朝行政立法中,对蒙古行政立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会典》“理藩院” 卷,以《理藩院则例》为基础,对事藩院所掌管的事务及其各司分掌的职权作了原则规定,《理藩院则例》就蒙古的旗分、品秩、袭职、职守、设官、擢授、奖惩、比丁、征赋、廪饩、朝觐、贡输、宴赉、扈从、仪制、优(血阝)、会盟、驿站、边禁等方面规定了具体细则,构成蒙古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清朝对“蒙古例”、《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与修订徐晓光,陈光国清代,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从清太宗皇太极开始到乾隆时期,请政府为对蒙古进行有效的控制,颁布了大量的“蒙古例”,并先后制定了专门适用蒙古地区的单行法规《盛京定例》、《蒙古律书》和《...  相似文献   

5.
清代,满族统治者建立了清王朝,它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集团也获得了高于其它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体现在八旗蒙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较多的优待即是其中之一。 八旗蒙古的科举史既是清史和蒙古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科举制度史上独具特色的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在论及清史或蒙古史时对这一问题每有涉及,但集中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拟就对“八旗蒙古与清代文科考试”这一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所鼓吹的历史观时写到;“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篡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鉴’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①这里所说的“蒙古人时代”出自麦克斯·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著作中,施蒂纳极力宣扬对精神力量的崇尚,使用了“蒙古精神”,“蒙古人时代”等术语,认为任何历史都是“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战争的形式、手段和为战争作准备的军事制度、军事组织,在社会制度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甚至会推动和影响社会的变化.恩格斯就封建制度曾表述过一个深刻的思想:封建制“按其起源来说是一个军事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26页).这一思想可以在古代蒙古社会中找到证明.1206年组建的蒙古汗国就是按军事组织构造的.当时,汗国实行分封制,封木华黎为驻守哈刺温只都山的东方万户;封孛斡尔出为驻守阿勒泰山的西方万户.这样,以斡难河为中心形成汗国中央和左右翼万户管理形式的国家机构(见《蒙古秘史》205、206节).汗国的这种组成,其指导思想不是别的,正是从军事战略需要确定的.这一点,只要翻开汗国1211年的战争史便可清楚.《蒙古秘史》说,成吉思汗于羊儿年(1211年)  相似文献   

8.
清代“蒙古衙门”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对蒙古地区的统治,理藩院起了重要作用。众听周知,理藩院是由“蒙古衙门”更名来的,这在清代史籍中有明确记载。《清太宗实录》写道:崇德三年六月庚申日(公元1638年8月8日),“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清朝通典》中也记载:“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此外,《清史稿》一书记载:崇德三年蒙古衙门“更名理藩院”。那么,蒙古衙门设置于何时呢?关于这个问题,长时间来,在许多蒙古史研究者中一直众说纷纭。简言之,有如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以漠南蒙古为主的蒙古各部被置于清朝的控驭之下,成为清朝北部边疆重要的防御力量。满蒙关系史也是清史、满族史及蒙古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清朝肇建初期清太祖、太宗对漠南蒙古的治理和清政府对蒙古的封禁政策方面,或是蒙地开垦及“移民实边”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上。而对清朝治理东蒙古这一特定区域的统治政策作宏观、整体研究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清朝治理东蒙古的政策及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联姻、盟旗制度、“画地而牧”与封禁蒙地、宗教控制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尔扈特蒙古武装起义,东返祖国始于何时,中外史载颇不一致。本文拟对此试作考析。起义始于何时的记述,按公历言,大体上可分为二说。一七七○年十二月说(亦即乾隆三十五年十月说)。此说首创于七十一(椿园)之《西域闻见录》,该书卷六《土尔扈特投诚记略》载:“时乾隆三十五年,天气温和,十月中旬,河水不冻,乌(渥)巴锡不能  相似文献   

11.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和《黄金史纲》被历史学家们称为蒙文三大历史文献。 《蒙古秘史》原书名《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汉文简称《秘史》。《蒙古秘史》的汉文原本称《元朝秘史》,今据蒙文原名,仍称《蒙古秘史》为好,这既与原文一致,也符合史实。 《蒙古秘史》成书于窝阔台汗十二年,公元一二四○年。无著者姓名。这是一部古代蒙古编年史,共分十二卷(另有十五卷本,但内容相同)。一至十卷,叙述成吉思汗先世,以及他卽合罕位以后征伐全国的事蹟。续集一、  相似文献   

