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郑庆田 《理论界》2011,(6):88-90
东晋时名僧释道安是中土弥勒信仰的首倡者,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僧传记中有关其弥勒信仰活动的记载却杂而不详,引起一些争议。本文通过考察《高僧传》和《名僧传抄》所记之弥勒信仰事件指出,道安接受结珠弥勒像的时间是在檀溪寺建成之后;在襄阳和长安时期他都曾举行立誓愿生兜率活动;最终,道安在圆寂前通过浴僧而感应兜率,如愿以偿。从信仰演变过程来看,道安很可能在到达襄阳前就已产生弥勒信仰,随着对般若学研究的深入他对弥勒的崇敬之情变得愈加强烈。  相似文献   

2.
王雪梅 《兰州学刊》2011,(7):173-177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印度求法取经的高僧,其唯一的著作《法显传》是研究5世纪初印度社会最真实的记载。通过法显对当时印度弥勒信仰流布的记载,及其从印度带回的龙华图,以及法显和信受弥勒信仰的中印僧人的交往,可以了解5世纪中印弥勒信仰以及法显本人的弥勒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3.
东晋名僧释道安是我国弥勒信仰的鼻祖,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结合佛教经典中的弥勒形象和道安的个人经历来分析,道安产生弥勒信仰的原因有三:弥勒经典所宣扬的弥勒入世救世形象与道安的入世性格相符,使道安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弥勒信仰;有部宗匠向弥勒决疑的传说为道安提供了效仿事例;道安偏爱般若学,向弥勒请示般若性空之义才是其誓生兜率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弥勒信仰和宾头卢信仰的差异,可进一步澄清决疑说中的一些争论,道安上生兜率也可能有"与弥勒一起下生成佛"之观念。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7,(3):98-102
弥勒信仰包括对于往生兜率天和人间净土的向往。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弥勒信仰大为传播。由于信仰观念的逐渐本土化,弥勒信仰开始被用作斗争的工具,其中隋大业六年建国门起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弥勒下生为号召发起的事件。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地点,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分析隋唐的时代背景和洛阳城变迁,可以确定事件发生地为洛阳外郭城的建国门。这一事件中弥勒信众着装、组织情况等有一定的时代普遍性,以致唐代发布专门诏令予以取缔。而南北朝以来的佛教末法思想和隋炀帝大业五年融并僧人、佛寺之举,可能是这一事件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5.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季羡林 《文史哲》2001,(1):5-15
在佛教传统中 ,弥勒为未来佛 ,后来主要受到波斯的影响 ,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和功德转让思想 ,这与佛教小乘自力解脱的思想大相径庭 ,是佛教史上的一大转变和进步。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能够广泛传布、历久不衰 ,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由于地理位置决定 ,印度佛教东传 ,新疆首当其冲 ,根据对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献的详细考察 ,可知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很广 ,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弥勒佛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甘州回鹘是9世纪晚期至1028年间由河西地区的回鹘人以甘州为中心建立的民族政权。史书对其记载甚少。唯敦煌出土古代写本与石窟考古资料对其有较多反映,弥足珍贵。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回鹘由漠北迁入甘州以后,其宗教文化深受当地影响。宗教信仰上,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而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在文化上,回鹘文开始流行,其服饰与风俗习惯虽保留旧有风格,但已深受汉文化的濡染。高度发展的回鹘文化反过来又对西夏文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隋炀帝大业年间发生三次弥勒信众起事,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首先,经过南北朝时期傅大士的改造,弥勒佛实现了由神佛向人的转变。其次,佛教僧侣利用神异故事传教的方式为信众所接受,这一方法也为弥勒信仰反叛者利用以发动信众。再次,隋代统治者对于佛教的保护政策使得民间弥勒异端思想广为传布。最后,隋炀帝时期的社会动荡又为弥勒信众起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8.
沙州回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敦煌的历史上,回鹘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我这里所说的回鹘,不是指甘州回鹘,而是指沙州回鹘.从唐末到元初,沙州不但居住着众多的回鹘,而且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因此,我认为,敦煌的历史应该有一个沙州回鹘时期.十一世纪初.有个名叫禄胜的回鹘可汗,遣使宋朝,表示愿意为宋朝效力,进攻西夏,《宋史》记载此事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传世文献的记载为基本线索,结合新疆、敦煌及内蒙古黑水城等地的考古资料,分析了西夏与回鹘阃的贸易关系,认为在北宋时期,由于受宋夏矛盾的制约,西夏与回鹘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到了南宋时期,宋夏矛盾消亡,西夏推行了多项优惠的贸易政策,加之天盛年问国力的强盛,西夏与回鹘问的商业贸易和贡使贸易显现出繁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试论西夏藏传佛教对元代藏传佛教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中后期藏传佛教的盛行,为元代藏传佛教的东传和流行起到了桥梁和基地的作用。元朝政府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了西夏对待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以及西夏的藏传佛教制度,西夏藏传佛教在佛经流传、修行仪规、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也对元代藏传佛教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杨琏真加为代表的元代河西僧人,对推动藏传佛教在元代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区博物倌保存的《弥勒会见记》是我国唯一的一本比较完整的回鹘文写本文献。自一九五九年出土以来,一直沉睡至今。近年来,自治区博物倌古文字研究室维吾尔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斯拉菲尔·玉素甫等同志对这份珍贵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按叶逐行进行了转写,然后又根据转写翻译成维文和汉文。转写和维文译文发表在本刊维文版一九八二年第四期上;回鹘文原件第二章第五叶正面影印件附在本文之后。这里仅刊载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章简介和汉文译文,以供对《弥勒会见记》有兴趣的读者对照参阅。  相似文献   

