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为了巩固西北边陲,防备漠北蒙古南下和漠西蒙古东进。明朝在今哈密以东,青海日月山以西,新疆阿其克库勒湖以东北的地区设置了七个卫,即哈密卫、赤斤卫、沙州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和罕东卫。其中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研史者习惯上称其为“塞外四卫”塞外四卫在明代西北边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研究  相似文献   

2.
宁夏设府,史载两次。一次是在明朝,一次是在清朝。明初将元所设宁夏路改为宁夏府,旋于洪武五年(1372年)废,洪武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对此史载无异。但清朝雍正年间又改卫为府,史载却不同。《宁夏府志》卷二“地理沿革”记载:“元灭夏置宁夏路,立总管府。明初设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后又增前后中左右共五屯,隶陕西行都司。国朝初因其旧,顺治十五年,并前屯卫入宁夏卫,并中屯卫入右卫,隶宁夏道。雍正三年,改为府县,领州一县六。”《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载:“雍正二年十月丁酉,陕甘总督年羹尧奏言:甘肃之河西  相似文献   

3.
元代欣斤塔刺思(Chingintalas)是《马可波罗游记》里所记述的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地理名称。迄今为止,这一地名方位不明,是元代西北地理中一个难解的谜。本文试就这一名称略作考证,还请方家指正。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欣斤塔刺思”一章紧接在“哈密”一章之尾和“肃州”一章之前。冯承钧中译本(据颇节法译本)列作第59章,新近出版的陈开俊等  相似文献   

4.
吕强 《兰州学刊》2009,(1):78-81
肃州是清初我国西北因战争而繁荣起来的典型城市。基于辟邻蒙古“准噶尔”部的特殊地理位置,清初,这里不仅是西北边防重镇和交通枢纽,而且边贸繁盛并因此出现了著名的康乾“肃州贸易”,使肃州成长为当时西北“边陲一大商埠”,推动了肃州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但乾隆二十三年后,随着“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结束,肃州开始内附,其地位的下降导致城镇经济发展的回落。  相似文献   

5.
(一) 奢香,是十四世纪贵州西北部彝族“默部”第六十六世霭翠的妻子。霭翠是元末明初贵州彝族的各部落中权势较大的一个土司。早在元朝末年,霭翠就被封为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朱元璋于1368年在金陵(南京)建立明朝中央政权后,霭翠便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与宋蒙古歹,普定女总管适尔等先后归附”明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袭”,“赋税听其输纳”。当时霭翠一度为了本部落的利益,曾请求明朝政府出兵讨伐陇居部落。朱元璋不同意,说“中国之兵,岂外夷报怨之具”。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政府鉴于霭翠在西南的重要地位,决定“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司使,宋钦为宣慰同知。令霭翠位  相似文献   

6.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迁民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初,政府为了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迁民就是其中的一项。明朝政府在洪武永乐时期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迁民活动,对明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初迁民的历史原因 首先,是因为北方地区急需劳动力。元朝时经济曾相当繁荣的黄河流域及两淮地区,在元末战乱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就河南而言,经过元末明初的几十年战乱,到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正如朱元璋所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明督都府左断事高巍在其上疏中亦说:“臣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棒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再看当时的北平(今河北省  相似文献   

7.
<正> 明代在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以及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一带置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赤斤、哈密等七个卫,称“关西七卫”。七卫的统治者多为蒙古族,又称“蒙古七卫”。明初还曾置沙州卫于今甘肃省敦煌县,正统间内迁,罕东左卫就是成化时在原沙州卫地设置的。 关于七卫地望,罕东左卫在今甘肃敦煌,赤斤卫在今甘肃玉门县,哈密卫今新  相似文献   

8.
简论三万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设卫时间关于三万卫设置的时间,尽管中外学者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认为它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即拟设和置卫两个阶段。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是以太尉纳哈出、平章高家奴、知院哈刺张、丞相也先不花等一批故元残余势力,仍拥兵辽东,“彼此相  相似文献   

9.
天津虽在明代设卫,但其得名与明成祖"靖难之役"无关,不是明代官员附会出的"天子之渡口"之意。金章宗赐名潞水(今北运河)为"天津河",天津的称谓来源于此;它是来自东北的女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女真人经营今天津地区在文化上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0.
一三六八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不久,在辽阳设置了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这是明代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  相似文献   

11.
奢香是明朝洪武年间贵州宣慰司代袭宣慰使,她忍辱负重,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迹,一直为各族人们所歌颂和纪念。对此,《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俞百巍、何长凤同志的文章《明代贵州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奢香》,已有很好的论述。本文想就关于奢香的历史功绩和奢香的历史资料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先谈第一个问题,即关于奢香的历史功绩问题。明初,在贵州一方面“踵元故事”,接受当地土司的请封,令其继续行使职权,另一方面又建立军事机构,以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洪武四年设贵州卫,以马烨为指挥,后为都指挥使。马烨到贵州后,实行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不仅对广大劳动人民“以刑戮慑之”,被称为“马阎王”;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土司,也“思尽灭诸罗,而郡县其地,苦无间”。为此,他不惜对奢香进行人身污辱,企图“激诸罗怒,俟其反,而后加之兵”。洪武十六年,他借故殴打奢香,甚至“叱壮士裸其香而笞其背”。奢香气愤之极,“折所服革带,誓以必报”。宣慰司所属四十八部土目,“咸集香军门,戛颡愿尽死力助香反”。这种局面完全是马烨一手造成的,不能说是“马烨的大民族偏见和彝  相似文献   

