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市部分女性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和避孕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对其生育意愿和避孕状况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了解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和避孕状况能为有关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服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们对昆明市的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上述问题的调查。一、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为户口不在昆明市两城区但在两城区做生意、打工等的流动人口妇女,包括已婚和未婚两种人群。对未婚者只调查生育意愿,对已婚者除调查生育意愿外还调查其避孕状况。具体方法是由受过统一培训的女性调查员深入到流动人口聚居区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课题组收集的数据,描述当代已婚流动妇女的性生活状况及其与从未外出打工已婚女性和已婚流动男性的性生活水平差异,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和检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家庭经济支配权、与配偶居住情况、打工当地朋友数等是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82年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着重对中国已婚妇女未避孕原因进行分析。文中分析所借用的主要指标是已婚育龄妇女的未避孕率(下面简称妇女的未避孕率)。它是指在调查时点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包含离婚、丧偶)在已婚育龄妇女中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一、中国妇女未避孕率状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浦东新区外来人口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社会网络、社会融合以及流动因素对妇女的理想婚龄、实际婚龄和初次流动后5年内结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居住环境和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对妇女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农村流动人口初婚观念与行为转变的过程、途径和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20122014年吉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相关数据,选取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对其婚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初婚所占比例较高,选择在流入地结婚和生育的妇女的初婚和初育年龄延迟,地理通婚圈不断扩展。有71.2%的流动妇女生育子女个数为1个。流动妇女中婚前怀孕比例较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和初婚年份。  相似文献   

6.
十七、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有哪些应尽的义务? 答: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应尽的义务主要有:已婚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离开户籍地时办理《婚育证明》;在到达现居住地后主动交验《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定期寄回《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十八、《规定》制定了哪些方便流动人口的便民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人口控制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早婚早育现象近几年有所抬头,特别是农村地区较为严重。它直接影响着人口控制目标的完成和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女性早婚状况女性早婚,是指不到法定婚龄(20周岁)而结婚。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汇总结果,我省早婚现象具有如下特征:(一)早婚人数逐渐增多,早婚率有所回升。3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婚龄经历了20多年自发提高阶段。七十年代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平均婚龄升至历史最高点。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平均婚龄开始下降,早婚现象有回升趋势。据1987年7月1日调查:每100名已婚妇女中早婚的25~29岁组为6.9人,而20~24岁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城市人工流产(人流)妇女的基本人口学特征,于1996年3月至4月,在河南省郑州市的8个大医院,本项目共调查了1099名来寻求人流的妇女。结果表明,年龄小于30岁的占76.4%,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69.3%,工人占36.0%,知识分子占18.6%,个体户与服务员占18.5%。已婚者占82.3%,未婚者占16.5%。在那些曾结过婚的人中,未生育的占53.4%,已生育的占46.5%。本次妊娠是由于避孕失败造成的占61.3%,是由于未避孕所致的占38.7%。虽然大多数妇女(72.9%)曾使用过避孕方法,但是,初次同房使用避孕方法的仅占19.5%。以前有过人流史的高达50.6%。因此,参加本研究的人工流产妇女的主要特征是:较年青、文化程度偏高、以已婚未育者为主、多数曾有人流史、主要是由避孕失败导致意外妊娠者组成。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3年我国七个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调查数据,建立流动人口参与医疗保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状况以及社会状况对其参加医疗保险有着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身体健康状况差、收入越高以及有子女的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意愿越高;已婚、更换过工作、工作在东西部城市的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越低.文章最后结合研究得出的结论,探讨了本项研究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避孕节育是生殖健康极为重要的内容。文章利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988年至2001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和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已婚育龄人口在避孕模式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已婚育龄人口的年龄、子女数和生活的不同区域环境等方面避孕模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低生育水平下的避孕模式以及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后已婚育龄人口的避孕模式,特别是医院控制的避孕方法与自己控制的避孕方法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有必要进一步改善生殖健康服务的技术服务等。  相似文献   

