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中,不少人已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属于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因此将少数民族科技史发展到科技人类学,将可以增加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得出对少数民族科技文明的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铜鼓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物。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留存至今的各类铜鼓,铸造年代上溯春秋战国,下迄明清时代,不仅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生动的民族科技史文献的,也是研究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科技、民族艺术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 关于铜鼓的起源地,学术界中较一致的看法是起源于中国南方。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指出铜鼓起源于云南西南部地区。19世纪末,荷兰学者提出铜鼓起源于广东南…  相似文献   

3.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绚丽多彩的传统。工艺资源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这一课题在以往的科技史研究中一直被忽视。本文仅就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定义、归属以及它在科技史领域所涉及的几个研究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定义与归属我们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定义为少数民族古代技术在生产实践中长期应用,形成传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的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文化形式,其特点是活态的、无形的(或是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荟萃、交融的地区.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黄河上游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不但是黄河上游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过程中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的结晶,而且也是当代各民族创造和生产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6.
砖茶与西北少数民族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砖茶是我国西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民族茶。砖茶不仅仅具有普通茶的生物性功能,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它还具有政治、宗教、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砖茶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商品,自古及今,它在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以及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工具性角色,承担着文化使者的职能;西北少数民族对砖茶的厚爱和依赖,也创造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砖茶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民族学在比较和研究各民族不同文化及其传统时,不能不涉及到科学技术这一重要课题。我国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居住在中国广阔土地上的各兄弟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发了祖国的边疆,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祖国的兴盛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少数民族在农牧业方面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各种考证材料表明,某些今日已遍布全球的重要农作物品种起源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类的主食——水稻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特别分支。它研究中国境内包括汉族和古今各少数民族的族别史,民族关系史、地区民族史,也研究分科的民族政治史、民族经济史、民族文化史、民族教育史、民族法律史、民族宗教史、民族哲学史、民族文学史、民族科技史等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注重研究民族历史的优良传统。建国以后,我国的民族史学工作者以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民族史置于中  相似文献   

10.
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学习彼此的语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从而使不同文化和而不同并且共同发展。开展双语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国,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通常聚居着几个民族成分。在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常听人们用“汉化”一词来赞扬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进步,我以为此词不妥,容易在少数民族人民心理上造成一些副作用。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历史形成的。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与汉族相比缓慢些,文化也落后些,这是事实。解放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国家民委已经完成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草案)的编制工作。规划主要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和特需问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水平、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健全民族法制体系、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社会环境等10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的主要任务。截至11月中旬,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仅仅完成了草案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发往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儒家文化浸润与影响青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丰富和充实其文化内涵的过程,也是青海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共存并举的多元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拓市场的能力,促进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协作,引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向市场并与全国、世界两大市场对接,国家民委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名优新特产品交易会(简称“民交会”)于2001年5月 10日至13日在深圳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经贸文化贸易盛会,既是一次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也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本届“民交会”对于促进发达地区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实现共…  相似文献   

15.
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此次专题学术研讨会 ,有来自内蒙古、广西、云南、湖南、陕西和北京市等省、市、自治区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就“中国各民族的传统科技及其发展史”、“历史上少数民族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及其影响”、“民族间的科技交流与民族关系”、“如何推动少数民族科技史和民族关系的研究”等课题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并交流了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的主办者将科技史与民族关系作为研讨的主题 ,旨在扩大研究视角 ,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相互吸收和借鉴。民族问题研…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归根到底,落后在教育,落后在科技.发展教育,迅速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科技水平是当务之急.除国家帮助之外,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办学.上海天马袜厂为本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奖励基金,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关心、支持民族教育,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进步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是以多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民族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然也代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直接关系,而且对各民族和睦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总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生态环境在一个民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与其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两者不断调适的过程。 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时候,人类社会对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候,环境对人的限制占了上风。在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各种内因和外因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它不仅起着限制和选择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社会事务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研究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规律,找出各民族适应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其开发利用自然的经验,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岚 《民族学刊》2020,11(2):103-109, 145-146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植根于各民族群众的心灵中,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立足于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传承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工作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要求,亟待解决。根据几年来在工作上的体会,就云南省内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表一些意见:我们的文化工作,是为革命的政治服务的。它是整个思想战线、甚至整个革命战线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整个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经济战线、政治战线的斗争密切相连的。云南的民族情况很复杂,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解放前,除中心地区各民族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之外,其他边沿地区还分别处在封建领主经济、奴隶社会以至原始部落残余的形态。边疆的少数民族,有些与国外同族人民比邻而居,内外关系极为复杂。走入社会主义,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民族情况不同,他们走的方式并不完全一样。这些就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也有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