12.
<正> 明代在西北地区盛行的“茶马互市”,是朱元璋及其子孙为巩固在西北地区已经取得的统治地位所推行的极为有效的经济政策之一。 青海地区自古产马,且品种优良,是历代中原王朝为获得马匹所重点经营的地区。尤其是明王朝自建国以后就面临拥有强大骑兵的北元蒙古的南下威胁,对马匹的需求更显急迫。此外,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袭汉武帝“隔羌胡之交,断匈奴右臂”之策,在夺  相似文献   

13.
甘肃地方历史悠久,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甘肃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全国人民一道,为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献出了聪明才智,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学点甘肃地方历史,对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团结,搞好甘肃两个文明建设,是需要的。甘肃省名的由来,古以甘州(张掖)、肃州(酒泉)而得名。甘州始名于北魏拓跋珪即代王位之登国元年,东晋孝武帝司马(目翟)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肃州始名于隋文帝杨坚仁寿二年(公元601年)。北宋仁宋赵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与西夏和议成功,封赵元昊为夏王,始置“甘肃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清圣祖玄晔康熙  相似文献   

14.
洪武初期,明朝在元上都故城设置开平卫,永乐初年内迁,随即复置,此后沿用至宣德年间,洪熙元年首次提出内迁之议,明朝政府经多次筹备商议,最终于宣德五年内迁至长城以内的独石口,开平故城成为边外之地.开平卫的内迁是洪熙、宣德时期北边防御体系调整的结果,其置迁过程也反映了明与北元对峙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摘四则     
<正> 西,汉语,表示方位;藏,藏语,指地理名称。汉藏合壁为西藏。藏语称为“羌塘”。考西藏一词,清以前诸史籍,概未有所见。西藏曰:“西藏一隅……明日乌斯藏,今曰图伯特或唐古特”。元朝开始使用乌斯藏一词,明朝袭用元朝的这一称谓。实际上乌斯是卫的读音,乌斯藏就是卫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邶、鄘、卫存诗三十九篇,原来被认为是三国之诗。经过魏源等人的论述考证,现在基本被公认为邶、鄘、卫皆卫诗,持三国说者已不多。台湾省马持盈先生的《诗经今注今译》说:“邶,国名,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之地,其俗与卫,鄘两国相同。”又说:“鄘,国名,今河南省新乡县附近之地。”但马先生在对一些诗的解释中,实际上否认了三国之说。如说《鄘风·墙有茨》:“这是卫国宣公惠公时,宫中淫乱,伦常败坏,卫人刺之,作此诗。”因此,三国之说,无须再辨。 卫诗分编成邶、鄘、卫的时间,顾炎武、魏源认为始于汉代。其根据有二。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由此认为,“邶鄘卫”即“卫”,如同“商”称“殷商”;“楚”称“荆楚”。换言之,认为春秋时“邶鄘卫”不分编。第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鲁、韩三家诗,皆二十八卷,独《毛诗故训传》为三十卷,说明三家诗的“邶鄘卫”不分卷,而《毛诗》分为三卷,即汉代将卫诗分为邶、鄘、卫三风。  相似文献   

17.
明代甘肃镇地跨河西走廊,西控西域,南隔羌戎,下辖十二卫三所,是明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成化时期鞑靼阿罗出、毛里孩诸部侵入河套,延绥、宁夏二镇开始修建边墙,受此影响,弘治十六年依据地形铲崖设险,甘肃镇完成了最早的边墙修建。由于工事简略,此次边墙修建对后世影响不大。正德以后,右翼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青海,加之吐鲁番多次侵袭河西走廊西部,甘肃镇边防压力加大。嘉靖中前期,围绕蒙古各部进出青海的路线,明朝从东起兰州西至嘉峪关陆续修建了横跨河西走廊的边墙体系。嘉靖二十六年,约二千个关隘、营堡、墩台建成,奠定了此后的甘肃镇边墙体系,其中以甘州、肃州地段防守力量最为集中。这一时期形成的边墙体系,直至万历二十六年明朝收复大小松山并于次年修建从古浪至靖虏卫的新边,才发生了一些变化。甘肃镇边墙是防御线,巩固西北边防,保障农业生产;甘肃镇边墙又是交流线,和平时期汉族与蒙、藏等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互通有无。  相似文献   

18.
嘉峪关     
嘉峪关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要关隘,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但整个关城保存得比较完整,雄姿不减当年。嘉峪关,从“首筑土城”到精湛、雄伟坚固的关城建成,形成一个局部的军事防御系统,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据历史资料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必由此,选“九眼泉”西北坡上,置关首筑土城;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大楼即嘉峪关楼;正德元年(公元一五○六年)八月,兵备付宪李端澄监修起东西二楼及官厅、夷厂、仓房等:嘉靖十八  相似文献   

19.
明朝曾有一种对汤和带有贬义的批评说:“以汤信公之战线,其绩何寥寥也”!其实,汤和自有卓越贡献,应加以肯定,也值得深入探讨。1.汤和(1326一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初功臣濠人甚多,唯有汤和以“与太祖同里闬”见称,可见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为近邻。  相似文献   

20.
读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纪事本末》卷12《太祖平滇》,觉得在点校方面间有疑问之处,今录之如下: 一、把匝刺瓦尔密挈妻子与左丞达的驴儿俱入普宁州忽纳砦(第167页) 按:“达的驴儿”是两个人,这里把他们当作一个人,误。他们指的是左丞达的、右丞驴儿(见《明史》卷124《把匝瓦尔密传》)。《洪武实录》卷140:“把匝刺瓦尔密挈妻子与左丞达的及驴儿俱入普宁州忽纳砦。”疑《明史纪事本末》于此处脱一“及”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