11.
《人口学刊》2019,(5):5-17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重大调整,其对生育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避孕是生育的中间变量,通过对避孕模式变化的深入探究可洞察人群生育取向的变化趋势。流动人口中育龄人口比重大,避孕方法使用率高,可能有较为明显的政策效果辨识度。文章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交叉分类的分层结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HAPC-CCREM)解决一般线性模型的共线性问题,探讨流动育龄妇女是否采用不可逆避孕方法的影响因素并描述其动态变化。研究不仅探讨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和区域(主要从政策角度)层面因素对流动妇女避孕模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考察了可能存在的时期与队列效应,即政策效应及作用人群。研究发现中国流动育龄妇女采取不可逆避孕比例随年龄下降而减少;不同出生队列避孕方法选择存在差异,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较大的1976-1984年的出生队列更倾向采用不可逆避孕措施,而年轻队列主要使用短效避孕方法;时期因素对流动人口避孕方法选择的效应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生育政策调整后不可逆避孕的使用率大大降低,对未生育的或已育一孩的流动妇女的避孕模式有显著影响,子女性别构成在短期内并没有改变性别偏好对避孕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避孕方式的改变是长期趋势性因素影响的结果,生育政策的调整对其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避孕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因而深入了解中国已婚妇女使用各种避孕方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妇女选择避孕方法的趋势,寻找出使用的规律,将对今后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提高避孕有效率,指导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根据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主要介绍中国已婚妇女目前正在使用和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的调查数据,分个人背景、流动经历、婚育状态、配偶背景等几方面对流动人口的避孕知识了解状况、避孕知识获取渠道以及避孕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对比分析和多因素影响分析,并建立多分类有序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避孕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总体避孕知识水平一般,受教育程度、流动经历、职业、孩子数量、避孕措施实施等方面是流动人口避孕知识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人口学刊》2018,(2):72-85
婚恋年龄期望是青年对恋爱和结婚时间或年龄的一种期待、观念或认识。本研究利用2014年35月在江苏南京、河北保定两地针对5大类行业1 028名185月在江苏南京、河北保定两地针对5大类行业1 028名1835岁的城市在职青年所进行的"青年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对青年婚恋年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年对恋爱时间的看法多元化,对晚婚的认同较为明显,大多接受"男大女小";所处行业社会地位较低、出生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男性青年更倾向于早婚,而低龄、未婚、女性青年则更倾向于晚婚。将青年婚恋年龄期望与实践进行对比发现,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比其所期待的年龄更早,已婚青年的实际结婚年龄也比所期望的年龄要小,男青年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上略高于女青年。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青年实际婚恋年龄呈现出了恋爱年龄提前、结婚年龄推迟的特点,恋爱低龄化和结婚高龄化态势明显。青年理想婚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对青年理想婚龄影响显著。年龄越低,青年理想婚龄越小;学历越高,青年理想婚龄越大;女性比男性、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理想婚龄更低一些。  相似文献   

15.
《人口学刊》2019,(2):54-66
劳动年龄人口大规模流动,其子女的去向一直是学界关心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相对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身心发展较为健康。包括子女性别、年龄、流动人口自身职业、收入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机会,但鲜见关于生育年龄对子女随迁机会影响作用的探讨。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目前只生育了一个子女且子女年龄在3-14岁的流动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生育年龄对其子女随迁机会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学变量、流动特征及流入地政策环境等变量后,生育年龄仍可正向预测其子女的随迁机会,越晚生育子女随迁机会越大;与生育年龄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可提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机会,但无法替代生育年龄对子女随迁机会的预测作用,晚育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机会的促进作用可能同时得益于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心智成熟;流动人口的生育年龄、子女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流动人口的生育年龄比实际年龄更为单纯,对子女的随迁可能性有更大预测作用,该结论可推广至其他有关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中,使用流动人口的生育年龄而非实际年龄作为自变量将有助于区分父母特征和子女特征对流动人口子女相关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育龄妇女节育情况分析陈友华一、引言在中国,对妇女节育状况的分析仅局限在已婚育龄妇女中,而分析所使用的主要指标如节育率等也是针对已婚育龄妇女而设置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节育在今天再也不是已婚育龄妇女的专利,某些未婚妇女,特别是大中城市的...  相似文献   

17.
新婚夫妇生育意愿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研究显示,新婚夫妇生育意愿是决定避孕行为的主要因素 [1] ,这与国外多数人口学家所持意愿决定行为的结论是相符的 [2] [3] 。然而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夫妇可能改变原生育意愿,这种易变性在年轻及未育夫妇中更明显 [4] 。当前各地夫妇婚龄有所提前,这可能影响到妇女的初育年龄。因此了解80年代初婚夫妇的生育意愿的改变及影响因素,无疑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三言两语     
甘肃敦煌市肃州镇计生办深入到辖区流动人口家中,为他们免费送去了艾滋病预防知识、避孕药具、服务联系卡、计生法律法规政策和流动人口服务证,并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技术等生殖保健服务。(武建军,甘肃省敦煌市肃州镇计生办,邮编:736200)  相似文献   

19.
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口信息项目的一份最新报告,在发展中国家,有1亿以上的已婚妇女—每5人中有1人—不想怀孕却没有避孕。这些妇女之所以没有避孕是因为她们缺少关于避孕的准确信息和避孕选择,担心避孕的副作用,得不到优质服务,或她们丈夫的反对。 就具体数量而言,印度这个世界人口第二大国,计划生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妇女最多,为3000万。其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流动人口大量集聚的地区之一。以江苏省为例,流动人口总量每年在800万人以上,超过了江苏人口总量的10%。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对以户籍管理为重要特征、以静态管理为主要形式的我国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数量庞大、居住分散、文化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成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的分析和研究,对指导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3月,江苏省计生委对外地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典型调查,本文将就调查到的202名已婚育龄妇女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