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些文人的诗在汉代开始发展起来的骈偶句法的基础上,形成词采华丽,间或雕琢,篇篇有对偶句子的现象。他们的这种追求,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六朝雕镂堆砌、繁缛绮靡的风气、生活于晋末宋初的陶渊明(365—427)则独辟蹊径,既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建安以来“词采华茂”曹植等人诗的特点,将诗的题材伸展到大自然相田园,开创了语言清新、讲究节奏的新诗风。这与走上过分雕饰,追求骈俪,从而切断了古诗自然朴实的优良传统的六朝风气,恰恰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诗的语言特色,是他诗的风格彤成重要因素之一。陶渊明诗之所以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基本上是由两个方面的条件所构成:一是他有独特的丰富生活经历;二是他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他不仅具备着一般作家“言随意遣”,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有追求艺术上完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他的诗语言容量  相似文献   

2.
关于《荣木》的作年,很多陶学研究者都根据末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句,判定作于作者40岁时.但此二句只是对孔子原话的引述,不能当作作者的自述直接作为本篇作于作者40岁时的依据.根据陶渊明在诗中表露的内心焦虑推测,本篇应作于陶渊明40岁将至而未至时.对于本诗的篇旨,一般多解为作者急欲建功立业的心情表露,但更确切的理解,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因学道未成而产生的焦虑心情,表达了他想要在为时不多的时间里达到学道有成境界的渴望.从陶渊明40岁前后的思想和出处行为看,这一时期的陶渊明并不存在强烈的事功观念,回归田园、独善其身、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他的理想.归隐田园,求道独善,二者相辅相成,正反映了陶渊明儒道兼综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3.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1,(11):68-69
国人不知陶渊明者大概极少,真知陶渊明者却也不多。知者,知其名声极大;不知者,他为何有这么大的名声。说起陶渊明其人其事,实在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而尽是些琐碎的小事,诸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好读书不求甚解”,赋《归去来兮辞》、著《桃花源记》,喜饮酒、其诗酒味浓郁,  相似文献   

4.
张保宁 《唐都学刊》2012,28(3):125-126
无论在中国文学史还是批评史上,陶渊明无疑都是一位值得反复称道和深入探究的重要人物。他的衰变的家世、他的桃花源式的人生理想、他的五官三休的经历、归隐后的农耕生活,以及他的有关与菊、与酒、与琴等的民间传说,特别是他留下的诗与文,历朝  相似文献   

5.
空灵与禅意画意与诗意─-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高人雄王维一生奉佛习禅,佛学理念对他的山水田诗创作不无影响。尤其晚年,那些空灵剔透的山水诗,不同于谢灵运诗的细密繁富,也有别于孟浩然诗之古朴疏淡,陶渊明诗之自然淡远。这与诗人参禅悟道的体物方式或多或少引人...  相似文献   

