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2.
3.
4.
近年来,浦口区紧紧嗣绕“确保深入推进跨江发展、确保全面实现小康”这个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服务大局,不断强化五项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浦口建设。为构建“生态、富裕、和谐”新浦口。确保跨江发展、全面实现小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5.
近日.浦口区廉政文化文艺汇演暨全区廉政文化系列活动颁奖大会在珠江镇影院隆重举行。浦口珏代区长华静同志出席大会并观看了演出,市纪委有关领导、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管领导干部、部分机关干部和部分获奖代表等近千人参加了大会。此前,全区11个镇街和有关部门以文艺演出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浦口区实现“奋战三年、赶超江南、跻身苏南”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交通部门各项工作必须超前谋划、加速提升。2011年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加快全区骨干路网建设:努力破解“两大瓶颈”,即:土地和资金制约的瓶颈:重点落实“三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采访地点:浦口区财政局
家住浦口区星甸镇60多岁的高老最近有事没事都喜欢到家附近的农桥上晃悠,每每站在修葺一新的农桥上远眺,高老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相似文献
9.
南京历史文化名镇——浦口三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永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F0003-F0003
地处长江之北的南京浦口,元代为浦子市,也称浦子口。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浦子口城(原浦口区内东门、南门范围内),是捍卫京师的驻军重镇,形成以东门卫所大街为代表的南京江北老城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称浦口市:民国17年(1928年)改为浦镇区,成为民国时期南京的第一大镇, 相似文献
10.
浦口区纪委、监察局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以构建防腐保廉体系为抓手,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世杰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5-57
旅游观光的对象,一是自然风光美,二是社会人文美。旅游审美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普遍追求的一种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社会风尚。旅游审美是一个内容无比丰富多彩,范围无比广阔的审美新天地。努力开创旅游审美这块新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论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静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99-101
服装材料的肌理美有三个主要特点 :形式美、质地美、联想美。作为现代服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人的审美取向和服装设计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 ,只有使不同的肌理形式与服装的设计风格、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才能表现和发挥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相似文献
13.
孙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57-59
从文学艺术角度审视古代公文,可以看到作为历史文化原型之一的古代公文具有古朴的政治审美特性,诸如“文”与“道”的有机统一、人性化的“美刺”手段、对于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艺术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等等,这种近于本色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的巨大张力和古人审美意识之觉醒,对于现代公文写作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姜维枫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3):46-48
丘逢甲是近代台湾杰出的爱国诗人 ,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其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巨大悲痛发生的激烈碰撞 ,产生了其诗歌的悲剧思想美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形成了他苍凉悲慨、凌厉雄迈的悲剧意象美 相似文献
15.
刘智远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43-45
《园冶》作为一部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著作,以其丰富的意境之美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明清以来的园林建设。在宏观设计领域,《园冶》强调通过实景之间的互借与搭配使建筑同自然融为一体,进而创造出境外之景、象外之象;通过虚实结合赋予园林艺术创造以活水之源,进而拓展园林的意境。《园冶》声、画、意合一的意境之美开拓了园林意境的审美空间,使园林意境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其美学本质就是人于宇宙生活的律动中体悟出生命的价值。《园冶》意境之美打破了园林建筑本身固有的区域局限,使咫尺山林的实体空间走向了浩瀚宇宙的心灵空间,从而由有限走向了无限。 相似文献
16.
韦拴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65-467
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相似文献
17.
18.
19.
全贤淑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04-107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是高校整体育人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审美修养 ,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必备条件。从培养审美情趣 ,把握审美标准 ,树立审美理想等方面 ,论述了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陶冶情操 ,提高生活情趣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