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继华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2):131-136
宁夏近代基督教史研究较为薄弱,且舛误甚多。宁夏基督教史始于1877年1月6日,在晚清先后经历四个阶段,即第一次内地会时期(1877~1895年)、宣道会时期(1895~1900年)、无差会时期(1900~1904年)和第二次内地会时期(1904~1912年);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教效果欠佳,这与接受方、传播方的因素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幕府与晚清地方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5):107-112
张之洞幕府是晚清重要的督抚幕府,它不仅是当时各类人才聚集之地,而且随着府主张之洞在清季政坛的崛起,逐步建立起各类幕府专职机构,代行了地方政府的诸多职能,在地方新政改革实际运作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充当了近代地方新旧官僚体制转变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赵宏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
督抚参与外交活动是晚清外交体制中特有的现象.为了交涉的方便,各省大多成立了督抚管辖下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如海关道、洋务局(处)、交涉局(司)等.研究这些机构及其活动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近代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些机构的研究还很薄弱.了解既有的研究成果,是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晚清知识分子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宏伟理想;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富国强兵,藏富裕民的理论和实践;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理想以及自由、平等、均富共享的思想主张。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晚清知识分子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9-157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是异乎往古的,这也推动原本作为社会治理补充的传统慈善事业逐渐转型为致力于地方兴革的近代公益事业。与传统慈善事业相比,近代公益在承袭传统慈善精蕴的同时,吸收西方传入的公益理念,且关照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而逐渐发生重组与变构,最终在戊戌维新时期萌发与传播,并在清末地方自治背景下的公益实践中呈现出别样的风景。晚清所兴地方公益,其内容涵盖推广新式教育,兴办实业学堂;开展医疗卫生;改善城市交通;创设消防组织;改良社会弊俗。地方公益事业在近代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助力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促进经济近代化转型、助推教育由传统向近代演变、激发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郭少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40-341
谈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思潮研究的整体性构成原文的一大特色。此外,笔者从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其范围、鸦片战争对经世思潮的影响、关于“立宪”和“革命”的表述问题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杨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42-45
清朝统治者继承并改善了督抚制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权力体系,使中央与地方之间保持了200多年的制衡状态。19世纪中叶,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平衡被打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晚清地方督抚彻底掌握了交战各省的军政大权,政令、军令得以统一。这一方面为清朝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 相似文献
8.
唐强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63-66
现代的民主宪政是由地方和中央的分权与制衡发展而来的。地方自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方面,是宪政中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晚清在内忧外患之时实行地方自治有力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宪政的先河,对中国民主宪政的萌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汉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谭嗣同、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谭嗣同与梁启超的相识与交往,虽然为时不久,但却心心相印,极为契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谭嗣同思想与事业的宣传与弘扬,是谭梁交往的重要体现,也是二者战斗友谊的继续和发展。二人的交谊不仅对维新运动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晚清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汉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71-75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西学的输入与传播,是近代思想发展的两大前提.救亡图存与争取国家富强成为先进中国人思考的核心问题,社会的剧烈变化,又促使人们的思想此呼彼应,形成云涌风起的社会思潮,百余年间社会思潮的主流沿着经世--变革--洋务-维新--立宪与革命的轨迹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对中国清末地方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而提出来的.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到中国,就成了近代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思潮.地方自治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也是进步、民主思想潮流之一.地方自治改革,是清末社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清王朝"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是在中国近代民主潮流高涨中出现的.其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戌戊以来中国民主思想潮流的涌动及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折射.而日本对清末地方自治之理论与实践,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时期的方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卫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82-86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激烈转折变动的时期 ,也是中国方志学由乾嘉之际初创至民国时期系统的方志学体系形成的过渡时期。晚清时期方志编修出现了一些超越前轨的现象 ,修志观念、志书的内容类目发生变化 ,科学性有所增强 ;方志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深化了某些方面的研究 ,并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晚清时期方志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予认识与肯定 相似文献
13.
结合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新形势,提出省内高校应担负起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并结合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概念,提出省内高校应按照开放办学、特色立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人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斌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64-67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我国长期的社会权力结构模式,使得先进的宪政制度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变为现实.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认为地方自治运动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严亚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32-35
晚清时期,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过渡,市场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晚清人士提出了许多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发展商业,发展中外贸易,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改造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6.
夏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75-80
晚清早期驻外公使在走出国门办理夷务的过程中,警觉到变革时代的来临,为了挽狂澜于既倒,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用夷变夏"的主张,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倡西学,变革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17.
清末地方司法改革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特殊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推动了地方司法改革等新政的实行;另一方面有利的社会条件又推进了改革的进度。该文主要以地方司法改革中的审判监督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赵宏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32-137
晚清中外约章对地方外交礼仪的规定包括三部分:与外国官员往来礼、与传教士往来礼及与其他外国人往来礼,其中与官员往来礼仪规定最详,涉及公文格式、称谓等方面。这些规定从礼仪方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局势的深刻变化。地方官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将其作为处理地方交涉的重要辅助手段,如借助外交礼仪抵制列强索取约定之外的外交特权,借助外交礼仪推动中外关系的发展等,都是他们重视和运用礼仪的表现。地方官对外交礼仪的重视和运用体现了他们对新的外交关系模式的应对和适应。 相似文献
19.
姚琦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53-57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的社会政治思潮之一,清末地方自治思潮对其社会政治改革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仅就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及其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