12.
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至今仍有尚待涉足的秘境。作为佛国圣地的西夏,充当其精神世界最为重要内核的佛教,理应体现在西夏的全部文化过程,即文化内容及其结构的连续变化之中。有鉴于此,文章对佛教与西夏文字这一文化形式、序列、形貌的关系加以探讨,从基于佛教信仰的佛经译写是西夏文字创制的重要动因,以及西夏文字创制中佛教理念渗入等方面,追寻党项人在佛教信仰影响下思维的方法和特点,以求廓清西夏文字创制之谜。  相似文献   

13.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夏人的宗教信仰对其礼制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西夏国在原始的自然崇拜影响下,形成了祭天地等礼典。鬼神信仰促进了具有西夏特点的多神祭祀制度和陵墓制度的建立。巫术信仰影响下的收葬礼俗、军礼制度和盟誓仪式具有其民族特色。礼佛祭佛之礼是西夏人对佛教虔诚信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督教文化之所以盛行,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民的信仰空白,这从侧面隐性地反映出当前农民信仰缺失.基督教文化的盛行会对农民的信仰体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原有文化结构、乡村治理权威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冲击.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云南长达125年的鼠疫流行史中,云南各地一直在积极寻求各种应对的方法,特别是从中原、汉族和中医中引进。到鼠疫流行末期,都天信仰和唱木莲戏因能"制止"鼠疫而为民众所普遍接受。在受汉族影响较深的区域木莲戏盛行,四境地区则以都天信仰为主,这种分布上的差异缘于民众"地鬼"和"天鬼"观念上的差别。欧洲"黑死病"是欧洲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而在云南,都天与木莲除了驱鬼功能外,还提倡"孝道",鼠疫流行非但没有促进社会变革,相反还强化了传统的孝道观念。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雪域高原的藏传佛教,自古以来就深受青海一些民族所信仰。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大佛寺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为例,从民族、年龄段、社会身份以及信仰目的等角度分析了当前藏传佛教信教群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经过原始佛教净土思想的萌芽、小乘佛教时期的弥勒信仰到大乘佛教时期净土思想的弘扬使净土思想在印度已经发展成熟,但净土宗的创立是在中国,它是由昙鸾、道绰及善导而完成的。本文主要根据时间为明线,判教为暗线来论述其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创立。  相似文献   

19.
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回鹘是我国现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回鹘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期,摩尼教传入回鹘并被汗王定为"国教".840年,汗国灭亡,部族西迁, 回鹘改信佛教及其他宗教.本文对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化过程作了简述,使人们对今天维吾尔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发现的4件西夏文佛经残片中,最完整的一件藏于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编号为T.M.190。本文指出这件残片是西夏转译本《郁伽长者问经》的一部分,汉文原文为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见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卷“宝积部上”。借助这片佛经残叶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回鹘与西夏佛教的交往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