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孔子的“民本”思想既传承了古代民本思想,又为后世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凸显了民众在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统治者为政要以民为本,富民、教民。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孔子“民本”思想一方面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坚持批判继承的科学方针,实现孔子“民本”思想向现代“以民为本”思想的价值转换,对当前中国坚定“执政为民”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时期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有不少,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里,常用的陈述语气词有“也”、“矣”、“耳”、“尔”、“而已”、“焉”等,但以“也”、“矣”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陈述语气词,基本上承继先秦两汉,但在运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静态的“也”,其功能扩展到表动态的“矣”的功能领域;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限制作用的“耳”,常常可以替代表判断的语气词“也”。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发端甚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经过先秦、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文章在对民本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做了简要的评价,认为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一是思想家对民本问题的重视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和农民战争息息相关;二是思想家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安定君王天下,而不是维护民众的利益,君主仍是万民之主;三是思想家头脑中的“民”,首先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作为个体的“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治国要以民为主体,以民为本位,并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君主的利益之上,但它的实质却是要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制度,所以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对民本思想进行更新与创造,解决了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将其发展到新的境界,实现了民本思想的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5.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我国思想宝库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王者以民为天”、“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国以民为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下为公”等,都是值得当代德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儒家强调道德理性、固守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儒家的“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肯定了民众的自主权利。本文通过儒家主张的人本思想的探索,以当前社会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背景,试图寻求人本思想对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他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的民本思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具体重民主张,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朱熹这一民本思想,对后来我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变迁,学术上官学让位于子学,思想上则民本思潮取代德政论而为时代意识之主流。所谓民本,概约而言,民为社稷之本,民为争战之本,民为霸政之本,民为神之本,民为君之本。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民本思潮是西周德政论思想向孔子仁政思想演变的一个中介环节,从社会史的角度看,民本思潮乃是春秋动荡局势的思想缩影,它忠实地记载了社会变迁的客观历程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主题。它起源于先秦 ,形成于两汉 ,完备于隋唐 ,衰落于明清。传统民本思想既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又是中国人在观念上走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起点。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赋予民本思想时代新含义 ,分别是传统民本思想转化为现代民主思想的根本条件、必要条件、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民本思想;“从仁学到仁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重民、贵德、重商”,胜于法家的弱民、退德、抑商。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未能跳出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窠臼,但其中潜含的民主因素和可由民本转化为民主的因子,在批判封建专制、洗涤弊政、培养清官意识、启蒙民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孟子民本思想中丰富的民主性精华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民本思想;“从仁学到仁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重民、贵德、重商”,胜于法家的弱民、退德、抑商。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未能跳出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窠臼,但其中潜含的民主因素和可由民本转化为民主的因子,在批判封建专制、洗涤弊政、培养清官意识、启蒙民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孟子民本思想中丰富的民主性精华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政治法律思想中民本思想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精华的民本思想,其内容包括以民为本和民之所本两个方面。民本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是民由天生,民天相通。君要以民为本,爱民、保民,否则,民既可以通过“国人决”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被动地“暴君放伐”。由于先辈们往往只对人(暴君)不对制度,从未怀疑过制度的合理性,所以走不出新旧王朝轮回的老路。只有民个体权利意识增强,主体性充分发挥,才能实现民权向民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农本意识是农业社会中统治理念和主流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两汉时期,为了强化农本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政府以农为本,对民间信仰文化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和干预,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管理策略:一是以天子籍田仪式和农神祭拜之礼引导乡村社会重农务本;二是破除民间“淫祀”,维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三是移风易俗,倡导“农为民本”的淳朴民风。  相似文献   

14.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明确提出的“民为神主”、“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化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自身建设,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期,诸侯争霸,匈奴犯边,民族矛盾上升。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贾谊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继承先秦的民本观念,提出了"民为国本"、"爱民"、"良吏为民"、"慎刑赏"等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的民主理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贾谊充分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将民本思想与他的理想政治制度——礼治——结合起来,认为“得民”是礼治的目的,爱民是礼治的本质,同时,他将“得民”、爱民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之中,在将民本制度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制度的民本化.  相似文献   

18.
人本思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思想,是贯穿中国文化历史的主要线索之一。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前人在民本方面的主张,以儒家“仁学”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其历史影响深远而广泛。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视的客观反映,是当今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它作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不仅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而且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上考察,如果说,先秦的名辩逻辑是我国古代逻辑发展的高峰,那么,两汉时期则是对先秦名辩的评论最为盛行的时期。为什么两汉时期会重视对先秦名辩的评论?各家评论的得失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而弄清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资我们今天发展逻辑科学的借签。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虽表现出一定的小说色彩,但考其本意,依然不失“史”之用意,故其叙事思想多承继史传叙事思想。综观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就叙事视角而言,多因循史传“中立型”全知叙事视角,在貌似客观、中立的叙述中,却流露出或多或少的主体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