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我国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完善立法,为农村法治建设创造有法可依的环境;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协调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深入普法,培育和提高农民的现代法治观。  相似文献   

2.
农村法治建设与现代法律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制约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 ,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极为落后 ,其突出表现是亲情本位、权力至上等。要培养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必须从加强农村执法、推进村民自治、深入普法宣传入手  相似文献   

3.
孙犁做为一代卓有成就、独具风格的作家,他的主观动因之一,可概括为农村情结,其具体表现是:对农村、农民一往情深的热爱;对农村、农民命运的执著关注;对农村、农民生活的持久、形象、全面的描绘;对农村风俗和农民品格的神往与崇敬;对农村、农民优良传统和美好情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农民生态道德是指其在生活生产中树立起来的尊重自然、自觉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道德观念.它包括与生态环境平等观、生态环境建设观、代际平等观、生育节制观.农民生态道德作为现代化新型农民的一种必然道德要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培养农民的大局观念、长远观念,使农民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引导和组织农民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为农民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创立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农业税改革在确保为农民减负增收的同时,也势必会对乡镇基层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造成影响。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转移支付;改变乡镇基层政权对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拓展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渠道;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监督;推进农民自主创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农民教育:21世纪农村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农民的素质,因此,农民教育工作,是关系到21世纪农村社会稳定与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21世纪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农民法制教育是21世纪农村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条件;农民科技教育是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武器;农民素质教育是21世纪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文化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的政治发展意义重大。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 ,不断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使农民利益的表达制度化、有序化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尤其是农村政治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水平 ;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 ,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要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蔡旺 《社会科学家》2024,(1):117-123
共同富裕的最难点在农村。通过深入研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表象,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进行思辨、分类,并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以期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经济高度发展、公共服务完善、农民素质提升、精神生活丰富、生态绿色持续。难点在于经济收入增长有限、教育水平提高缓慢、思想观念转变不易、发展合力凝聚不够,这些难点阻碍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对策主要有:政策有序叠加,形成促进共同富裕政策体系;收入持续增长,筑牢促进共同富裕经济基础;教育量质齐升,激发促进共同富裕动力引擎;生态绿色持续,保障促进共同富裕活力内蕴;心灵得以浸润,滋养促进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9.
农村安全供给的基本需求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从本质属性上讲是一种公共品,属于非物质性公共品。安全需求是农民的深层次需求,但这一需求在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完全得到满足。现阶段农村社会,盗窃抢劫现象、村民矛盾等,构成了威胁农村安全的主要因素。安全这一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一是村庄自身供给安全的能力大大降低,二是基层政府在安全供给上存在问题。为此。应加强乡村组织建设,使之能够有效提供安全和秩序供给;建立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的乡村执法和司法制度,维护农村社会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乡村景观保护是从源头上扭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必要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乡村社会、文化、政策和乡村景观中"人"的关注,系统分析现阶段乡村景观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护乡村景观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加强区域环境规划;加强生态教育,强化农民的生态意识;严格生态执法,加强对乡村景观保护的监管;融合乡村旅游,拓展乡村景观保护和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格局;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障法》,进一步明确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民的保障力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国家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分配格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切实维护农民民主权利,促进农村发展。为此,应切实增强农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建立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贯彻实施三公原则,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扩大农民政治的有序参与;加强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顺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然而,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部分农民对社区建设缺乏认同感,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受到限制,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需错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促进社区"内生式"发展,增强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实施多方"协同治理",提高农民政治参与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构建和谐、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农村数字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效果评价,并探索影响的阶段性、异质性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涵盖农村数字设施和农村数字应用两方面的农村数字化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影响稳健;农村数字设施普及率较高后,主要是农村数字应用有效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大省和重度贫困地区更多受益于农村数字化发展;农村数字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机制在于,农民借助互联网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人力资本与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5.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利用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14个省份450个村庄共7839户农户的农田水利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民集体行动影响的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增强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催生新的农民经济组织,推动农地产权交易,改变治理系统的条件,影响农民集体行动,进而增进农村公共治理;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正向调节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不利影响。因此,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有助于增强农民集体行动,增进农村公共治理,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农民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关键要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尊重民权、扩大民主、培育民智的指导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构建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表达机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等。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学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市民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结果与必然。然而在现阶段,通过对沈阳经济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状况的调查不难发现,其依然存在着限制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朱文伟 《理论界》2009,(11):8-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透过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农村改革发展思路清晰地体现出"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一以贯之,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保障农民各方面权益的立场一以贯之,但注意分析、把握和解决不同阶段农民的不同需求;把行之有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又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党管农村工作的做法一以贯之,同时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人口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不完全性。实施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虽然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收入,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战略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替代;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营造农民市民化的有利制度环境;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确保转移人员的充分就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就地非农就业;构建城乡对接的社保体系,解除转移人员的后顾之忧;抓好转移人员的培训,确保农民市民化的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政治认同不仅是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是: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党及政府有较强认同;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认同是分层次的;农村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现象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提升农民政治认同,需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规范基层政权的政治权力运作;保证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推动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性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