6.
刘中文 《学术交流》2005,(11):148-153
陶渊明和杜甫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峰,两者有着深层的诗学渊源关系。杜甫涵纳百川转益多师,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滋养了杜甫的诗歌。而诗圣杜甫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评价、阐释、接受和发展自然提升了陶渊明的诗学地位,光大了田园诗的成就。虽然杜甫认为陶渊明“未必能达道”,且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史上的长期争论,但是杜甫同时又充分肯定陶诗的崇高地位,在诗学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认为陶诗完全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且在自己的田家诗中自觉接受并发展了陶诗的体恤万物的情怀、“真”的诗学精神和恬淡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7.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8.
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寻阳郡战乱频繁,动荡不安,而陶诗却很少反映这些社会现实,他注重抒写"胸中天",表达对完美人格与理想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景物多具意象性特征,给人图画般的视觉享受,从而呈现出理想化倾向。这与陶渊明儒道思想的交织、避害保命思想的萦绕以及对世风日下、壮志未酬的痛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时红明 《社科纵横》2014,(8):124-126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历来论者虽多,观点却大致统一,基本都认可其诗纯真自然、平淡清新、明白如话、质朴率真。在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文坛上,陶诗确实别开生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要说陶诗的语言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追求辞藻华美的风气相对立,倒也言之偏颇。因为陶诗的语言风格是在当时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而玄言诗其实并不崇尚骈俪辞藻。而与陶渊明基本同时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等的确崇尚骈俪,喜欢堆砌辞藻,但他们俩毕竟是挺有名的晚辈,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刘宋初年的元嘉时期。而陶渊明的诗风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延年、谢灵运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0.
对《桃花源记》(及诗,下同)的思想意义,历来认识颇不一致。本文试图把它放到陶渊明的创作和生活道路中,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说明这篇作品对诗人归隐生活的否定意义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从而认识《桃花源记》的思想价值。 对诗人归隐生活的否定 归隐田园是陶渊明生活和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济苍生”理想和“苦长饥”的生活驱使,诗人一度厕身官场。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当时,他“有志不获骋”。他厌恶“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途奔波生涯,又“耻为五斗米折腰。”他涤涤地向往园林生活。“园田日梦想,安…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采菊,风流千载,然其采菊的主要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观赏,也并非如其诗中所云之"悠然".陶渊明的采菊行为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即魏晋时期的服食之风.采菊是为了服食长生,菊花与酒同样成为陶渊明缓解人生痛苦的寄托之物,而认为采菊是其隐逸情怀和独立人格的内涵的写照多半是后人的理解,实际应该是诗歌体现的客观含义.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创作与东晋玄言诗风格迥异,南朝的文论家和史学家对他的诗人身份没有给予应有的认可和评价.陶渊明的家世影响、交游情况以及他"质性自然"的人生观,是他与东晋诗坛疏隔的原因.田园题材的创新,士大夫精神家园的找寻、获得与传播,昭示了陶渊明与东晋文学疏隔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所描绘的那幅芳草鲜美、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彩图,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弦,成为中国人尤其是传统文人心往神驰的精神家园。唐宋以来,不仅唱和其诗者层出不穷,而且各代文人在肯定与否定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桃源”理想,并以各自时代的观照方式营建着自己心目中的桃源世界。实际上,生逢乱世的陶渊明所虚构的“桃源”世界是向往着安居乐业的民间传说素材的深化,也是与儒道“至德之世”社会理想交融的蓝图。在此意义上,“桃花源”实际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意义。本文拟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辨疑     
朱立新 《社科纵横》2013,(12):85-88
本文梳理了历代诗话、笔记中对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中"桃花源"的探讨,概括出仙界说、寓意说、纪实说三种主要的看法,并一一作了辨析,指出这三者实际上并不矛盾,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是纪实成分、仙话结构和理想寄托的结合体,并由此给后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留下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从诗歌的理想境界来说,陶渊明的诗,真是一任自然,从来不争,一字一句不跟人争胜,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杜甫,有一种争胜之心.我认为,人一有争胜之心,就永远是落入了第二等.钱钟书现在是读少陵诗"有触余怀",第一首中他说"才竭只堪耽好句",是说你才华有所不足了,才在字句上争胜,才在"绣鞶错彩赌精工",即在这个词句、辞藻的刻画来斗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哲理诗究意什么时期产生,这是一个颇难明确回答的问题。人们公认的哲理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相当典型,不可能是这类诗歌剧出现时的作品。象山水诗一样,哲理诗应该也是先有理性的诗句,然后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不但成为全诗的中心,而且因其主导地位而使全篇面貌发生变化,给人以深刻的理性思考,启迪性大为增强。如果进行一番细致考察,陶渊明的诗歌乃至其某些辞赋,都似乎不自觉地完成了由哲理性语句到全篇哲理化这种从量到质的变化。陶潜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哲理诗变化发展中的很好的例证,其创作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深思。 以诗而…  相似文献   

17.
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 等前人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成熟 ,在诗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仕途的坎坷和佛学道教的影响使王维后期寄情山水 ,甘于寂寞 ,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诗境。王维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 ,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他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深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玄学思想体现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以及诗歌创作.陶渊明的生活呈现了诗化状态,玄学思想落实于陶渊明的生活,形成了诗化表现的特征.陶渊明以精简的形式把玄学概念融化于诗歌的整体意象与艺术构思,把玄学的思考化为一种诗思.化为一种诗歌的艺术形象.陶渊明的日常生活和诗歌创作均达到了境界的高度,他把玄学意趣融入了生活境界和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9.
佐虓 《学术交流》2006,(6):142-144
陶渊明的诗文与高洁的人格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称赞,这与他儒道杂糅的思想和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他的人生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后代作家更是从他那里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力量。可以说,陶渊明为中国传统隐逸风气的形成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7,(4):129-134
历来论者言及陶渊明在宋代的影响,多以梅尧臣始。然细察史料可知:梅尧臣前的宋初六十年,以"宋初三体"为代表之文人,就已开始接受陶渊明之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宋初三体"对陶渊明诗风和人格的不同解读,使宋初诗坛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为宋代乃至宋代以后的各朝诗歌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白体诗师法陶渊明之吏隐态度,提倡知足保和、洁身自高的"中隐"态度,在诗作中表现为言行不一;晚唐体学习其洁身自好、情趣高雅的隐士之风,以不恋尘俗的隐士形象追求"小隐"的境界,使心灵与行为合一;西昆体对陶渊明的偶尔标举,主要是一种附庸风雅,其欲兼得仕禄与隐名之投机心态,可称之为"大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