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寥寥可数的“独语体”作家之一,其作品的末世情调,与战争年代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人类文明行将毁灭的强烈预感交织在一起,这使张爱玲的“私语”常常笼罩着一种苍凉感。这种“苍凉”,是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是一个孤独的女性对生存其中的艰难岁月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2.
官娇英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2
张爱玲、萧红两位女作家对普通生命给予了真诚的观照,她们的散文作品都透露出浓重的悲凉感,同时也体现出了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由于她们个性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散文亦呈现出迥异的风格:萧红的作品在凝重中表达着人生的无奈,包含着对政治的批判;张爱玲的作品在轻盈中描绘着生活的可爱,也展现着人性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3.
4.
5.
首先,根据现代文体概念,将其划归为散文类。其次,先秦兵书可分为记言散文与记事散文。再次,在此基础上记言体散文还可分为论说体、问答体、律令体、语录体等;记事散文有记叙体等。对先秦兵书在文体上的如此分法,虽然重叠处较多,但这既是先秦时代文学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缘故,同时也是先秦兵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所致。 相似文献
6.
促使张爱玲的现代性转向日常的因素有: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日伪文艺环境、独特的女性意识、中国文学传统等,另外,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宽容的现代意识与世俗化生活原则的制约下,张爱玲完成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张爱玲的文学现代性是一种怀疑文明的中国式的世俗现代性,具有媚俗倾向;是一种基于宽容的现代意识但最终又有一定传统意味的反现代性;是一种与五四有一定关联但主要体现上海市民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在邓显鹤的诗文、交游以及他所整理的文献中,明显凝聚着三个情结:一、邓氏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无偿整理湖湘文献.凝聚着邓氏深情的“故土情结”;二、邓氏对宋末、明末忠烈们的无比景仰而搜集、整理、刊刻其遗集并建祠立传,凝聚着邓氏深厚的“忠义情结”;三、西方列强的入侵,邓氏严正斥责并以表彰忠烈等方式来唤醒民众进行誓死抵抗,凝聚着邓氏崇高的“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8.
"红颜薄命"是个古老的文学母题,通过在文学作品中的不断演进,逐渐成为一种叙事模式得以固定,并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完成了它作为现代叙事的转换。这一叙事在张恨水的小说中频频出现并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色。本文试从悲剧意识、诗美意境、怀旧情结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探究"红颜薄命"叙事的经典魅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将宗教视为一个行为主体,考察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适当的活动领域.神圣与世俗的分野是现代社会粗略区分宗教活动领域与非宗教活动领域的界限,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条界限将无数次被逾越.宗教与政治的界限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为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定性.政治领域不是宗教社团的禁入之地,而是一个合法的宗教团体应当遵循合法的途经积极参与的领域.公域与私域的划分提供了另一界限,但宗教的公共领域是一回事,而宗教对其他公共领域的参与是另外一回事,二者不可混淆.区分宗教的活动领域需要了解上述三个界限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它们加以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在职业道德上应做到 :求是、做公仆、争功名。求是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底限 ,又是追求的上限 ,它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干部定位于公仆 ,是建立在“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之上的” ;而提倡共产党干部的功名 ,则要求领导干部要讲求功劳与贡献及个人的典范与表率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常关税仅次于田赋、盐税,在国家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常关税收急剧下降.但是近代常关的衰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明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近代常关的衰落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日益丧失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简论电视人物专题片的三个重要元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物专题是专题片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策划人物选题 ,构思人物专题片结构 ,突出主题和注重人物细节描写等方面 ,论述了如何拍出一部感人的电视人物专题片。 相似文献
13.
简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三个支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有竞争力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是培育有现实经济基础的竞争力 ,而不是虚化的竞争力。在产业选择上 ,应在最有优势的某一产业或某一产品上培育其竞争力既采取集中化战略 ,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大农业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 ,要处理好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上 ,应把人力资本的投资作为战略来考虑。 相似文献
14.
张峻峰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43-45,55
本文以"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作为翻译标准,从诗歌整体粘连性的角度对《宿建德江》的三个英文译本进行了比较,提出中诗英译中对整体粘连性的把握应从原作者的写作背景、风格、句意间的联系出发,准确理解原诗,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手段上下工夫,以使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本在形美、音美和意美三个方面达到与原诗几乎相同的高度。通过比较,作者认为许渊冲的译本在传情达意方面是三个译本中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是以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把握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 ,把当代世界一般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立足国情主动寻求社会发展 ,是其他社会发展理论所不具备的特色 ;非均衡发展与台阶式发展是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发展模式 ;把社会发展看做以人为本、多维的、综合的发展 ,这一理论创新 ,是对只见物不见人的社会发展观的否定 ,也是对西方现代化中“单向度的人”或“经济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执政理论的新发展,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对执政经验的新总结,对执政任务的新概括,是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又一丰硕成果,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全面准确把握"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首先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但是持久的自信心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反复检验的过程,必然建立在长久的实践成功基础之上。因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坚定的、持久的、发自内心的道路自信,除了源于前一阶段的成功实践外,还需要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谙熟把握以及发展的优化升级之上。而且,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化谙熟以及对发展的不断优化升级,这种坚定、持久、发自内心的自信自觉,必将转化为更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8.
韩振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1-4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分别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始创于毛泽东 ,形成于邓小平 ,深化于江泽民。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内在地蕴涵着空间、时间和党建三个维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外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良性互动;在时间上表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辅、相承;在党建上表现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