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72~1921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兴建、发展、衰败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从明代中后期蒙古地区板升的出现到俺答汗兴建的半农半牧的归化城,从清归化、绥远两城并置的军事商业重镇,再到民国时期归化、绥远、火车站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每一时期的城市形态变化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有关归化绥远两城历史资料,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力图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归化城的兴建虽因互市限制条件过多而未能达到俺答汗进一步发展对明朝贸易的目的,但通过修建喇嘛庙将蒙古民众统一在喇嘛教信仰下的构想,却在明朝末期蒙古各部落政权竞争过程中及清廷扶植喇嘛教策略的倡导下得以实现.归化城的城市发展一直与喇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将归化城发生重大转折的几个历史阶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喇嘛教在归化城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已经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会党组织有过密切的联系,如三合会、哥老会等。当时会党大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从事活动,虽然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像资产阶级那样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但就其“反清”的目的来说与革命党人是一致的,所以和同盟会曾有过合作。它们在推翻封建统治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革命取得初步成功后,民族资产阶级因其软弱性最终与封建势力相妥协,使得会党组织从此与革命党分道扬镳,有的会党甚至遭到革命党与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中国历史的叙事演变,集中阐述近代“西学东渐”后“民族-国家”模式对表述中国的影响和局限.笔者以西南表述的古今演变为例,提出需要关注年代更为久远的“帝国-王朝”叙事类型,并与“民族-国家”模式进行对照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归化城作为清廷将蒙古传统部落组织转化为一般地方行政单位最为彻底的地区,绥远城的兴建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绥远城的建立不仅强化了清廷对土默特蒙古地区的统治,提升了归化城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同时在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构成上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国会馆的演变及其衰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民国以后,会馆这一民间社会组织进入衰亡期,经历了向同乡会、同业公会以及商会和存袭原有名称三种转变。就其衰亡的原因,一是内部固有的落后性即封建性,二是社会的变异使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8.
民国十九年土地法在中华民国土地立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科称其“体大而思精”.该法此后历经修改,体现了民国土地立法者们为实现孙中山“民生主义”之努力.以民生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探究这部土地法,从中可以获得民生主义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土地法理论与实践中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直较为重视对民国时期一流史家的研究,稍后又注重对扬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家在民国时期取得成就的探讨。在这两种研究路径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被遮蔽的史家群体,他们不及民国学界那些一流史家耀眼,也没有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史家炫目的光环。但是,他们在民国时期取得的学术成就,确系推动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受到前两种研究倾向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地位不断被挤压。因此有必要重返历史现场,揭示他们治史的成就、方法与影响,"复原"他们在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地位。以民国时期专研明史的王崇武为样本,可以管窥这类学人在民国学术生态中的实景。这一研究虽以个案为基础,但研究的旨趣在于将个案辐射到与他具有关联性的民国学人及其学术,从而使我们能够对民国史学产生一种网状认知,这对于从整体视角审视民国史学的生态面貌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著名幼儿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孙铭勋及戴自俺等人先后发起、参与了乡村幼稚教育试验运动.他们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经济的、适合国情的、适合乡村生活的幼稚园为目标,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建立了一批乡村幼稚园实验区,不仅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也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蒋勇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
抗战胜利后,在联总救灾物资的大力支援下,基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恢复战后公共基础设施的需要,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广泛开展小型工赈救灾活动,囊括水利、交通、房屋、市政、农垦、复业诸项,并建章立制,加强法制化管理。这一时期举办的小型工赈具有内容广泛、实施普遍、管理规范及效果显著等特点。其举办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修建了大量工程、救济了大量灾黎、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卫生、改良了社会风气。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工赈本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赈灾救荒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不能仅仅局限于新民主主义史的视角,而是应该引进民国史视角,这意味着应该全面解读现代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应该勇于正视民国为现代文学提供的发展空间,应该还原面对民族危机的民国姿态。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复原现代文学史的原生态,准确地理解作家、作品与其他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自北伐完成后,国民党开始力倡建设,努力于由前之革命变向为建设的历史转折。各种建设思潮顺势涌现,逐渐凝聚为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以建设为朝向的历史帷幕渐次开启。期间,官方机构、社会精英及社会团体都曾进行过种种心智和行动上的探索与努力。回顾与反思民国建设从思潮到事功的演进历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规律和启示,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国家建设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民国机制、民国史视角、"民国性"内涵等概念和范畴的提出,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文学提供了观念、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支持,有利于我们以一种不同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固有视野和观念来打开一种新的研究通道。文章对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张中良提出的"民国史视角"、韩伟提出的"‘民国性’内涵"作了学理化的梳理,并对这些研究范式进行了学术性考察,并力图以文本分析来导向理论建设,为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学术支点和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5.
未来城市形态与城市建筑的哲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迅速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地从根基处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化历程,比特成为建筑学和城市研究的新维度。本文以技术哲学为始源性视角,探讨透视信息时代背景下未来城市形态和城市建筑的显明特点与信息时代的人类安居生活。 相似文献
16.
桂林自古以来位于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冲,南北文化的碰撞以及独特的地理风貌,促成了桂林古城形成与演变。长久以来,桂林因其漓江山水之盛名,而忽略了古城的存在。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中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一,研究其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和轨迹具有重要而典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众多知识分子怀抱“职教救国”理想和信念,希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拯救国家,振兴民族。这些职教知识分子虽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但是他们寄予“救国”厚望的职业教育在现实中还是遭受到了“学”“用”脱离、传统观念鄙薄职业教育、外来理论难以适应本国需要的境遇。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各国的城市规划中 ,较多地制定了城市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计划 ,而直到 70年代初随着美国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 ,社会发展计划才在全球逐渐流行 ,并和经济发展计划并列而构成了现在多数国家发布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 ;近二十年来 ,城市发展规划的学者和专家又根据城市居民的需要和城市现代化自身的实践不断充实调整着城市战略规划理念 ,在城市形态发展规划中更加突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人文内涵、审美取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新的规划主题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于川江航道图的编绘实践。而在西方人的刺激下,民国时期国人亦开始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勘测川江水道,并以此作为收回航权的技术前提。从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看,不仅清晰可见中西方对川江航道讯息处理的空间差异,同时也反映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理念的碰撞、交互与融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现代性就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展开、发展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