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演绎”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里,康德提出了很多关键概念,它们为建立批判哲学的先验论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然而,这些概念以及论证却招致后来研究者们的诸多批评,“先验统觉”便是其中之一。像盖耶、赫威尔及克利弗等人都提出了比较鲜明的质疑,比如,相对于感性中初始的杂多表象,“先验统觉”究竟是何时才发生的?它与“我思”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从源初意义上,它与“先验想象力”及“范畴”该做怎样的区分?对此,本文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相关疑问一一进行解答。进而指出,康德对于“先验统觉”的论证基本上是合理的,同时,由此建立起来的“先验演绎”也是成功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先验统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第一批判的核心要义才能为我们所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2.
先验经验主义往往被用来界定德勒兹哲学的根本特征, 但这个名号本身就包含着有待澄清的种 种难点和疑点。 学界往往倾向于将先验性等同于内在性, 进而仅将先验经验主义看作德勒兹的生命论的另一 种体现。 但实际上, 在德勒兹的早期思想发展之中, 先验性已然呈现出某种与内在性深刻对立的动机。 此种 对立最早出现于他对休谟问题的独到回应, 后在 《差异与重复》 中呈现得尤为清晰。 从时间的第一种综合 到微分式的理念论, 从经验到先验, 从休谟到康德, 这条隐含的线索也标志着德勒兹思想出现过的最为关键 的否定性裂痕。 在晚近的法国思想之中, 梅亚苏的思辨唯物论及其核心命题 “唯有偶然性是必然的” 似乎 正是先验经验主义的最极端而深刻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因果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探究的核心主题,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子问题。例如.因果关系属于本体论层面还是认识论层面?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否必须例示一种规律?因果推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归纳推理具有什么性质?因果性知识与认知主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是两个殊相还是两个共相之问的关系?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通过解读休谟、康德、戴维森等哲学家的思想来分析因果性概念,探讨因果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述评休谟哲学对康德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其哲学思想深受休谟哲学的影响.休谟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宗教时,不仅为康德提供了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思维方法.休谟的怀疑论哲学是引发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颗火星".  相似文献   

5.
1913年胡塞尔发表了《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至今日,如果要追问这部百岁著作的历史意义,最好从它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对比说起,确切地说,是从胡塞尔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说起。胡塞尔现象学在这个问题上改进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解开了康德在"先天综合知识"的问题上的许多谜团,使之更切近于我们的实际认识过程。当然,他也留下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与康德的理性主义这二者既包含着转折与对立,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的"(transzendental)和"超验的"(transzendent)这两个历来颇有争议的术语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结合相关概念如"先天的"(a priori)、"经验的"(empirisch)、"内在的"(immanent)等术语作了细致的区分,说明康德使用这几个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严格限定的、不可取代的含义的,以为康德对这些词的使用存在"混乱"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后面还对Kemp Smith以及牟宗三在这个问题上对康德的误解和批评进行了逐条反驳,维护了康德思想的一贯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正当性论证经历了多次的否定过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自然法被斥为抽象的空谈,实在法转而从社会事实中寻求正当性。休谟问题提出之后,从社会事实寻求法律的正当性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谬误。后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把正当性转变为有效性,转而从法律内部寻求正当性,但是理论的最后根基仍然跳不出休谟问题的限制。法律作为实践理性,目的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引,解决法律问题,实现社会公正,所以把纯粹理论的休谟问题引入实践的法学领域是不明智的。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之后,坦然面对法学的实践理性属性,以实践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休谟问题,才是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社会事实之间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西方,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契约论政治哲学家以自然法和自然状态学说为基础论证和建构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长期居于主流地位。而在休谟看来,契约论根本上是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它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是自然法和自然状态学说,而"自然法"理论中的"理性"概念存在着根本上的混乱。通过批判契约论的基本观点和预设,休谟促成了后来19世纪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纯粹理性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形而上学本身,相反,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倒是要为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扫清道路,它通过对理性本身的分析-批判来澄清形而上学的真正课题以及解决这一课题的正确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为形而上学奠定基础的工作.对"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是为一切科学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为形而上学这门特殊科学奠定基础.但是,"先验综合知识"并非只是我们的一种知识,它首先是我们不得不置身其中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切现象事物被给予我们的方式,因而也是它们向我们存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首先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而是事关一切现实事物如何存在的存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视域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属于操作性概念,意义多重。在空间构造的分析中,胡塞尔不仅讨论空间构造与视域的相关性,也通过身体动感在空间构造中的功能,揭示视域的根本性特征:作为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一线索最终表明,视域性与空间性必然要在身体动感上获得支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17.
18.
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理性的根基之上的,无论是在理论理性领域还是在实践理性领域,理性都起着支撑的作用.在认识论中,康德通过以想象力为中介的知性范畴将先天认识形式与经验质料结合起来,形成了可靠的知识.而在道德领域中,康德通过理性对于人的行为的直接规定彰显出了人的自由性,道德律是一种普遍化的形式,这种形式需要通过人的行为落实到经验世界中去.康德最后通过上帝的悬设保证了德福一致,从而使形式和质料能够实现最高的结合,这也代表了康德对于人的尊严和幸福的信心和关切.  相似文献   

19.
康德认为先验层面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而经验范围内的审美和艺术却并非如此。如何提高和完善经验性的审美能力,使之具有普遍性,就是教化的问题。根据普通审美判断力的主体内和主体间的两种反思模式、先天和经验性的两种原则,以及导致其不完善运用的两种因素(不纯粹性和有限性),我们可以将康德的教化划分为两个层面:主体内的提升和主体间的扩展——不管这种扩展是微观和个体之间的,还是宏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只有通过文化传承与个体创新之间的平衡,审美共通感的理念才能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晚期的本质直观理论是建立在发生现象学背景下,以对联想与被动综合的研究为基础而完成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胡塞尔不仅延续早期的观点,坚持作为本质直观基础的个体直观必须挣脱经验现实的束缚,并且进一步澄清个体直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非经验性的,更重要的是,胡塞尔还指出本质直观的变更法意味着一系列自由想象之间存在某种必然性法则.通过对早期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完善尤其是对时间内容中联想的“唤醒”机制的阐述,胡塞尔让我们看到自由想象不仅是自由的,也是具有统一性的,这个统一性以被动综合为前提.而这种与经验事实无关的统一性正对应着变更中的不变者,本质艾多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