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同路人”的称谓源于苏联,20年代中期传人我国,并长期流行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直至60年代初期,仍有人在《文艺报》发表文章,沿用“同路人”的称谓。①相同的政党性质和政治体制,相同的文艺思想和艺术追求,导致苏联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生产了多方位的直接影响,中苏两国的许多文学现象几乎同步发生。20年代苏联文学出现的“同路人”现象直接影响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并引发了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间状态作家的问题。今天看来,“同路人”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影响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也令人深长思之。文学“同种人…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苏联官方文学中,全知视角占主导地位,且承担教育功能,而内视角一向是被排挤的。高尔基《我的大学》及在其影响下哈萨克斯坦苏联时期作家穆坎诺夫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生活学堂》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两部著作中承担教育功能的是内视角,以见证之"我"为典型,对文本教育意义的阐发产生了重要影响。见证之"我"与苏联成长小说教育意义关系的探索,对该时期文本第一人称叙事乃至整个苏联文学的叙事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 如果从世界文学格局来看中国文学,就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俄苏文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乃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者无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当代军事题材的文学与苏联同题材文学创作,联系尤其紧密.翻开新中国的文学史册,革命军事文学从一起步就受到苏联优秀战争文学的积极影响,从三、四十年代介绍进来的《夏伯阳》(又译名《恰巴耶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五十年代的《日日夜夜》、《青年近卫军》,到七十年代后期翻译出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在我国广泛流传并产生影响.作家徐怀中谈到他青少年时代的文学启蒙时,提起当时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一些苏联小说,如《铁流》、《毁灭》、《士敏土》等作品,使他十分“迷恋”.新时期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如《高山下的花环》、《一座雕像的诞生》、《沙海的绿荫》等与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贝科夫、拉斯普京等的作品发生了“和谐的共鸣”.总之,在战争这块宏阔的画布上,两国  相似文献   

4.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红樱 《学术探索》2002,(4):100-102
5 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就是使文学从“图解”、“工具”中解放出来回归为文学本身 ,作家的探索、创新都是从这一基点出发的。从中短篇小说叙述视角的变换 ,我们从中可以看见当代苏联文学发展中的局部突破与整体发展的轨迹。而作家要想写好一部作品首先必须考虑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 ,也就是如何选择观察现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方尖碑》是苏联白俄罗斯作家瓦西里·贝柯夫一九七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译文载于《世界文学》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小说获得了二九七四年苏联国家文艺奖金一等奖,并拍成电影。  相似文献   

7.
一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很鲜明、自觉的主流倾向——左翼文学思潮与运动。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能够像左翼作家那样主宰那个时代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潮流,哪怕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比左翼作家更大的文学成就。左翼文学的方向,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主导方向。左翼文学应合着革命实践运动对文学的要求而诞生,又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三十年代得以成长和壮大,其区别于“五四”文学和同时代其他作家文学创作的,是它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实践品格。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三十年代,左翼…  相似文献   

8.
许多作家,中文系的学生以及一般文学作品读者都“朦胧”地,却也是较为一致地感到我们的文学理论著作、教材、讲义(如《文学概论》)对于艺术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帮助不太大,俗称“不解渴”。王德勇在《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上撰文说: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框架及表述方法)存有弊病,亟需改革。 一、现行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籍)体系,主要是以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和政治的观点来观察文学现象,以苏联五十年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五论”——“文学的本质与特征论、文学作品的构成与分类论、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论、文学的创作过程论以及文学的欣赏与批评论为内容,插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述与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实例”而构成一个“框架”。这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宽泛的铺陈式的结构,而不是小而紧的掘进式的结构。 这种“五论”体系,主要来自苏联季莫菲也夫的《文学概论》这样一个“模式”。粉碎  相似文献   

9.
不只是“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0.
两部长篇小说给女性文学的启示──兼论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风貌金燕玉两位女性教授作家在1993年不约而同地捧出了两部长篇力作:王晓玉的《紫藤花园》,马瑞芳的《蓝眼睛·黑眼睛》。1993年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学年代,神圣的创作开始变成被“炒”的对象,某部...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21-12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理论和政策上指明了延安作家实行文学转折的意义与措施,而作家如何摆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点,完成向革命者即工农兵化的转变是文学转折的逻辑起点,作家的工农兵化过程直接影响到他们创作转变的实际进程。丁玲与艾青是延安文学转折中有代表性的两个作家。  相似文献   

