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幸福悖论表现为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却无法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在GDP增长模式的盲目追求财富思想的涵摄之下,把物质满足作为实现生活幸福的唯一路径。我们应当用包容性增长替代过去的GDP增长观念,努力纳入幸福指数在衡量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关注国家的国民幸福总值,以创新精神接纳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幸福指数衡量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幸福指数发展动力转化机制,完善幸福指数发展模式的目标评价机制,实现社会的均衡和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粗放式、消耗式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出于保护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目的应运而生了排污权规定。排污权规定应当是市场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利益下协调的产物,但是在目前的排污权规定中,其价值追求和最终目的不明确,立场的左右摇摆使得排污权规定中存在伦理悖论。 相似文献
5.
深层生态学的原则表明,“环境进入伦理”展现为伦理世界观之转变。我们从黑格尔“伦理世界观”的扩展释读中看到:“伦理觉悟”是对道德主观性的扬弃;而伦理世界的“设定的和谐”展现为人类史与自然史在文明演进中的伦理觉悟;伦理世界观落实到伦理行为,就是“为承认而斗争”的现实生态。“环境进入伦理”展开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承认关系,它要求一种生态觉悟,并以生态自然与伦理的“设定的和谐”为中介来构建各种形式的主体间承认关系,是在当代人类处境中,通过重新检讨各种类型的伦理承认关系,重建文明与自然之融合的伦理世界观。“遵循环境伦理”,是“环境进入伦理”的文明进程或文明觉悟通过伦理行为所要完成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关键,是其伦理客观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超越环境伦理困境拓展伦理研究视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为先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蕴含着研究环境伦理的理论诉求。当前环境伦理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分立的困境,在科学发展观视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拓展当代环境伦理视域,超越环境伦理困境,引导环境伦理由分立走向和谐,是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要的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7.
行政腐败是政府作为人类管理机构的固有属性,但中国行政腐败的非正常化根源于中国政府的角色悖论.这种角色悖论并非逻辑意义上的真正悖论,而是政府成员在其行政实践中偏离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所造成的一种人为现象,这种现象的伦理代价折射出中国政府对其自身使命的某种失职.为此,论文对我国政府角色的悖论现象、伦理后果及其成因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这种悖论境遇下的反腐行动进行尝试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儒家和基督宗教的伦理观可以发现,世界各大宗教思潮共同倡导的全球伦理不能以孝敬父母或信仰上帝这类特殊主义的信念作为至高无上的本根基础,而必须以批判人本主义提倡的尊重每个人正当权益、不可坑人害人、应当爱人助人的普遍原则作为至高无上的本根基础,否则就会陷入深度悖论而否定自身.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全人类共同性、公平性井然有序的竞争性等前提条件下,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等,使得代内人和子孙后代间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均等,需求的福利代际均等以保证人类发展得以持续进行。环境与道德是不可割裂的,只有树立环境道德,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传统伦理精神,无论是中国文化中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的价值建构,还是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城邦、宗教(上帝)或民族国家为基础的道德责任建设,它们都产生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生活阶段,其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内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形态本身内在地蕴含着一定的矛盾和悖论,即人之存在的目的-工具悖论,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伦理-道德悖论,这些悖论的存在预示着传统伦理精神需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经过辩证否定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1.
12.
13.
环境伦理教育是针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严重恶化,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伦理道德极其匮乏的现状,从教育的角度来重建人与自然伦理文化,以期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自觉性的过程。它是在工业社会环境伦理一片空白,而生态社会的环境伦理又没有被人们广泛了解、接受、认同的背景下提出的。环境伦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环境伦理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即在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际遇中的生态难题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全球性的生态困境并非任何单个人的力量使然,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伦理—道德悖论"贯通于个体—集体—实体的发展链条中,引发个体道德生活的悲剧、集体行动的困境与实体个人主义的灾难,成为全球性生态难题重要的道德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演化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促使理论界展开对在货币经济学居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反思。哈耶克及其追随者的新自由主义货币经济学说是为资本主义"万能经济机器"服务的"辅助工具"。本文以现在仍在进展中的金融—经济危机为理论背景,从新自由主义货币经济学说的"自发秩序"理论与"意图伦理"两个层面分析新自由主义货币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其悖谬。 相似文献
16.
刘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1):20-22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而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呼唤环境伦理道德 ,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从深层次来考察环境问题更多地是由人们的发展观、环境观所引起,是一个哲学问题、伦理问题。在高校中开展环境伦理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使然,是社会进步使然,是学生成长使然;而且还可以通过四方面的结合来提高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类道德培育的规律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伦理控制力的失效,呼吁道德建设走伦理制度化之路。作为道德建设日益重要的部分,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是环境道德建设的未来趋势,也符合环境伦理作为一种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伦理的特征,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环境伦理制度化主要有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和要求自身的制度化以及环境伦理渗透到已有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当中的两种制度化路径。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既具有一般伦理制度化的普遍限度,也存在其特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商业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党和政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下大力气解决,但事实上成效不显著。其内在原因是人们既反对腐败、又纵容腐败的价值观误导,外在因素则是我国复合型反腐败组织体系下存在的固有缺陷。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在华行贿事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断。因此,防治腐败不能单纯依靠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还需要一个能涉及公、私部门的强力反腐败机构的统一领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止商业腐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