12.
《蒙古秘史》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特别是近代以后,经过各国学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已经使《蒙古秘史》的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秘史学”。百余年来,这门学科经久不衰,方兴未艾,至今还在引起许多学者们的兴趣。笔者《〈蒙古秘史〉军事思想初探》发表以后,受到了国内蒙古史学界的关注。在上文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秘史》的军事思想,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蒙古秘史》中的草原英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敏 《阴山学刊》2008,21(4):56-59
《蒙古秘史》是一部解读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书籍,草原英雄文化的精髓在这部书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随着时代的演进,英雄文化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最早的单纯对“力”与“勇”的崇拜,至部落联盟时期演变成了与“信义观”相联结的新标准;到了阶级社会,又增加了“忠诚观”的新内容。《蒙古秘史》思想体系的主要因素源自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基本内涵,它所体现的英雄观来自于蒙古族游牧文化所培育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点校本《蒙古游牧记》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游牧记》是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研究蒙古历史地理不可不读的入门书。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学界公认的,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正明、宋举成二先生点校的《蒙古游牧记》(以下简称点校本《游牧记》),应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翻开是书一看,却不免有些失望。其一,本书称点校本,实际上只点不校。在点校说明中,本书自称:“参照《皇朝藩属舆地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收本进行了校正”,但翻开正文一看,却不见有一处校正者。且不说仅凭《皇朝藩属舆地丛书》和《小方壶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蒙古法律文献对研究蒙古历史的重要性,追述了蒙古法律及其机构产生、发展的过程,阐述了札撒、《蒙古—卫拉特法典》、《喀尔喀法规》的版本、性质、内容、特点及其效用。  相似文献   

16.
清对蒙古的封禁,是按不同的封禁范围,分层次进行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在蒙古各旗之间的封禁;(二)在蒙古各部之间的封禁;(三)在蒙古与其它备族之间的封禁;(四)在蒙古与俄国之间的封禁。兹就《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和几种《理藩院则例》及有关史料,对这几个层次分别加以叙述,以期说明清封禁蒙古的基本目的。 (一)在蒙古各旗之间的封禁。清在蒙古各旗之间的封禁,是清封禁蒙古的第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对于自成吉思汗开始的蒙古征略、亚欧蒙古大帝国的建立及其统治,世界学术界历来是贬之者多,褒之者鲜。有人认为,蒙古统治者发动的远征,屠城掠地,滥杀无辜,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地阻碍了亚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某些西方和阿拉伯历史学家称它为“蒙古旋风”,污之为“黄祸”;更有甚者,说蒙古西征是“毁灭世界的残暴事业”,“国家在于年内也恢复不了元气”。近年出版的权威性的《太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在评论蒙古帝国时说,“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蒙古的征略所留下的社会文化遗产不易追寻,它起的作用比较起来也十分短暂。实际上蒙古人并未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持久的文明。他们的征服毋宁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终结”。①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  相似文献   

18.
1805年,比丘林作为第九届俄国驻华宗教使团团长抵达北京,从此开始了他所钟爱的汉学研究。他在大量翻译中国典籍并充分利用的前提下,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著作,其中,中国边疆史地的翻译与研究是他学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他提出了蒙古、通古斯、突厥同源论,探究了“蒙古”名称的由来,考察了蒙古与中原关系的变迁以及清廷在蒙古的统治等问题。比丘林在俄国人对蒙古史研究中的贡献不仅仅是为后来者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提供了《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等具有重大价值的中文史料。  相似文献   

19.
1940年7月,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了《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经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后,毛泽东同志在上面亲笔批示:“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提纲》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要求,在系统、全面和深入研究蒙古民族问题的基础上,为团结蒙古民族抗日,反对国民党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彻底解决蒙古民族问题而制定的纲领性文献。在《提纲》发表50周年之际,本文就《提纲》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蒙古皇族的宗教观和元在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张迪修一、宣政院:元代治藏的“政教合一”制《元史·世祖本纪》载:忽必烈“以梵僧八合思人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又《释老传》:“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于帝师。”八思巴不仅主持负责全国宗教事务的宣政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