12.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银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其中在叙事文体上的成就是创作了两个历史小说三部曲-《基督和反基督考》和《野兽王国》。这两个三部曲,不仅标志着白银时代象征主义从理论建构步入创作实践上的建树,成为世纪之交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品,而且因其在叙事时间上对70年代以来叙事文本存在方式所进行的重大变革,使历史传记小说化、小说由现实主义而象征主义化,深刻影响了白银时代小说发展走势,并在一个世纪后继续显示出人文主义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具体文本分析、论述第一个三部曲在叙事时间上的具体特点,表明19世纪俄国文学在此时发生了从物理时间向心理时间转移的现象,并潜在地为苏联文学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对比出与西欧象征主义之差别。  相似文献   

13.
韩捷进 《齐鲁学刊》2012,(1):156-16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作家,在社会性强、哲理倾向突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明显地融入非现实的虚拟性艺术,以神话、民间传说、幻想、梦幻、科幻等艺术形式构思作品情节、塑造人物,打破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形式上的一致性,构成具有虚幻特征的艺术情境,表现人类社会现实生活,揭示理性的思想观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幻化虚构艺术既与以变形、怪诞为表征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不同,也与西方文坛非虚构文学思潮不同。艾特玛托夫等苏联作家运用的主要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他们对虚拟性艺术的运用是为了强化现实思想的表达。苏联文学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当今世界文学艺术的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同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的虚拟性艺术,改变了以往苏联文学艺术创作手法比较单一的现象,使苏联文学朝着多元化艺术创作方向发展,这在俄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军君 《理论界》2010,(10):129-132
从2006年起,作家王蒙每年推出一部自传,至今已成"自传三部曲",其中《王蒙自传2·大块文章》在全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块文章》的较为详细的解读来阐述该传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一,"讲真话"是《大块文章》的灵魂所在;其二,以作家的视角和作家自传的形式,藉个人十年(1978—1988)文学和生命经历的回顾与书写来反思和审视整个1980年代中国思想和文学的状况,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谢六逸是民国时期我国日本文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和翻译家,在他翻译的大量日本文学作品中,志贺直哉及其《范某的犯罪》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小说使用了中国题材进行创作,读者可通过作品反观日本作家及民众如何想象作为“他者”的中国;二是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中坚作家,创作强调描写现实,书写人生,契合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写作追求;三是《范某的犯罪》乃志贺“心境小说”的代表作,可作为中国现代作家创作时心理描写的借鉴,故《范某的犯罪》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坛有着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50年代开始,法捷耶夫一直是我国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法捷耶夫自杀身亡后,有关他的一些是是非非,如:他为什么要自杀?苏共20大上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攻击法捷耶夫?今天应如何评价他的作品?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在困扰着广大读者。法捷耶夫是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苏联新一代作家。从1934年起,他便进入作协领导层。在高尔基去世后成为作协主要领导成员之一,1946年至1956年,历任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和理事会书记。在苏共第比次党代表大会及第19次党…  相似文献   

17.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电影的编剧,即将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导演):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爱伦堡是苏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当时看这本书时才知道巴别尔的名字。解放以后从来没有中国人提及他,解放以前只有鲁迅曾提到过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澳门少儿文学不仅在澳门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少儿文学创作的地域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澳门文学前驱的澳门“离岸文学”,少儿文学在一般文学中所占比例达到38%;澳门作家协会出版的年度作品选《澳门作家文集》,少儿文学范畴的作品所占的比例竟然也达到了38%。这两个38%非常能够说明澳门对少儿文学创作的重视和高比例的产出。由于澳门作家的教师身份占比较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对少儿教育和少儿关爱特别敏感,他们的文学自然会倾向于为少儿服务。澳门特殊的社会生活状态所生成的宁静、安逸的澳门体验,似乎特别适合少儿文学的表现,于是澳门少儿文学在澳门文学中的比例甚高,产量较多。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全国苏联文学研讨会在无锡召开学术会议,由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江苏省外文学会和作协外委会主办,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以及它与苏联文学创作的关系 从3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直是苏联文艺界,包括中国文艺界所注目的问题,它与苏联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会者对怎么评价这一理论问题有不同看法。吴国璋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目前受到的冷遇与它本身的弊端有关。这种弊端主要表现为:1.将文学政治化。它削弱了文学的多方面的可能性,降低了文学的艺术品味。2.唯我独尊的僵化模式。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作是世上“艺木科学的最高成就”,进一步把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推到了极致。3.以幻想的真实取代严峻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之初要求作家的就是“写真实”。然而历史证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缺少的恰恰就是真实。这  相似文献   

20.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电影的编剧,即将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导演):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爱伦堡是苏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