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陷困境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后通过两部作品《空中怪物》和《个人的体验》,表达了在人生遭到打击的时侯,应该“正视现实,不欺瞒自己”的人生态度。本文从“自主选择”、“承担责任”和“心灵之地狱”三个方面对作品的这一主题思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古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属著名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牺牲的悲剧。封建文化制度和封建家长的干涉与阻挠造成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但是由于主人公性格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它们在悲剧的成因上又有些许不同之处:造成两者悲剧命运的矛盾冲突不一样,悲剧主人公的性格不相同等。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占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5.
《原野》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对生命本质的一次全新探索,是对人性、苦难、悲剧等主题的又一次超越性创作。《原野》的内在意蕴体现了曹禺对于善恶观、苦难观及悲剧观的内在思索。剧中人物与作家自身融为一体,曹禺以剧中人物的意识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理性化思考,充满积极的内在情感。作品中的悲剧意味跨越了时代局限,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相似文献   

6.
佛教地狱思想对鲁迅影响深刻,在其作品中对《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玉历至宝钞》和《何典》等典籍屡有提及,鲁迅以地狱比类人世间,在行文构思中对地狱多有借鉴,对地狱“无常”亦有所考证。因此,“地狱”对理解鲁迅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悲剧的描写一直都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同作家的悲剧模式却各不相同。本文以《俄狄浦斯王》和《德伯家的苔丝》两部作品为视角点,分析宿命论下的悲剧模式以及西方文学对人和命运较量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寒夜》是巴金先生写小人物作品的集大成者 ,标志着作家现实主义风格的深化。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悲剧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作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大部分都在描写人物形象与经历,以塑造硬汉式的悲剧英雄形象而著称。以其著名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及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为例,对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式的悲剧英雄主义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泥鳅》的发表与《美国悲剧》的刊行相差七十七年,然而时间相隔甚久、空间相距甚远的两位作家笔下的小说均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泥鳅》和《美国悲剧》中的底层悲剧书写,相似之维在于均探讨了欲望和威权在悲剧中的作用,相异之处在于其悲剧意蕴分别重在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以论评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散文理论,他重散文的独创性而反对蹈袭前人,并贯穿 为文的真实与自然;重创作的文法之变,认为通变即是神妙之文;提出散文应该注意作家的本领和作品的气象, 特别以"气"论文,重作家的才情和作品的气势。这三者在对散文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中,勾勒出散文写作的基本 原则。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卷首,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说,他创作此书“不敢以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这里所说的“儿女笔墨”,从作品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悲欢离合的种种情事,所谓“唐突朝廷”,是指作家通过作品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封建阶级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为我们刻划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相,从而使这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杰出作品,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不敢唐突”是假,如实描写是  相似文献   

13.
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一位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无不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在其代表作《宠儿》中,作者以一个母亲暴力杀婴的真实故事作为悲剧题材,以正在遭遇苦难的普通黑人作为悲剧人物,以跌宕起伏的悲剧冲突表现了深刻的悲剧效果,反映了美国黑人同奴隶制与种族主义的不懈抗争,弘扬了美国黑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列斯科夫踏上文坛以后 ,十分关注当时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民族悲剧、民族戏剧的文学论争 ,并且在《走投无路》中公开表明俄罗斯普通人完全可以成为民族戏剧的主要人物。列斯科夫许多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具有悲剧色彩 ,但是《姆岑斯科县的麦克白夫人》是上述观点的集中体现 ,作家以细腻的笔触逐步揭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悲剧及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情结。以贾氏三部曲《浮躁》、《废都》、《秦腔》为例,考量其中的人事遭际,体察作家的悲剧情怀,将其具体细分为社会悲剧、欲望悲剧和生存悲剧。进而从作家早年生活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和成年后的文化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贾氏悲剧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中国的美国两位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和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祝福》和《林中之死》的文化社会背景、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揭示了这两篇悲剧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是一位深受满一通古斯文化影响的作家,她的小说在面对死亡等悲剧题材时,能以神性的温暖进行富有永恒意味的审美超越.从她早期的《北极村童话》到《伪满洲国》、《白雪乌鸦》等历史题材作品,都有一种以超越的审美观来理解不同政治场中的人性的价值,尤其对经历历史悲剧的普通人,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了关注与尊重.  相似文献   

19.
《裘力斯·恺撒》与《奥赛罗》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两部悲剧作品。虽然两部作品差别迥然,前者为历史悲剧,后者为家庭悲剧,但本文通过深刻分析,反复比较,揭示了二者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一,两部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受卑鄙小人的挑拨而杀其至爱;其二,者他们的谋杀行动仿佛都是在进行宗教的仪式。本文就此作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过去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是鉴赏主体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创作主体的创作主旨。文章从作家当时的思想实际和作品本身出发,论述了作家是以人性的丰富性作为自己终极的审美价值取向,从作品中人物在无法选择的环境中的挣扎、苦斗与无奈中,得出了《雷雨》主题是由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构成的人类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